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烃的衍生物阶段突破3卤代烃醇酚课时作业(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616902/0-17131783577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烃的衍生物阶段突破3卤代烃醇酚课时作业(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616902/0-17131783577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烃的衍生物阶段突破3卤代烃醇酚课时作业(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烃的衍生物阶段突破3卤代烃醇酚课时作业(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5页。
第三章 阶段突破(三)对点训练题组一 卤代烃、醇、酚的性质1.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是HO—CH2CH2—O—CH2CH2—OH。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二甘醇的沸点比乙醇低B.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C.1 mol二甘醇和足量Na反应生成1 mol H2D.二甘醇在NaOH的乙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解析:二甘醇属于有机物,且题干中“二甘醇可用作溶剂”推知二甘醇能溶于乙醇,选项B错误;二甘醇分子中含2个—OH,1 mol二甘醇和足量Na反应生成1 mol H2,选项C正确;羟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质子,可以发生消去反应,但反应条件不是在NaOH的乙醇溶液中加热,而应该是浓硫酸、加热,选项D错误。2.已知卤代烃可以跟金属钠反应生成碳链增长的烃,如CH3Cl+2Na+CH3Cl―→CH3CH3+2NaCl,则CH3CH2Br和CH3CHBrCH3的混合物与金属钠反应后,不可能得到的烃是( B )A.2-甲基丁烷 B.2-甲基戊烷C.2,3-二甲基丁烷 D.正丁烷解析:2CH3CH2Br+2Na―→CH3CH2CH2CH3+2NaBr,对应D项;+2Na―→+2NaBr,对应C项;CH3CH2Br++2Na―→+2NaBr,对应A项。3.杨树体内有一种有机物,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该有机物可与NaOH溶液反应B.分子式为C14H14O2C.1 mol该物质与饱和溴水反应时最多能消耗2 mol Br2D.该有机物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酚羟基,可以和NaOH溶液反应,A正确;根据该物质的结构可知其分子式为C14H14O2,B正确;酚羟基的邻、对位上的氢原子可以被溴原子取代,所以1 mol该物质与饱和溴水反应时最多能消耗2 mol Br2,C正确;酚羟基酸性弱于碳酸,该有机物不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错误。题组二 卤代烃、醇、酚的相关实验4.(2023·潍坊高二检测)山奈酚大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茶叶中,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生长及保护肝细胞等作用。山奈酚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山奈酚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结构简式中含有羟基、醚键、酯基、碳碳双键B.可发生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加成反应C.既能与NaOH反应,也能与NaHCO3反应D.1 mol山奈酚与溴水反应最多可消耗5 mol Br2解析:结构简式中含有羟基、醚键、羰基、碳碳双键,A错误;由结构简式可知,山奈酚中不含酯基、卤素原子这类能水解的官能团,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错误;酚羟基有酸性,可与NaOH反应,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所以不能与NaHCO3反应,C错误;1个山奈酚分子中含有3个酚羟基,共有4个邻位H原子可被取代,且含有1个碳碳双键,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故1 mol山奈酚与溴水反应最多可消耗5 mol Br2,D正确。5.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沸点为20.8 ℃,能与水互溶)的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①中用胶管连接,其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液体顺利流下B.实验过程中铜网会出现红黑交替变化的现象C.实验开始时需先加热②,再通O2,然后加热③D.实验结束时需先将④中的导管移出,再停止加热6.溴乙烷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实验室中可由如图所示路线制备溴乙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乙醇的沸点为78 ℃,溴乙烷的沸点为38.4 ℃)( D )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的下口应倾斜向上B.用5%Na2CO3溶液洗涤分液时,有机相在分液漏斗的下层C.无水MgSO4的作用是除去有机相中残留的少量水D.蒸馏除去残余反应物乙醇时,乙醇先被蒸馏出体系综合强化7.NM-3和D-58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小分子抗癌药物,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NM-3和D-58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原因不完全相同B.都能与浓溴水反应,原因不完全相同C.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原因相同D.遇FeCl3溶液都显色,原因相同解析:NM-3能与NaOH溶液反应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酯基、羧基和酚羟基,D-58能与NaOH溶液反应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酚羟基,A项正确;NM-3能与浓溴水反应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酚羟基,D-58能与浓溴水反应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酚羟基,B项正确;NM-3分子中的酚羟基和羧基中的—OH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D-58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和醇羟基,酚羟基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故醇羟基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项错误;遇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是因为两种有机物分子中均含有酚羟基,D项正确。