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期中专项复习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期中专项复习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木兰诗》,完成问题,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1.《木兰诗》中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阅读《木兰诗》(节选),完成问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第①段通过 、 两个词表现出边塞地区天气寒冷,再现了木兰艰苦的军旅生活。(用原文回答)
(2)有人认为《木兰诗》是一首巾帼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木兰诗》是在塑造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和平生活的普通女子。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班级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你们小组准备朗诵选段中的第二段,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你认为此段应选择的背景音乐是( )
A.《欢乐颂》 激昂恢弘B.《秋日私语》 舒缓轻柔
C.《长亭怨慢》 感伤哀怨D.《菊次郎的夏天》 欣喜轻快
5.“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两句写夜深人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 “暗”字暗示笛声之远,所以有“满洛城”的感觉。
B.第三句写诗人听出了“折柳”曲,于是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C.第四句以“何人”引出疑问,将“不起故园情”的吹笛人与满腹思乡情的自己形成对比。
D.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思乡的情境。
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8.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知”“斗”“解”等词将花树拟人化,表现出它们各逞姿色、争芳斗艳的情景。
B.诗人体物入微,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寥寥数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景象。
C.“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讽刺“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卉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
D.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9.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1.“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题。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2.诗歌中“弹琴”“长啸”与______相照应,以动衬静,渲染了竹林独特的氛围。
13.明月是古人情感的寄托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杨花、子规、明月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思念;本诗借竹林、明月表明了______的情趣。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4.小文觉得《村晚》第二句中的“衔”字运用十分精妙,请你赏析。
15.请探究两首诗中诗人借笛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黄鹤楼闻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②迁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③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的馋毁,无辜受害,贬官长沙。④落梅花:指《梅花落》,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描绘凌寒傲雪的梅花。
16.根据你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写出不知何人深夜吹笛,这笛声低咽、幽微,给人一种时断时续、听不真切的感觉。
B.“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洛城”三字带有夸张之意,同时也含加有春风所不至,则笛声也满城可闻之感。
C.“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诗人用贾谊的不幸遭遇来自比,暗含了自己也是无辜被贬,有自我辩白之意。
D.“西望长安不见家”一句,诗人辞亲远游,多年未归,愈发思念远在长安的家人。
17.两首诗歌均巧借笛声来渲染愁绪,但具体的情感却同中有别,请分别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C 2.B
3.(1) 寒光 铁衣
(2)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4.D 5.木兰表达了自己想要放弃功名,尽快回到故里与家人团聚的心愿。
6.C 7.“满”意思是“充盈”,指笛声填满了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夜的宁静。
8.C 9.示例一:同意,因为诗人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来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示例二: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艳,为晚春增色。
10.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来,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11.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12.幽 13.享受自然界的宁静、自由,淡泊名利。
14.运用拟人,赋予了山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了落日西沉、半挂山腰美丽景象,表达了对山村晚景的喜爱(或诗人愉悦的心情)。 15.《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借悠远、轻细的笛声,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村晚》中,诗人借牧童随意而不成调的笛声,表达了对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16.D 17.示例:同:“故园情”和“不见家”等语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别:“一为迁客”“西望长安”“落梅花”等语句,表达了诗人遭受贬谪的 孤独、悲愤之情,以及对朝廷的眷恋,像梅花一样高洁不屈的操守。
18.“斗”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了不舍之情,契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吹拂的情景,表现了它们对诗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课外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课内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