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练习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第1页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第2页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第3页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文件包含考点11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11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解析版-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理解和掌握考点。中考语文的内容很庞大,但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考点,才能在考试中高效地解决问题。重要的考点有:词语辨析、古诗文的理解、作文写作技巧等。
    3、多做试题。做试题是考试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可以帮助同学们熟悉考试形式和掌握解题技巧。
    4、阅读提高。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阅读理解题数量很大,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读一些优秀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5、作文练习。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要用心准备作文写作。要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练习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6、考前复习策略。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将每个学科的要点和难点做成复习卡片,每天复习一定数量的卡片。
    考点11 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及限时训练
    ·模块一 道理启示类—寓言
    ·模块二 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
    模块一
    道理启示类—寓言
    常见道理启示的概括:
    处事待人
    1、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者: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严加防范.
    (2)奉承拍马是小人的伎俩,我们要时刻提防.
    4、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
    5、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
    6、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7、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若答:我们要有宽容之心。 给1分
    9、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2分)
    10、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11、劝谏卫侯要任用苟变这样的人才,取其之长,弃其所短(切不因他的短处掩盖人的长处)
    12、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点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即可)
    讽刺批判
    1、讽刺那些一味教条,不知变通的人
    2、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
    3、讽刺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4、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5、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
    6、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或: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
    实践真知
    1、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
    2、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过犹不及
    3、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4、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5、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
    6、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7、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8、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 该退则退。(或: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等等。3分)
    7、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
    11、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12、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例题精讲】(教学建议:题目难度都不大,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翻译以及道理的思考)
    例题讲解,归纳方法
    (一)逆推思维法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题目: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此文为欧阳修著)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这是只有一个“面”的文章,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范仲淹为什么会“遂大通‘六经’之旨”?从前文中得出答案的关键词是“刻苦勤奋”;再往前推,他为什么会刻苦勤奋?得出关键词“逆境”。最后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即: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总结:(方法一)这一过程称为 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二)正反思维法
    阅读《歧路亡羊》,完成题目: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翻译: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已经率领他的同伴们去追捕,还要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追。杨子说:“唉!就丢了一只羊,干嘛去这么多人追?”邻人说:“因为路上的岔道太多了。”等人们回来了,杨子问道:“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说:“丢了。”杨子问:“为什么会丢了呢?”邻人说:“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知道它跑哪条道上去了,只好回来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这是有对立面的文段,就须正反面思考,以备答案的完整性、规范性。思路可以概括为:
    为什么(找不到羊)→因为歧路多,不知道如何去找。
    怎样(能找到羊)→找准道路,明确方向。
    如此思考就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明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成功的道路。)
    总结:(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三)角色思维法
    阅读《效为敝车》,完成题目: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
    【注释】顾:理睬 相属:连续不断
    翻译:
    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车轴腐朽并且车轮破败,车辕已经被毁坏了。已经没办法再用了,但是越人的家乡没有。于是用船载回去,并且告诉乡亲们,看到的人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以为坚固的车就是这样造的,就都纷纷效仿做成相似的样子.一段时间后,别的国家的人看到了笑话他们车子的拙劣.越人不信他们的话,没有理会.到了有外敌侵略越国的时候.越国就用这样简陋的车去御敌.结果,车都坏了,打仗败给了敌人,但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因为本文角色主要有三:游者、同乡人和越人,所以在思考时,就需要从“游者”、“同乡人”和“越人”三个角色、三个角度去明确思路。
    先从“游者”的角度来看,他自己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车,就拿回来炫耀,并且仿造这样的破车,从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盲目的以自己的主观去分析和判断去做事情,应当实事求是。
    再从“同乡人”的角度思考,他们将“游者”的炫耀信以为真,从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最后从“越人”的角度思考,越人因为不相信晋楚之人的嘲笑劝告而最终大败,从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
    如此得出的启示才能不至于偏颇,答案才会规范完整。)
    总结:(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小结:
    在运用方法进行概括启示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留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留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巩固练习】
    1.阅读《凿壁借光》,完成题目:(难度★★★★☆)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


    2.阅读《哀溺》,完成题目:(难度★★★★☆)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向对岸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性命都将要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于是淹死了。
    【注释】蔽:蒙昧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


    3.阅读《秦西巴纵麑》,完成题目:(难度★★★★☆)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②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③。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译文: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放走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走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思考: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


    模块二
    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
