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总分: 150分 时长: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国那样连续走过了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明开放体系。这是人间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容性起着有容乃大、有容乃强、有容乃久的作用。
在中国人看来,多样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皆应得到尊重,所谓“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整体的世界需要“和合”,需要“和而不同”, 需要有“不同”之“和”。
“和” “和合”以及“合异”都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明惠泽世界的宝贵财富。就包容性而言, 中华文明立足“和” “和合” “合并”,从来视多元文化为发展之根基,从多元文化中凝练共识,化解矛盾,化危为机。 “和而不同”则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取向。中华文明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实践,不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影响深远。
就物质层面而言,中华文明自形成之时起直到令玉, “从来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酱的开放胸怀。
考古表明:早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中国就与域外其他古老文明发生了接触与交流。距今约4500年前,首先别化于西亚地区的农作物小麦以及家畜黄牛和绵羊等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物质滋养。在距今4000年前后,家马由欧亚草原传入我国西部地区。上古外来文明因素的融入大大丰富了中华先民的食物资源,提升了中华先民的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中华先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从而使中国的人口迎来了第一次较大幅度的增长。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除了吸纳以外,还体现在技术等方面的大量输出上。中亚的凿井技术来自中国,西方的养蚕技术也来自中国。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以纸为例,中世纪的欧洲,羊皮是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成本极高,价格昂贵。据测算,生产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多张羊皮。文化的传播权牢牢掌握在少数教士和贵族手中,文化传播的范围也极其有限。由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的输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元8世纪末叶以后阿拉伯世界文字书写的材质以及书籍的传播。传入欧洲后,纸又为当时欧洲的政治、商贸、文化教育、宗教改革的成功以及民众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就精神层面而言,中华文明非常重视吸纳外来文化,并不时将优秀的外来文化内化为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据《魏略·西戎传》载: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投浮屠经”。这是佛教经典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东汉明帝以后,来华传教的高僧
1/8
渐多,或建寺传教,或翻译佛经。不过,按“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异,则决难保持”。但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反相成,迟速“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应该说,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着主体的消失。中国从未被征服过,中华又明也从未像罗马文明那样被外来的文明击垮过。因为中国人早已建立起了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坚守而不保守、 自信而不自大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主要原则。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材料二
9月23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奥体中心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体育盛事,也成为亚洲众多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这场开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丰富内涵。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大道不孤”, 中华民族始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又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全挂飘香迎远客,多彩亚洲共此时”,开幕式上,当亚洲全部45个亚奥理事会代表团代表身穿各自民族特色服饰出现在舞台中时,场内场外都致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有朋自远方来”的欢迎,更是对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尊重。我们始终承认世界文明和各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天人合一”体现了包容通达的整体观,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当前全球性问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次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基调是青绿色,在绿水青山中,展现了中国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体育之美。开幕式下篇《携手同行》中的“山水共清晖”章节,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一直追求和秉承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这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包容精神。古今相会,四海同心,开幕式接近尾声万人合唱《我们的亚细亚》,它彰显了亚洲的团结与力量、辉煌与多姿。随着表演结束,开幕式迎来了火炬点燃仪式,这是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有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名网民,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成为亚运数孚火炬手,参与线上火炬传递。杭州亚运会架起一座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中华文明中“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广泛传递,把“你” “我”汇聚成了“我们”,把“小家”变成了“大家”, 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未来我们会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摘编自孙建华《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为例》)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走过5000余年发展历程的开放的文明,包容性对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B.因中国各宗教信仰的多元并存,故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内化,如佛教传入中国,迅速同中国儒道文化融合发展。
C、亚运会开幕式上,场内外观众对亚洲45个亚奥理事会代表团代表的出现报以热烈的掌声,体现了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D. 杭州亚运会使中华文明中“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广泛传递,其数字火炬手由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名网民组成。
2/8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国际政治环境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方面的挑战,“和而不同”依然影响深远。
B.虽然说中华文明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但明清时期曾实行闭关锁国,中华文明也一度经历过封闭和孤立期。
C.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没有垮掉,因为中国人早已建立起了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
D.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理念的一项是(3分)
A.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B.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4. 试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 (3分)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包容性时代价值的认识。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岔路口
陈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这经验是我刚才获得的。
我看见他坐在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一棵榉木以一树浓荫罩住他,使他看上去凉爽惬意。来路上,我遇见过扑煤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显然是山里人,手脸黑而袒挝,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
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我以叫他听清又不惊着他的音量说: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
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看着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
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
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
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
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
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
有没有狗?
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
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
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
3/8
因为疫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
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离开过这里。
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
他说快六十岁了。
一点也不像,我由衷地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
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
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立刻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解放出来。
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封上了。
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
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
溪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
我说,你很爱看书啊。
他说爱看老书。我说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他说父亲以前留下来的有一些,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
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
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
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强调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
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
有那么多?
