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一轮重难点复习全攻略 (含解析)
中考物理一轮重难点复习全攻略专题07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重难点复习全攻略专题07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的表示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示意图;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3、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
4、知道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
要点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运用物理研究方法:模型法。
[归纳梳理]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例1:下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其中甲、乙两力的主要不同是( )
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答案】C
【详解】由图知,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中,力的作用点不同,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例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物体受力的同时也一定在施力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D.力是成对出现的
【答案】C
【详解】A.根据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会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要点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例1:如图,是小明画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B
【详解】根据公式 SKIPIF 1 < 0 可知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例2:关于9.8N/kg的含义是( )
A.9.8N等于1kgB.质量为9.8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C.9.8kg等于1ND.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答案】D
【详解】A.9.8N指的是物体的重力,1kg指的是物体的质量,质量和重力不是同一个物理量,不能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
BD.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故D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9.8kg指的是物体的质量,1N指的是物体的重力,质量和重力不是同一个物理量,不能相等,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要点三、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2、使用方法:
①看清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②认请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
③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
④使用前轻轻拉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⑤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⑥待稳定后读数。
例1:如图所示将一固体挂在竖直的弹簧测力计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只能沿竖直方向使用
B.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
C.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2N
D.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8N
【答案】C
【详解】A.弹簧测力计竖直方向测量重力,还可以水平方向拉动,测量摩擦力大小,故A错误;
BCD.由图示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读数为2.2N,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例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B.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C.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盘面垂直
D.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增加一倍,它的长度增大一倍
【答案】D
【详解】A.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上,若指针不在零刻度上,则需要对指针校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的力是不能准确测出的,而且还会损坏测力计,所以,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面垂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所受拉力增加一倍,弹簧的伸长增加一倍,不是弹簧的长度增加一倍,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要点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例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匀速直线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和木块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 )
A.都减小B.都增加C.都不变D.不能确定
【答案】C
【详解】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的过程中,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始终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故桌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不变,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故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匀速直线滑动,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则拉力的大小也不变。故ABD不符合题意,C答题意。
故选C。
例2: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张文超同学利用牙刷做实验,当用力匀速拖动牙刷时,刷毛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弯曲,对这一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刷发弯曲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力越大
B.从刷发弯曲的方向可以判断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C.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发上
D.手的拉力和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
【答案】D
【详解】A.当摩擦力越大时,力的效果越明显,刷毛发生的形变(即刷毛的弯曲程度)也越明显,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摩擦作用效果下,较软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了摩擦力的方向向左,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研究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牙刷一定是受力物体,而且是和接触面接触的部分,所以摩擦在刷毛上,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牙刷匀速直线运动,牙刷受到了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和摩擦力,故D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难点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归纳梳理]
(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归纳梳理]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③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使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用力拉弓,使弓张开;将尺变弯等。都是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符号和单位
①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表示力,为了区分不同作用或性质的力,还常常用其他字母表示力,如重力—G。
②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可采用控制变量法。
(3)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就叫做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①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②确定力的方向并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③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并在旁边标出力的符号。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即施力的物体同时也受力。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归纳梳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只要有力的作用,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例如:人踢球,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同时人感到脚疼,球是施力物体,脚是受力物体。这样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特点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例1:下列事例中,最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撑杆跳中跳高运动员将撑杆压弯B.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会向后滑动
C.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物体D.用力将弹簧拉力器拉开
【答案】B
【详解】A.用力撑杆,杆弯曲了,说明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故A不合题意;
B.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后,会向后滑动,人由静止变为运动,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故B符合题意;
C.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物体,说明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故C不合题意;
D.用力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例2:如图所示的事例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B.C.D.
