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提能训练(63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29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30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32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33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37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31讲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提能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31讲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提能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深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是一个岛国,孤悬海外,正好为突变提供了温床。英吉利海峡的宽窄适宜,能够为通商提供便利,又能抵御外敌。不列颠岛不大不小,刚好可以养成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又便于统一。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是( C )
A.与欧亚大陆距离适度的结果
B.欧洲刺激英国经济的结果
C.经济地理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D.“大陆均势”外交战略的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岛国,孤悬海外,正好为突变提供了温床。英吉利海峡的宽窄适宜,能够为通商提供便利,又能抵御外敌。不列颠岛不大不小”可知,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版图、经济等要素,因此是经济地理因素相结合的结果,C项正确;与欧洲大陆距离适度只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之一,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而不是欧洲大陆,当时欧洲并未发生刺激工业革命的经济变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战略,排除D项。
2.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工分工细致。如表为英国毛纺织行业不同生产制度下劳工分工情况,据表可推知( D )
A.机器生产取代了人工劳作
B.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发展
C.家庭作坊降低了商品成本
D.科学分工促进了行业进步
[解析] 由“妻子和女儿管纺车,儿子刷羊毛,而丈夫则使用织机织布”“拥有长期签订合同的手工业者”“分工职业化”“生产专业化”“强调工场之间的协作”可知,英国毛纺织行业从家庭手工生产制度到外包制度,再到手工工场制度,在人员和分工上都出现了专业化倾向,使毛纺织业生产制度更加科学化、职业化,推动了毛纺织行业的发展,由此说明科学分工促进了行业进步,D项正确;材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影响,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说明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B项;家庭作坊更多为人工劳作,相对机器生产来说,会增加商品成本,排除C项。
3.(2024·汉口)1780年,印度和中国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到了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欧洲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由印度、中国转移到欧洲主要是由于( D )
A.棉花在欧洲的广泛种植
B.全球联系的逐步建立
C.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活动
D.工业革命在欧洲开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由印度、中国转移到欧洲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展开,蒸汽机与工厂制度的共同推动,D项正确;棉花在欧洲的广泛种植,以偏概全,排除A项;B、C两项与题意无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2024·通化)在18、19世纪的英国议会圈地中,田地由混杂交错的条田和开放的荒地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围田;住房由集中于村庄中心转变为分散到圈地之后的分配地上;道路体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道路更宽更直;耕地中的排水系统得到了改造。由此可见,英国的圈地运动( C )
A.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一定程度重塑了乡村景观
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围田”“道路体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等可知,在18、19世纪的英国议会圈地中,农村田地逐渐规范工整,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因此,圈地运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景观,C项正确;材料表明英国的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景观,没有涉及财富分化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圈地运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没有体现其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要素,排除B项;材料表明英国的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景观,没有提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等内容,排除D项。
5.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他们中包括许多技术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在当时的英国( C )
A.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
B.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多种因素共同为经济转型奠基
D.宗教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新教徒为避难移居英国,为英国带去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在英国本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反映了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C项正确;工匠精神确实影响经济发展,但“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宗教改革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排除D项。
6.(2024·滁州)在1624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 C )
A.加快了英国的法治建设
B.得益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C.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
D.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
[解析] 据所学知识,专利法重在保护技术发明者的权益,据材料可知,英国专利法颁布后的一百多年,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可见,专利制度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C项正确;题干主要涉及在英国专利法的推动下英国的技术发明,不是强调英国的法制建设,排除A项;英国的专利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开展之前确立的,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题干涉及时间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距甚远,排除D项。
7.(2024·呼和浩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尤其重视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进一步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地位。1870—1913年,德国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同一时期的英、法两国。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C )
A.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源地
B.德国重工业发展迅速并居主导地位
C.技术和产业创新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D.英法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解析] 据材料“德国尤其重视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同一时期的英、法两国”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重视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最早出现在德国,不能得出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源地,排除A项;材料强调德国重视新兴工业部门,而非重工业,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争夺殖民地,排除D项。
8.1865年,化学家霍夫曼从英国回到德国,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在其推动下,德国各化学实验室中不断推出有关合成染料等最新研究成果,仅1870—1874年的短短5年中,德国就成立了42家化学公司,到1896年,拥有108家化工股份公司。由此可以看出,德国( D )
A.化工业占据工业生产主导地位
B.学术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
C.国家实力增强得益于大学教育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研究成果的创新推动了德国工业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化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对比,无法得出“化工业占据工业生产主导地位”,排除A项;“学术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仅是对“化学家霍夫曼从英国回到德国,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片面解读,且题干未体现“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大学教育对德国国家实力增强的作用,排除C项。