    (2022上·吉林松原·九年级统考期中)(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①而田②,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薮(sǒu):指野草。②田:通“畋”,打猎。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竭泽而渔 (2)而明年无鱼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3.请解释成语“竭泽而渔”的含义。
    【答案】1. 使……干涸 第二年 2.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抽干湖水来捕鱼。竭:使……干涸;
    (2)句意: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明年:第二年。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诈伪,欺骗作假;之,结构助词,的;道,方法;虽,即使;复,再、又,这里指第二次;术,方法。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强调使湖水干涸来捕鱼,今后就捕不到鱼的事例,引出“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强调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暂且有所收获,从长远来看反而不好。现如今“竭泽而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点睛】参考译文:
    使湖水干涸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野草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2022上·新疆乌鲁木齐·九年级校考期中)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①牖(yǒu):窗户。②施(yì):延伸。③还(xuán):掉转。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5.“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答案】4.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5.“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
    【解析】4.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的意思是: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5.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作答。文章叙写了叶公非常爱好龙,以至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但当真的风到龙之后,却吓得面如土色。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结合“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可知,可见叶公是一个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之人。作者借“叶公好龙”这一成语讽刺了那些叶公式的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2023上·山西临汾·九年级临汾第一中学校校考期末)项籍①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叔父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后刘,项相争,刘邦假②智取符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项羽名籍字羽。②假:凭借。
    6.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处。(标3处)
    刘邦假智取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7.历史上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而告终,令人唏嘘不已。从上文项羽年少求学的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刘邦假智取/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7.在学习上我们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好高骛远。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的意思是:刘邦凭借谋略取胜,项羽用蛮力相斗,然而终于被刘邦打败,实在是谋略太少了啊。“籍”指项羽,“然”是连词,表示转折,“乃”是连词,结合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刘邦假智取/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结合文章中的“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和“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可以看出,项羽在学习上不能够持之以恒,好高骛远,告诉我们对待学习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
    结合“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可以看出,项羽的失败在于他只有光有武力却缺乏谋略,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变得强大,必须要有真才实学。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认字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谋略取胜,项羽用蛮力相斗,然而终于被刘邦打败,实在是谋略太少了啊。
    (2023上·江苏无锡·九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池记
    曾巩①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②之墨池者苟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⑤,而又尝自休⑥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⑦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曾巩: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书圣”。③荀伯子:南朝宋人。④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人称“草圣”。⑤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⑥休:停留。⑦章:通“彰”。
    8.请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羲之之书晚乃善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B.尔尝极东方 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C.此为其故迹 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亭记》)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1.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8.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9.B 10.那么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11.示例: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启示我们学习要勤奋刻苦(有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本句句意:在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新城之上”是交代地点,“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是对墨池的描写,“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是“者……也”的判断句式,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善:形容词,好/动词,善于,擅长;
    B.极:都解释为尽,达到顶点;
    C.故:形容词,旧的,原来的/连词,所以;
    D.固:原来,本来/形容词,固执,顽固;
    故选B。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则(那么)、盖(大概)、自致(自己达到)、天成(天生的)”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因此本题可从学习书法要勤奋刻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角度来谈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做人做事要有一颗恒心,例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恒心、有毅力,才能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做事情有专一的目标和水滴石穿的韧性,有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不急功近利,善始善终,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点睛】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
    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吗?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2022·山西大同·校联考二模)土偶①与桃梗②
    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③之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④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注]①土偶:泥人。②桃梗:用桃木刻成的人。③挺:揉。④淄水;水名,在今山东境内。
    12.小华同学想要知道“有上偶人与桃梗相与语”中“语”的意思,他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出“语”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A.说话B.告诉C.言论D.谚语
    13.文中土偶说“不然”的原因是“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的道理。(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2.A 13. “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 做人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取长补短。)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有上偶人与桃梗相与语”的意思是:听到泥巴人和桃木人说话。语:说话。故选A。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用原文填写”提示,找到“不然”后面的语句“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可知此处应填“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2)根据桃梗嘲笑土偶“则汝残矣”和土偶反驳桃梗“漂漂者将何如”,可知两人在相互攻击(或取笑),启示人们:人各有长短,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应互相攻击。
    【点睛】参考译文
    这次我来的时候,路过淄水,听到泥巴人和桃木人说话。桃木人对泥巴人说:“您,本是河西岸的泥巴,是人们把您捏成人形的,如果到了八月份,天降大雨,淄水暴涨,那您就会被冲坏了。”泥巴人说:“不对。我本来就是河西岸的泥巴,冲坏了仍旧回到西岸泥巴堆里去。而您,本来是东方的桃梗,是人们把您雕刻成人形的,如果下大雨,淄水猛涨,把您直冲而下,您将漂流到什么地方去呢?”