【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难点二、重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符号:G。
[归纳梳理]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被研究物体本身。 1、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或g=G/m,g=9.8N/㎏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其中粗略计算时g=10N/㎏。
注意: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有些力(如摩擦力、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点上;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重心的位置随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1: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质量相等。现从两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使它们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则剩余部分的甲、乙的重力 SKIPIF 1 < 0 和 SKIPIF 1 < 0 的大小关系是( )
A. SKIPIF 1 < 0 一定小于 SKIPIF 1 < 0 B. SKIPIF 1 < 0 一定大于 SKIPIF 1 < 0
C. SKIPIF 1 < 0 可能小于 SKIPIF 1 < 0 D. SKIPIF 1 < 0 可能大于 SKIPIF 1 < 0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甲、乙正方体的体积关系为 SKIPIF 1 < 0 ,又知两者的质量相等,由 SKIPIF 1 < 0 可知,甲、乙正方体的密度关系为
SKIPIF 1 < 0
现从两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使它们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且 SKIPIF 1 < 0 ,由 SKIPIF 1 < 0 可知,剩余部分的质量关系为
SKIPIF 1 < 0
由 SKIPIF 1 < 0 可知,剩余部分的重力关系为
SKIPIF 1 < 0
故选A。
例2:某小组利用天平、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张认为利用原有器材,在月球表面可以完成本实验
B.小明处理数据时,绘出重力G与质量m的关系图象(如图),可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C.小亮处理数据时,算出每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如表格),可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D.小红认为本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答案】D
【分析】多次实验的目的有:一减小误差;二寻找规律.“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规律性结论的探究活动,多次实验不是为了减小误差.
【详解】A.月球上的引力,即月球上的重力与质量比小一些,但月球上的重力与质量仍然是成正比的,所以本实验可以在月球上进行探究,故A正确;
B C.由表格数据和图象,都可以轻松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故BC正确;
D.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最终得出一个规律性结论,故多次实验是得到更普遍的规律,不是减小误差的,故D错误.
故选D.
难点三、弹力
1、弹性、弹力定义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能自动恢复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弹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方向指向恢复形变的方向。
日常所称的拉力F、压力F压、支持力FN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2)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例如:面团、泥团、橡皮泥等具有塑性。2、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F=Kx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拉力等。
[归纳梳理]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应使指针指在零点;
(2)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3)不要让指针与刻度盘摩擦,即测力计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例1:轻质弹簧S的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平衡时弹簧的长度为L1,现将一根与S完全相同的弹簧剪为S1和S2两部分;将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物体分别与S1和S2相连并悬挂在天花板上(m1+m2=m)如图所示。平衡时S1+S2的长度之和为L2,弹簧仍在弹性限度内,则( )
A.L2一定等于L1B.L2一定大于L1
C.L2一定小于L1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C
【详解】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BCD.设长为x的弹簧有n圈,每圈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长为x1的弹簧有n1圈,长为x2的弹簧有n2圈,故
n=n1+n2
所以第一种情况下弹簧S的长度
SKIPIF 1 < 0
第二种情况下弹簧的长度
SKIPIF 1 < 0
所以
SKIPIF 1 < 0
故L1一定大于L2,且m1越大,其差值就越大,L2就越短;n2越大(即S2原长越长),其差值也越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例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4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
A.4N 4NB.4N 0NC.4N 8ND.0N 4N
【答案】A
【详解】由图示知,在不计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时,两个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为4N。
故选A。
难点四、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1、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作用点: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②要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③表面粗糙;
④两物体间有压力。
4、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5、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区别: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
知道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实验重点是测滑动摩擦力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其大小相等,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跟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所以,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中就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7、知道下列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归纳梳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没有“接触面积”,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是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例1:如图所示,在大小F=10N,A和B一起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10N
B.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10N
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0,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10N
D.乙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10N,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10N
【答案】A
【详解】A.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地面的摩擦力和拉力F,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则
f=F=10N
所以两种情况下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10N,故A正确;
B.甲图中,A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B对它的摩擦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f=F,即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乙图中A物体与B相对静止,A物体在水平方向没有力的作用,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0,故B错误;
C.甲图中以A为研究对象,A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B对它的摩擦力作用,且
f=F=10N
故C错误;
D.乙图中,AB同时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例2:如图所示,同一长方形木块放在同一粗糙水平桌面上,甲图中木块水平放置、乙图中木块竖直放置、丙图中木块水平放置并在上面叠加了一铁块,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匀速拉动该木块所需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F甲F丙
C.F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重难点复习:69-热点35 力 重力 弹力(精练)63,共18页。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训练08 力 弹力 重力 摩擦力 (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7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备战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专题07重力弹力摩擦力备战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专题07重力弹力摩擦力备战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