9.(2024·烟台)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印染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技能要求,生产工序依靠的是技艺熟练的工人,比如专业设计工、打样工、配色工、染色工、印花工、折叠工、测量员等,其中不少为女性。这反映了当时( C )
A.大企业时代已到来 B.女性成为主要劳动力
C.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生产工序依靠的是技艺熟练的工人”“专业设计工、打样工、配色工、染色工、印花工、折叠工、测量员等”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分工日益精细,需要大量手工业技术娴熟的工人,C项正确;资本主义大企业时代即垄断组织时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女性是否成为主要劳动力,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实现技术和科学的紧密结合,排除D项。
10.(2024·湛江)英国的工厂主习惯于让别人乞求自己采用他们的新发明,至于这个发明的原理则完全不想知道。像德国那样邀请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有很大的侥幸因素在内。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A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缓慢的原因
B.科学研究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德国
C.工业革命采用的工业模式更先进
D.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像德国那样邀请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有很大的侥幸因素在内”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作为发源地遥遥领先,德国还比较落后,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主趋于保守,不积极主动地采用新发明,最终落后于德国,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英国人思想转向保守,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但是英国的科学研究是否落后于德国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工业模式,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工匠完成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明更多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保守做法,而不是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排除D项。
1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并不是主要的新技术发明者。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创制、化学的应用等技术美国最初都不占优势,但美国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这说明美国崛起主要是由于( A )
A.利用好后发优势 B.垄断组织的推动
C.生产方式的创新 D.政治制度的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技术不占优势,但其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实现崛起,说明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垄断组织的信息,排除B项;美国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创新,而非其生产方式的创新,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美国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12.(2024·合肥)据统计,1806年英国棉纺织工厂的工人工资为每周200便士,到30年代时已跌落到90便士,而这一时期物价水平仍在增长。据此推知( D )
A.机器生产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垄断资本主义存在明显的弊端
C.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的分化
D.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具有必然性
[解析] 根据材料“1806年英国棉纺织工厂的工人工资为每周200便士,到30年代时已跌落到90便士,而这一时期物价水平仍在增长”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物质水平增长,但工人的待遇处境更加恶劣,阶级矛盾必然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社会分化,排除C项。
13.(2024·黔南)19世纪初期,英国整个社会普遍流行着“自助”的思想观念,认为“贫穷并依附有权势的人会带来个体道德的下滑,是对个体的不负责”。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C )
A.阶级矛盾问题并不突出
B.工业革命压抑了民众积极性
C.工业化影响了民众观念
D.贫富差距拉大导致道德滑坡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人认为扶助贫困只能带来社会道德下滑,这一观念的形成原因是当时工业革命对民众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拉大的信息,排除A、D两项;工业革命压抑了民众积极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14.(2024·武汉)下图为1883年美国画家所绘漫画。漫画中徽号为“垄断”的铁甲骑士,手持长枪,坐在火车机车头上,威风凛凛;其对手是骑在瘦马上的工装男子,手拿一把铁锤,光着脚丫,欲与面前的庞然大物斗几个回合。该漫画揭示了( B )
A.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B.垄断组织的剥削加剧劳资矛盾
C.美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工人运动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
[解析] 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的垄断组织,如同身着铁甲、执长枪的骑士,压制着骑瘦马、拿铁锤、光脚丫的工人,揭示了垄断组织的剥削加剧劳资矛盾,B项正确;据所学,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工人光着脚丫与垄断组织斗争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政局相对稳定,并非动荡不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人运动受到科学理论指导的信息,排除D项。
15.(2024·咸阳一模)19世纪90年代初,欧美各国工业品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钢轨价格在1872年至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8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这表明欧美各国( D )
A.自由贸易体系走向崩溃
B.工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C.工业经济结构正在调整
D.经济发展过程隐藏危机
[解析] 据材料“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展,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以致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使价格和利润普遍下降。产品的增长超过市场的需求,容易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D项正确。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自由贸易体系逐渐走向崩溃,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基础、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继续拉大,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工业品的价格,不涉及工业经济结构是否调整,排除C项。
16.(2024·成都)19世纪下半叶,工人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提倡庄重得体的言行举止,他们逐渐改变了酗酒、赌博的坏习惯,文化兴趣向文学、艺术方向发展。这一现象反映出( C )
A.工厂制度改变阶层结构
B.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产业革命影响社会生活
D.世俗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解析]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开展,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工业的发展对工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也提出一定要求,工人们生活习惯有所变化,这反映了产业革命影响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工厂制度和社会阶层的关系,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世俗教育在中世纪已经出现,虽然地位实力不如宗教教育,但依然受到高度重视,D项“开始”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2023·北京·18)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
[解析] 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评析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生产制度
分工情况
家庭手工生产制度
妻子和女儿管纺车,儿子刷羊毛,而丈夫则使用织机织布
外包制度
拥有长期签订合同的手工业者,同时也与独立手工业者合作
手工工场制度
将各工序分配给固定工人,分工职业化;生产专业化,强调工场之间的协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28讲走向整体的世界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28讲走向整体的世界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单元古代世界文明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中华文明下的东亚,班图文明下的西非与南非,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