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部编版八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615468/0-17131553134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部编版八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615468/0-17131553134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部编版八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615468/0-17131553134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题目是民族大团结,主要有两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本课以“中华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主线,贯串教学内容,以党和政府“为了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为切入口提出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和研读史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党和政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4.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史料分析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歌曲视频《石榴籽》 图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河北省政区图》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 网络搜索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播放歌曲视频《石榴籽》,提出设问:歌曲中提到了哪些少数民族?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入本课题目《民族大团结》。
二、预习检查
1.我国的民族构成及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实施情况如何?有什么意义?
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措施分别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四、学习任务二
五、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请同学们以西藏自治区的发展为例,用史实说明西藏自治区繁荣发展的原因。
2.发展型作业:请以“石榴籽紧紧抱”为主题,绘制一份民族大团结的手抄报。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探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将你认为的关键词画出来。
学生活动:依据教材第60页第1自然段内容,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并画出关键词。
交流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教师小结: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设立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3)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区域大小、人口多少,设立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4)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5)自治权:自治条例、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法自主管理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教科文卫体事业。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勾画关键,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2.教师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地位?这一地位形成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请用年代尺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年代尺,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3.教师活动:出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河北省政区图》等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具体实施情况如何?
(2)观察《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请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自治区,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标注。
(3)观察《河北省政区图》,我们河北省有没有自治机关呢?在地图上找出来,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涉及哪些少数民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1)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2)观察教材第61页的《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找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自治区,并按时间先后顺序在地图上进行标注。
(3)河北省有6个自治县,分别是秦皇岛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承德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沧州的孟村回族自治县和廊坊的大厂回族自治县。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结合本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师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的材料研读,并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61页的材料研读,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1)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探究以下问题。
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并列举史实加以证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62页第1自然段内容,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活动: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62、63页内容,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后回答问题。
(1)政治上: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在人员、技术、资金、物质等方面进行支援。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政策上: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脱贫攻坚战等。
教师活动: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政治上:结合教材第15页“相关史事”中西藏的民主改革进行学习。
(2)经济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援藏(内地西藏班)、援疆(石家庄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援助新疆库尔勒)、人员(以孔繁森为例),帮助学生学习。
(3)文化上:结合教材第62页插图和第63页“相关史事”加深认识。
(4)政策上:重点讲述西部大开发。
【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距离,让历史学习不再困难。
2.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开始进行西部大开发,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教师提问:除了教材中提到的这些措施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提示:结合本课第一目和第三单元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了解西部大开发。
教师提问: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回答问题。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情感升华】我国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了一起。“我是一粒石榴籽,民族团结我同行。”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从自身来谈一下,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学生活动:自主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民族平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