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龙岩)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B )
    A.儒学地位日益衰微 B.佛教思想广泛流传
    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强调以孝为先,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却认同佛教观点,认为出家同样可以光宗耀祖,不违反孝道,这说明佛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衰微,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思想广泛流传,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思想是儒学,排除D项。
    2.(2024·广州)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A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解析] 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制定礼仪系统,还将寺庙以父母命名,这都体现了梁武帝倡导儒家礼仪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B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排除D项。
    3.(2023·三明)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C )
    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
    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解析] 根据“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可得出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而国家的需要也促进了地图的绘制,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C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不存在这项技术落后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是三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
    4.(2023·成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的蒙学教材逐渐普及且无不渗透经学思想,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一现象( A )
    A.展现了儒学传承的活力
    B.反映了官办教育的盛况
    C.扭转了士族的清谈风尚
    D.阻遏了佛道学说的流播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学习逐渐普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说明当时儒学并未因社会动荡而中断,反而得到了传承,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官学教育并不兴盛,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清谈风尚流行,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流行,排除D项。
    5.(2023·蚌埠)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D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中外交流的频繁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教本土化倾向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甘肃出土的佛经,借佛陀之口宣传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等儒家思想和理念,表明佛教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出现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没有动摇儒学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存在交流,但没有体现“频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佛教和儒学的融合,没有涉及道教,无法体现三教合一,排除C项。
    6.(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
    7.(2024·湖南模拟)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中,自然灾害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灾害书写展现了当时人民遭遇旱热、洪涝、雷电等自然灾害的艰苦图景,作品中蕴含着“天人感应”和“道法自然”的相互对立的灾异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料价值。这种灾害赋作( B )
    A.旨在讴歌帝国或规劝统治者
    B.体现了社会现实
    C.紧扣时代主题抨击政局动荡
    D.重构了社会秩序
    [解析] 由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中,自然灾害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料价值,显现出辞赋创作日益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项正确;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这些灾害赋作抨击政局动荡,排除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灾害赋作并没有起到重构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D项。
    8.(2024·海口)《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C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解析] 题干引文大意是: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可见唐代北方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有关,C项正确;材料提及一部分僧人饮茶,推动了饮茶风气的形成,但未提及“积极宣扬”,排除A项;饮茶只是社会风俗的一部分,仅凭南北方都饮茶不能断定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北方饮茶文化是受南方影响,看不出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D项。
    9.(2024·福建模拟)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 D )
    A.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
    B.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
    C.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
    D.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武宗的灭佛措施表明,中国的政权并不为宗教左右,相反是利用和控制宗教为世俗政权服务,非宗教化的世俗倾向非常明显,D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与唐武宗灭佛没有关系,排除A项;唐武宗灭佛对人身依附关系没有影响,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宗教虽然社会影响较大,但并不掌握政治权利,排除C项。
    10. (2023·大连)如图是甘肃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画,在莲花上站立着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该壁画体现了( B )
    A.西域民众生活富足 B.体育和艺术的结合
    C.市民阶层精神解放 D.社会崇尚奢靡享乐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壁画描绘的是唐代儿童进行“步打球”体育活动的场景,加之壁画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因此,该壁画体现了体育和艺术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为唐代“步打球”壁画,不能说明西域民众生活富足,排除A项;该壁画反映的是唐代“步打球”体育活动,不能说明市民阶层精神解放情况,排除C项;该壁画体现了体育和艺术的结合,不能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奢靡,排除D项。
    11.(2024·德阳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为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A )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
    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为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涉及人物还有传主的直系亲族,主要内容是这些人物的家风,重在颂扬。这些现象充分显示了当时门第观念的流行,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编撰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A项正确。纪传体属于传统史书著作体例,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的内容,并未凸显史学的资治功能,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史书以褒扬为主,排除D项。
    12.(2024·宁德)下图所示为唐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C )
    A.思想自由和社会开放 B.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 D.佛教的民间传播状况
    [解析] 通过观察图片,可以从图片中获取唐朝时期部分人群的服饰风格,也可以获取当时的绘画风格,据此可以研究当时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获取思想自由等相关信息,排除A项;从图片中无法获取西方经济文化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图片中没有和佛教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13.(2023·铜川)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C )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
    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
    [解析] 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排除B项;鼓舞之乐不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排除D项。
    14.(2024·青岛)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C )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解析] 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B项;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
    15.(2024·昆明)凤首壶(如图为唐代墓葬出土的唐三彩凤首壶)是唐代器物新出现的风格样式,一般认为是模仿萨珊波斯和粟特(中亚古国)的金银器胡瓶造型而改造成的。这可佐证,唐代( C )
    A.中亚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B.丝绸之路开启文化交流
    C.文化上注重兼收与创新
    D.异域文化出现异彩纷呈
    [解析] 凤首壶是唐代模仿外来胡瓶造型而改造的,这体现既吸收外来文化又注重创新的文化特色,C项正确;中亚文化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就开始影响中国,并开启了文化交流,而不是在唐代才开始,排除A、B两项;材料虽反映了异域文化对唐文化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异域文化的异彩纷呈,排除D项。
    16.(2023·厦门)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C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中的出土文物是“胡人牵骆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丝路贸易较为兴盛,C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随葬品无法判断唐朝是否处于顶峰状态,排除A项;如果西北边疆战乱频繁,就不会有大量胡商到来,排除B项;榷场互市反映的是宋与辽、西夏、金等的经济往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3·北京·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 (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

    相关试卷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5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佛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0海南]唐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