    (2023·新疆·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乙】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自袁枚《卖蒜老叟》)
    1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B.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C.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D.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15.结合甲乙两篇文章,说说两位老翁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4.B 15.卖油翁酌油而钱不湿,买蒜叟腹夹其拳,二人都身怀绝技;卖油翁见陈尧咨射箭是“但微颔之”,买蒜叟见杨二相公传授枪棒是“旁睨而揶揄之”,卖油翁更成熟稳重,从容淡定。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故断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和乙文“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可知两位老人都是那种身怀绝技的人;由甲文“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乙文“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可知两位老人都是谦虚之人;由甲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和乙文“叟笑而自缚于树,解衣露腹”可知两位老人在面对权威时都是敢于面对且十分自信沉稳;由甲文“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乙文“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可知,卖油翁见陈尧咨射箭是“但微颔之”,买蒜叟见杨二相公传授枪棒是“旁睨而揶揄之”,卖油翁更成熟稳重,从容淡定。
    【点睛】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2023上·山西长治·九年级长治市第六中学校校考期中)造酒忘米
    [明]江盈科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注释】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选自《雪涛谐史》,有删改)
    【注释】诮(qià):责备。
    16.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尔第不循我法也”中“循”的含义是( )(填选项)
    A.遵循B.顺着C.安慰,慰问D.同“巡”,巡视
    17.文中造酒之人忘记下米固然可笑,但也有着深刻的寓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有益的启示?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6.A 17.启示:凡事应该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正如文中的造酒者,酿酒时连最基本的材料——米,都忘了放,怎么能酿出酒呢?有时候做事不成功,要先想一想自己做的过程是否有缺漏,再去询问传授方法的人。不然容易冒犯他人,也让自己成为笑话。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本句的意思是: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结合字典释义可知,句中“循”的含义为按照,遵循,故选A。
    17.本题考查内容启示。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理解文本,多角度思考,准确表达自己想法。本文通过叙写一个想学酿酒的人,酿酒时忘记放入粮食而未能酿出酒,反而去责怪酒家的故事。文章中“世之学者,忘本逐末”就是本文作者想说的道理。从酒家角度看,当别人向自己求教时,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品性,讲究态度与方法;从造酒人的角度看,听讲时要认真,仔细,要听到精髓,抓住重点;从阅读者角度思考,凡事应该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总之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就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是水的味道,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啊,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直接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了,与这个人有什么不同!
    (2023·吉林长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樵者山行遇鹿 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②,辗转内避,渐不容成,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③,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④,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注】①故:同“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8.下面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B.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C.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D.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20.本文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其中的屠户与本文中“樵者”带给你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8.D 19.(砍柴人)于是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 20.(1)用原文或用自己语言概括均可:“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或“做事要量力而行”或“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等。(2)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答案不唯一,言之理即可。例:面对比自己强劲的敌人,不可以硬碰硬,要机智勇敢地面对,寻找机会果断出手。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本句的意思是: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前行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竟然走出山洞。分析句子结构可知,“仅足容身”表示空间狭小,仅能容纳身体,“遂蛇行而入”中的“遂”表示于是、就,用于连接下一个动作,故此处要断开;“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句意完整,故此处要断开;“竟反出穴外”中的“竟”表示最终,表示结果,故此处要断开。正确的断句为: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故选D。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力运:奋力运来;窒:堵住;聚:堆聚;焚:焚烧。
    20.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的意思是: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本文作者告诉我们“当止不止”的戒训。告诫人们凡事应该有“度”,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或便利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或后果。樵者山行遇虎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危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地应对,不能盲目行动或惊慌失措。而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的屠户,他在面对狼的威胁时,选择了勇敢、机智地应对,最终成功地战胜了狼。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机智地应对,不能被情绪或恐惧所左右。
    综合来看,无论是樵者还是屠户,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地应对,不能盲目行动或惊慌失措。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当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砍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深陷而又曲折缭绕,砍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砍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砍柴人十分窘迫为难,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前行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竟然走出山洞。于是砍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一起架起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相关学案

    考点九+语言的综合运用(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九+语言的综合运用(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九语言的综合运用重难讲义原卷版1docx、考点九语言的综合运用重难讲义原卷版docx、考点九语言的综合运用重难讲义解析版1docx、考点九语言的综合运用重难讲义解析版docx等4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六+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六+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六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统编版全国通用原卷版1docx、考点六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统编版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六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统编版全国通用解析版1docx、考点六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统编版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4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五+修辞、仿写与对联(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五+修辞、仿写与对联(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五修辞仿写与对联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原卷版1docx、考点五修辞仿写与对联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五修辞仿写与对联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1docx、考点五修辞仿写与对联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4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