8.分子式为C7H16O的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在下列该醇的同分异构体中:A.B.C.D.CH3(CH2)5CH2OH(1)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两种单烯烃的是_C__(填字母,下同)。(2)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的是_D__。(3)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是_B__。(4)能被催化氧化为酮的有_2__种。(5)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_3__种。9.某液态卤代烃RX(R是烷基,X是卤素原子)的密度是a g·cm-3。该卤代烃可以在强碱的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ROH(能跟水互溶)。为了测定RX的相对分子质量,拟定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准确量取该卤代烃b mL,倒入锥形瓶中;②在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NaOH溶液,塞上带有长玻璃管的塞子,加热,发生反应;③反应完成后,冷却溶液,加入稀HNO3酸化,滴加过量的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④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固体c g。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防止卤代烃挥发(或冷凝回流)__。(2)步骤④中,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沉淀上吸附的_Na+,NOeq \o\al(-,3)和Ag+__(填离子符号)。(3)该卤代烃中所含卤素原子的名称是_氯原子__,判断的依据是_所得AgX沉淀为白色__。(4)该卤代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eq \f(143.5ab,c) (用a、b、c表示)。(5)如果在步骤③中加入稀HNO3的量不足,没有完全将溶液酸化,则步骤4中测得的c值_A__(填字母)。A.偏大 B.偏小 C.不变10.已知1,2-二氯乙烷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83.5 ℃,密度为1.23 g·mL-1,难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乙醇的沸点为78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某同学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双手捂着装置A中的大试管,但该方法并不能准确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正确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微热装置A中的大试管,若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出现,且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导气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整套装置不漏气(其他合理加热方式也可)__。(2)向装置A中大试管里先加入1,2-二氯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再加入_碎瓷片(或沸石)__,目的是_防止暴沸__,并向装置C中试管里加入适量稀溴水。(3)为了使反应在75 ℃左右进行,常用的加热方法是_水浴加热__。(4)与装置A中大试管相连接的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_冷凝回流__,装置B的作用是_防止倒吸__。(5)能证明1,2-二氯乙烷已发生消去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装置C中溴水褪色__,装置A、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H2ClCH2Cl+NaOHeq \o(――→,\s\up7(乙醇),\s\do5(△))CH2===CHCl↑+NaCl+H2O(或CH2ClCH2Cl+2NaOHeq \o(――→,\s\up7(乙醇),\s\do5(△))CH≡CH↑+2NaCl+2H2O) 、 CH2===CHCl+Br2―→CH2BrCHClBr(或CH≡CH+Br2―→CHBr===CHBr、CH≡CH+2Br2―→CHBr2CHBr2 。解析:(1)由于装置比较多,可选取酒精灯对装置A中的大试管进行加热,并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中,若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出现,且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导气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整套装置不漏气。(2)为了防止暴沸,应向装置A中加入几片碎瓷片或沸石。(3)为了便于控制温度,提供稳定热源,100 ℃及以下温度常选水浴加热的方法。(4)长玻璃导管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1,2-二氯乙烷、乙醇等的挥发。产生的气体与装置C中溴水反应或溶于溴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会发生倒吸现象,因此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5)CH2ClCH2Cl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CH2===CHCl、CH≡CH或二者的混合物,它们均能与溴水反应并使其褪色,因此能证明1,2-二氯乙烷已发生消去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装置C中溴水褪色。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A、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H2ClCH2Cl+NaOHeq \o(――→,\s\up7(乙醇),\s\do5(△))CH2===CHCl↑+NaCl+H2O(或CH2ClCH2Cl+2NaOHeq \o(――→,\s\up7(乙醇),\s\do5(△))CH≡CH↑+2NaCl+2H2O)、CH2===CHCl+Br2―→CH2BrCHClBr(或CH≡CH+Br2―→CHBr===CHBr、CH≡CH+2Br2―→CHBr2CHBr2)。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