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同步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610035/0-17129941415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同步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610035/0-17129941416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同步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610035/0-171299414162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人民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课时虽然很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量与计量”知识,其数学思维经验的积累将为今后继续学习“量与计量”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例1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例2教学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例3教学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例4教学人民币的兑换,例5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例6教学人民币使用过程中简单的加、减运算,例7教学简单的解决问题。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进率,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等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人民币之间的兑换,理解并掌握有关元、角的计算方法。
共4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
教材第52~53页例1~2及“做一做”,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以及1分、2分、5分的硬币。
2.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看情境图,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某一次购物或乘车时用了多少钱。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正确地使用它们。(板书:认识人民币(1))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材第53页例1)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硬币和纸币。
师:这些钱你们认识吗?你是怎么辨认它们的?
同桌之间相互认一认人民币,不认识的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把他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先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值(就是多少钱),再简单说说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通过看阿拉伯数字知道它是多少元,你通过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人民币?
师:人民币上大写的汉字还有壹、贰、伍等。
板书:壹、贰,伍
生1:我认识1元的纸币,我是通过看颜色认识的。1元是绿色的。
生2:我还认识5角的纸币,5角的正面有两个少数民族的人像,背面是国徽的图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像热爱我们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2.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材第53页例2)
师:我这里有1枚1元硬币,如果把它换成单位是“角”的钱,可以换10个1角。也就是1元=10角。(教师板书)
(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模拟人民币出来摆一摆。)
师: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多少分呢?
1分1分地数,10个1分是1角,所以1角=10分。(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模拟人民币出来摆一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题。
4.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4题。
认识人民币(1)
1元=10角 1角=10分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
教材第54页例3~4及“做一做”,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5~6题。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
2.知道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加深学生对每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间的兑换关系。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你能写出下面的钱数吗?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课件出示大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习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板书:认识人民币(2))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教材第54页例3)
课件出示大面值的人民币。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老师拿出面值是5元的人民币,指导学生观察颜色、图案及数字。
师: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面值分别是10元、20元、100元的人民币,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么辨认的。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总结:认识人民币可以从数和单位、颜色及图案等方面进行观察。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人民币图样小结每一种方法。)
2.人民币的兑换。(教材第54页例4)
(1)5元人民币和1元人民币的兑换。5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张1元人民币呢?在桌上摆一摆。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
(2)10元人民币和1元人民币的兑换。10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张1元人民币呢?在桌上摆一摆。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
(3)10元、20元、50元和100元人民币的兑换。
把20元、50元和100元人民币换成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可以分别怎么换?小组里换一换。
20元是2个10元,所以一张20元可以换2张10元。
50元是5个10元,所以一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
100元是10个10元,所以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
师:一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呢?
100里面有2个50,所以一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检查摆出的钱是否正确,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谈谈你的收获。
认识人民币(2)
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
一张20元可以换2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材第55页例5~6及“做一做”,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7~8题。
1.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知道物品价格,通过简单的加、减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爱惜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有关复名数的计算。
一、新课导入
换算。
3元=( )角 50角=( )元
8元=( )角 70角=( )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板书:简单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复名数换单名数。(教材第55页例5)
师:课件出示一张1元的纸币和两个1角的硬币,这是多少钱?
生:1元2角。
师:如果把1元2角换成单位是“角”的零钱,怎么换呢?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人民币,试着摆一摆。
组织学生展示一下是怎么摆的。
(1)可以是2张5角和2枚1角;(2)可以是1张5角和7枚1角;(3)可以是12枚1角……
师:虽然换法不同,但是你们都是将1元2角换成了多少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所以1元2角=12角。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6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教材提问,进行集体讲评。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6(1)。
(1)买一个和一个,要多少钱?
师:先算一算,再拿出所需的钱,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7+9=16(角) 16角=1元6角
师:16角=1元6角,你是怎么想的?
16角可以分成10角和6角,10角=1元,所以16角=1元6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6(2)。
(2)比贵多少钱?
师:要怎么计算?大家试一试。
1元=10角 10-8=2(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8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要把1元换成10角。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谈谈你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7+9=16(角) 16角=1元6角
1元=10角 10-8=2(角)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第56页例7及“做一做”,教材第59~60页练习十二第9~10、13*题。
1.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如何把钱正好用完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2.经历商品买卖的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活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实际问题。
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会有策略和有序思考的优势。
一、新课导入
1.分别请学生回答,全体总结换算方法: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15角=( )元( )角
2.模拟购买玩具的活动,活动中老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例7。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本杂志?(“正好”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两种杂志的价格加起来等于13元。
师:你能选出售价之和正好是13元的两本杂志吗?请你写一写、连一连,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1)方法一:先随便选出两本,如6元+8元=14元,比13元多了,不符合要求。
师:该怎么调整呢?
可以把《卡通世界》换成《连环画》就正好是13元,或者把《画刊》换成《数学天地》也正好是13元。
师小结:有时候,我们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题目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试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可以调整成小一些的;如果试算的结果小了,我们可以再调整成大一些的,直到找出正确答案为止。
(2)方法二:
从这些杂志中选出两本,把所有的选择方法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分别算出总价,看看哪种搭配正好是13元。
师:从这些杂志中选出两本,可以怎样选?
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各种情况。
师: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看看将两本书的价格合起来是否等于13元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订正。
3.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订正。
4.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二第13*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桌之间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汇报交流。
通过分析“付了1张50元”和“找回的钱比5元少”可知这个篮球的价钱是40多元,又知篮球的价钱个位上是9,所以这个篮球的价格应该是49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解决问题
5元+8元=13元
6元+7元=13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备课情况,个人备课情况,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智慧导入,任务导学,总结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认识人民币》赛课教学设计,共4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