有的。他肯定道,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
想着他在山里住了快六十年,我暂且存疑。
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
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
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都是我半大小子时的事。
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枪,枪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 自己弄出来一半,另一半针都挑不出,伤脚半年没好,后来那只黑熊来了,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
吃过一次兽夫子的亏,一次上山挖药,只听脚下一声响,被兽央子套住脚脖子了,幸好兽夫的铁丝末端在身边不远的树上,勉强够得到。幸亏我手上当时有把弯镰,弯镰重,使得上力,我就把脚扭过去,贴在地皮上,用镰刀在套住的铁丝上砍,这才得脱。
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术土豆,野猪爱下未吃。现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下来得少。野猪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时候野猪常见,只要桑包炸个口,
4/8
野猪用脚爪就能抠出来。
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野猪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要是你把母野猪的仔咋了,那就不行了;要是你开枪打过它,更不行了,它会找来,寻你拼命。
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
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
我其实愿意相信他讲的野猪、黑熊、猕猴桃的故事。
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
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
我在电话里向朋友诺诺的时候,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
于是,他向山里, 我向山口。
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
(选自2023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 )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用“稀罕”一词,比较恰切又自然地表现了我在岔路口看到他安坐读书时的惊讶又有点喜悦的心理。
B. 文中用“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这一比喻,比较生动地写出了我的问话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响。
C.文中说“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是说他的讲述是流畅自然的,丰富多彩的,滔滔不绝的。
D. 文中他讲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黑熊油的神奇,野猪吃板栗等故事,有较强吸引力,说明他山里生活经验丰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标题“岔路口”,既是故事的发生地,也寓意我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十分为难。
B.小说里的他手脸黑而粗糙,快六十岁了,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暂时没有出去打工,待在家里。
C.小说的故事情节以我向他问路开始,到我离开结束,运用插叙、倒叙,补叙等手法,一波三折。
D. 小说对自然环境描写不多,但这里有溪流,有许多动物,有各种树木,空气里弥漫着猕猴桃花香。
8.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形象,也有人认为他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你觉得呢?为什么?(6分)
9. 评论家刘海涛说: “《岔路口》将微型小说的‘小切口+深探针’的构思方法完美地做了展现。”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 抗宇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 “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塞,力作则安者制危。
5/8
4.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改北面于汶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红。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 庶政陵迟,黎民未义,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匪茔封域,化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小丘,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枚军营更筑严围, 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阑,外以出足,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 “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 比晋救至, 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基士民之力乎?”抗曰: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乐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成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吉王昌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 围备始合。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2]。抗曰:“赞军中日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放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尾。肇至经月,社屈夜道,抗欲追之,而虐闻畜力项领,伺視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急解甲挺走,抗使轻兵骚之,肇大破致,浩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 自此以下,所请故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既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加拜都护。
(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改)
[注]肇:荆州刺史杨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标号填在答题卡上。 (3分)
肇果攻A故夷B兵处C抗命D 旋军E击之F矢石G雨下H肇众伤死者相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庶政陵迟”与“庶刘侥幸” (《陈情表》) 两句中的“庶”字含义不同。
B.“何以御之”,宾语前置句,与“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传》) 文言包式相同。
C“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与“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两句中的“素”字含义不同。
D.“于是但鸣鼓戒众”与“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抗年轻有为。陆抗二十岁,被任命为建武校尉。永安三年,被授假节职权。
B.陆抗忠心耿耿。听说朝廷政令多有失误之处,陆抗深为忧虑,常常寝食难安。
C.陆抗富有谋略。吴将投降敌军后,陆抗预计敌军的进攻方略,事先做好防守。
D.陆抗为人谦逊。陆抗战胜后,诛杀了杨肇全家及其部下首要将吏,谦逊如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 (4分)
(2)课内翻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4分)
14.诸将都急于攻打步阐,陆抗为什么不应允?请简要说明。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停云①(节选)
陶渊明
6
6/8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②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注】①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本诗为节选部分。②效翮:收敛翅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开头四句写东园之树繁茂葳蕤,眼前美好的景色使诗人产生愉悦之感。
B. “人亦”四句写岁月飞逝,人生苦短,盼望能与朋友促膝而谈,细诉平生。
C. 诗歌用词精练, “竞”写出了园树的生机, “促”表现出朋友之间的亲密。
D.整首诗情感真挚朴素, “念子实多”“抱恨如何”间接地表达了思友之情。
16. 请赏析“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翻闲止,好声相和”四句。 (6分)
(三) 古诗文默写(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 , ”这两句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选自2022年山东江苏高考)
(2) 《蜀道难》中, “ , ”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4) 《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描绘出一副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是“ , 。”
(5)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木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愚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
7
7/8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8. 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4分)
19.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睡眠话题里最高频的问题了。那么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呢? ① ,不同年龄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婴幼儿所需的睡眠时间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所需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一直到18岁以后,变化才慢慢趋于稳定。
这个世界上存在部分人,他们不需要睡那么多,睡5—6个小时就够了。所谓的“够了”,意思是不影响白天状态,白天不需要打盹,也不需要咖啡,工作发挥和其他常人一样。这种人叫作“短睡眠者”。和短睡眠者相反,还有部分人,天生需要睡很久,比如:常常需要睡9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白天的精神状态, A 。
如何判断自己每天需要睡多久?简单说:看醒后的表现。如果你醒来后在多数时间都能保持足够的清醒能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可以认为你睡得可以; ② ,如果醒后容易嗜睡,注意力下降,那么就意味着你睡得不够好——或者是时间不够,或者是质量不佳,或者两者都有。
③ ,你需要多少睡眠,可以和别人不一样。结合之前说的,现在可以总结两句话:你的睡眠时间,不要和过去比; 你的睡眠时间, B 。
20. 请在文中序号①②③三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3分)
21. 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漂泊在旅途中。因之有人认为: “沿途绝佳的美景总是最动人,一路走一路欣赏啊。”有人认为: “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还有人认为: “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是一种美,中途易辙,也可能是另辟蹊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
8/8
四川省成都市成实外教育集团联考试题(二)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实外教育集团联考试题(二)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简要分析,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成实外高级中学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成实外高级中学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古代诗歌阅读, 情景默写, 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