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4课《灯笼》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4课《灯笼》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第4课《灯笼》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教学重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上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课。
    一、说教材
    《灯笼》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的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这一特点。《灯笼》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文章既有文化上的具体再现,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对于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以及用批注赏析语言的方法。灯笼这种物件在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对其历史意义并不了解,在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初步了解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相较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时代背景较远,缺乏历史文化语境,缺乏感情支撑,学生想要深入把握作者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任务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来完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灯笼》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尽管字里行间渗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烙印,但在对往昔经历的回顾中处处荡溢着孩童的心性。所以要注意优化课堂结构,摒弃烦琐的分析,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文本,以学定教,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生活和文化的内涵,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品味文章传神的语言及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
    品读描写“乡情”和“国恋”的典型段落,从温婉和悲壮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故园情思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这篇课文亦是以“灯笼”为小的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在灯笼上凝聚的多种情思。体会作者以小见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写法
    难点:跨越时空,体会作者在灯笼上寄予的家国情怀。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文是一幅引人情思的民俗风情画,也是一篇绽放青春、保家卫国的壮词,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淡而隽永、温情而豪迈,因此,教学本文,要以多种形式的美读为主,以美读代讲,以美读启悟;同时要“以学为主”,于疑问处设计,于忽略处导读,争取达到“有趣、有味、有为”的境地。基于此,我采用以下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朗读体味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现文中的美点。
    2.圈点评注法。指导学生圈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体会,做好批注。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探索。。
    学法:
    1.充分预习,搜集有关民俗风情的诗歌美文,加大阅读量,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注重个性体验,触摸语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通过煽情性的导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一个灯笼的光晕下,仿佛能让我们看到那晃荡着的身影,听到村落间的犬吠,闻到花生篮里的馨香……倘若没有一种深沉的故乡情结和庄重的历史责任感,是写不出这样温存而隽永的散文的。下面就让我们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看看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他怎样的家国情怀!
    (二)整体威知
    1.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文中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以此解决字词障碍,夯实学生基础。
    主要检查强化“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引导学生注意形似字的联系与区别。如:
    怅惘 / 欺罔 燎原 / 嘹亮 马前卒 / 猝不及防
    2.顺着“灯笼”这条线索,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发现,初步感知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既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诵读,并概括课文内容。
    (1)文章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哪些情感?
    (三)美读析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初步从文中感受到了这篇文章“家醅”的味道,既有家人的温情,也有故园的思恋,更有爱国的情怀。因此,运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加强美读和圈点评注,引导学生具体体会。
    环节一:感受家乡风俗——故园思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因此,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勾起自己生活体验的风俗细节,谈出个人感受。引导学生对所选读的美句、美词进行品味、交流,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受到美的熏陶。
    引语: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有关家乡风俗的描写段落,并大声朗读,品味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随后启发,适当拓展,触发共鸣,激发兴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风俗很容易触发人的真挚乡思,你对自己家乡的民俗有哪些印象?
    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乡俗轶事上,而忽略优美的细节描写。因此,在这一环节,采用自选展示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领会融情于景和事的写作方法。
    环节二:感受家人音容——亲人温情
    引语:文中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亲人?最让人动情的是哪些描写?
    学生自读文章,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
    课堂交流:
    祖父:“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进行拓展想象,不仅提高分析语言、揣摩人物特点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激发探究兴趣。
    母亲:①“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②“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语言、动作)加以体会,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明白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里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人物的特点。
    环节三:感受历史况味——爱国情怀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感受:“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小组探究交流:
    1.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将军的壮怀,引导学生回顾抒发“保家卫国”豪情的古诗词。)
    2.“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
    3.“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帮助学生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领会作者愿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
    (四)主旨把擢
    《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申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灯笼》,从家乡夜路上的灯晕写起,引出历史的灯火和革命的洪流。足见吴伯箫散文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内涵的特点。
    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练之后,“浮光掠影”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在对一盏盏“灯笼”的追忆中,文章既有文化的底蕴,那纱灯上的描红是那么雅致;也有历史的况味,那流苏的宫灯,是一脉幽悄;更有情感上的,长幼情笃、母子情深、卫国情怀,更是壮怀激烈。这一环节,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去激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然后引起共鸣,充分感受这篇散文虽意绪纷繁,但情感丰富,陡然有高潮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请仿照文中这段话,写一样日常生活中你寄予了深情的物品。
    (六)、深情总结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七、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它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使学生能鲜明地对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地体会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谢谢大家!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教学重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教学重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灯笼教案及反思,共3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