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草船借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草船借箭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明确学习目标。
2.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的智慧。(板书课题)
3.按照“为何借——怎样借——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先请鲁肃帮忙准备必要装备和人员,然后在凌晨时,趁着大雾漫天,带领二十条扎满草把子的船前往曹军水擂鼓呐喊,吸引曹军放箭,草把子上很快插满了箭,二十条船上的箭总共有十万多支,周瑜得知经过后自叹不如。)(板书:为何借 怎样借 结果)
4.(出示四位人物图)如果故事里出现的四位人物按照谋略和智慧进行排序的话,你会把谁排在第一位?(诸葛亮)
5.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诸葛亮,你会用哪个词?(神机妙算)这个词什么意思?(出示PPT:神机,指神奇非凡的机智、智谋。妙算,指神奇巧妙的计谋。形容非凡的机智和巧妙的计谋,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式,决定策略。)
设计意图
“抓住主要人物”是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其他人物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所以在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首先要梳理清楚书中的人物,厘清哪些人物是关键人物,从而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认识“诸葛亮”
1.布置阅读任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诸葛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最能体现诸葛亮谋略和智慧的地方找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阅读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预设:诸葛亮不害怕周瑜的诡计;诸葛亮胸有成竹,早有计划;诸葛亮敢立下军令状,真是太厉害了。
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当时诸葛亮心里想了些什么?(预设:立下军令状意味着必须完成任务,不然就要受罚。当时诸葛亮可能在心中暗想对策,也可能在暗笑周瑜上钩了。)
②追问:诸葛亮这么机智,为什么不推掉这个任务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替周瑜借十万支箭呢?(预设:诸葛亮有把握应对,不怕周瑜的诡计;诸葛亮心中早有对策,所以干脆将计就计。)
提示:可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诸葛亮的认识:当时孙刘联盟,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为了顾全大局,达到联合东吴抗击曹军的目的。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预设:诸葛亮找鲁肃借东西,计划得非常周详;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到了,他对鲁肃的为人也了如指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因此诸葛亮才放心向他借船。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预设:诸葛亮居然算到了第三天晚上会有大雾,真是神机妙算;诸葛亮还料定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
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诸葛亮早已算准天气的语句。(预设: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是否可以改成“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什么?(预设:不可以,这样就不能体现诸葛亮早就有计划有安排,料事如神。)
(4)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预设: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好让船的两边都能受箭,真是思虑周全。
(5)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预设: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看来他早就想好了,即使雾散后被曹兵发现,已方船轻水急,顺风顺水,曹兵也追不上。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当时正值冬季,曹操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周瑜则驻守长江南岸防御,冬天江面上刮西北风,且船上只有草把子和箭,因此诸葛亮借箭后驾船返回南岸是“船轻水急”。
设计意图
在阅读时,我们要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体会人物的特点。从诸葛亮的这些语言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自信、胸有成竹的特点。
三、品读其他人物特点
1.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
(1)周瑜妒忌心重,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明里是共商军事,暗里却是设陷阱害人。
(2)鲁肃这个人十分忠厚,重承诺,顾全大局。
(3)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大雾天气里怕诸葛亮用计,不敢出兵,结果还是上了诸葛亮的当。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背景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预设1:周瑜陷害诸葛亮,不是简单的“妒忌”,而是担心诸葛亮的才能会让蜀国更加强大,将来对东吴不利。
预设2: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所以他才会尽心帮助诸葛亮。
预设3:曹操为人疑心很重,《三国演义》中写了他曾经因为疑心而杀死了恩人一家。所以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他会谨慎出兵。
4.小结:《三国演义》中的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家喻户,值得在阅读中细细体会。同学们还可以联系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加深认识。
设计意图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整本书中也是前有起因、后有延续的。在阅读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就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四、拓展阅读
1.学生自主默读“阅读链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概意思。
2.学生交流原文片段中不理解的语句。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与之对应的内容。
预设:
(1)操传令曰——曹操下令说。
(2)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
(3)追之不及——要追也来不及了。
3.让学生比较原著与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或感受。
预设:
(1)原文中把诸葛亮称为“孔明”。
(2)课文与原著在内容上有不同之处。原文中出现了“毛玠”“于禁”二人,他们是曹操手下的军士,课文里没有出现。
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的哪些故事?
5.小结:《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同学们课后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
设计意图
在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中,增加了对章回小说章回体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利用回目进行故事内容的猜测,也是猜读的一种方式。除了“猜读”是本单元学习古典名著的阅读新方法,其他方法都是贯穿语文阅读始终的,或者是对中高段语文学习中,阅读叙事类文本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本课的阅读学习重点不在于学方法,而在于用方法服务于学生破解阅读古典名著的障碍和挑战,“初步学会”的定位,也说明学生对方法的运用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为我所用”。而这,离不开学生愿意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因此本环节由回目延伸开去,与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结合,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兴趣的前提下,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
(1)任务一:走进故事情节,在阅读时要边读边进行关键内容的摘录。
思考众多人物下谁是主角,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事件,梳理关键信息,形成《三国演义》阅读图谱,以下思路可供选择。
方式一:梳理小说中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重要的战争往往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
三大战争表
方式二:梳理阅读小说中的创意导图,例如按人物梳理或者按时间推进列出重要事件,也可以梳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还可以绘制三国地理图,梳理同一要点各方势力状况,也可以梳理不同地点各方势力发展。
(2)任务二:阅读本书后,针对自己喜欢的情节片段、人物或整本书,选择不同方式撰写读后感或人物评论。
(3)任务三: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明确展演的片段,并合作改编成剧本。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读经典走向展示和表达经典,与本单元“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相结合,丰富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体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愿意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战争
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
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
人物
结果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夷陵
之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单元导语页,检查预习,潜心文本,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