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学案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含解析)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第1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第1课时学案,共15页。
[学习目标] 1.尝试建立描述、解释和预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2.运用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不同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任务一:建构某种细菌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教材P7“问题探讨”,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2.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提示 设细菌初始数量为N0,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数为第一代,数量为N0×2,第n代的细菌数量为Nn=N0×2n。
3.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提示 2216个。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 如图所示
5.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分析其原因。
提示 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6.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但是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提示 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不够精确。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建构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n代后的数量?
B.提出合理假设:资源和生存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
D.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根据Nn=2n画出数学曲线图
答案 D
解析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需要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D错误。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t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m小时后,理论上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t·2m B.t·220
C.t·22m D.t·23m
答案 D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m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m,则种群的数量为t·23m,故选D。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2)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
a.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0λt。
③各参数的含义eq \b\lc\{\rc\ (\a\vs4\al\c1(N0: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2.种群的“S”形增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2)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
②建立模型
(3)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4)应用
①野生大熊猫数量锐减的原因: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K值变小。
②应对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判断正误
(1)“J”形曲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
(2)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受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
(3)对于“S”形增长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4)环境容纳量即为种群数量最大值( )
答案 (1)× (2)× (3)√ (4)×
任务二:种群“J”形增长曲线分析
1.请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符合数学公式:Nt=N0λt时,种群增长曲线一定是“J”形吗?并说明理由。
提示 不一定是“J”形;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只有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多,曲线呈“J”形。
2.已知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有单位,如个/年)。
请根据“J”形增长数学公式,分别构建“J”形增长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曲线模型。
提示 如图所示
任务三:种群“S”形增长曲线分析
1.请结合“S”形增长曲线及其斜率变化,研究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
(1)种群数量eq \b\lc\{\rc\ (\a\vs4\al\c1(=N0,增长速率为0,K/2,增长速率逐渐减小,=K,增长速率为0))
(2)根据以上分析,分别构建“S”形增长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曲线模型。
提示 如图所示
2.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提示 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因素、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食物、栖息场所、天敌及其他生存条件均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3.请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K2。
4.如图体现了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阴影部分代表什么?
提示 环境阻力(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任务四:环境容纳量与现实生活
1.你认为当今人口是否已达到K值?科技进步是否能够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提示 资源危机和能源紧缺说明当今人口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随着科技进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因而可以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
2.请参考类似案例,分析控制家鼠种群数量的思路和措施。
(1)资料1 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时,发现当年6~7月在该地采用0.2%氟乙酰胺喷雾灭鼠,当年鼠兔(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种群密度由58.66只/公顷剧降为1.88只/公顷。但4年后,种群密度恢复为165只/公顷。
以上资料中控制鼠兔数量的思路和相应具体措施是什么?该控制方法效果如何?
提示 思路:增大死亡率;具体措施:药物毒杀。该控制方法效果不持久。
(2)资料2
以上资料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该控制方法效果如何?
提示 思路:降低环境容纳量;具体措施:引进捕食者。该控制方法效果持久,降低有害生物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生物的根本措施。
(3)请据以上分析,提出控制家鼠数量的思路和相应具体措施。
提示 ①思路:增大死亡率;具体措施:机械捕杀、药物毒杀等。②思路:降低出生率;具体措施:施用避孕药、降低生殖率的激素等。③思路:降低环境容纳量;具体措施:养殖家猫捕食家鼠、搞好环境卫生、硬化地面、安全储藏食物等。
1.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有时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2.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3.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形和“S”形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D.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仍然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4.科学家对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如图所示的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5年的子午沙鼠种群属于稳定型
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相同
C.第1~5年,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S”形
D.第15~20年,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答案 D
解析 第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属于增长型,A错误;第10~20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在第5~9年之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增长率为0,不符合“J”形增长,B错误;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第11~12年之间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共4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共20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第2课时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