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docx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第1页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第2页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第3页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第1页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第2页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 种群和群落--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 种群和群落--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9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专题09种群和群落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框架梳理:生物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知识框架”梳理,以便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回归教材,注重教材细节:新课标I卷的题“不偏”“不怪”“不坑”,不会在题目中设“语言陷阱”,大多数题考查的内容直接或改编至教材。
    三、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类知识”的梳理,深入理解生物学研究方法
    四、掌握生物学实验的两大要素:自变量和对照。自变量保证了实验设计的逻辑正确,对照保证实验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五、帮助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技巧。做选择题把握住(1)高考题往往有非常明确的选项,比我们平时的模拟题要简单。(2)对于重要概念不能过于死记硬背,要理解。(3)生物不是数学,不考复杂的计算,数字越复杂,答案可能越简单。所以要善于运用倒推法、排除法来做选择题。做好以上几点,相信二轮复习后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专题 09 种群和群落
    高考感知
    命题趋势
    1.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呈现。
    2.考查趋势:种群和群落常以数学模型.实例、表格信息等形式考查。
    知识必备
    重点: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P2)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P2)
    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P3)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P4)
    5.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P5“探究·实践”)
    6.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P5“探究·实践”)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P7)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①数学公式,优点是科学、准确;②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3.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用数学公式表示Nt=N0×λt。
    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其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P9)
    5.“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P9)
    6.在“S”形曲线中捕鱼的最佳时期是大于K/2,(捕捞后剩余K/2),原因是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7.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P9)
    8.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P11)
    三、群落的结构
    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P22)
    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P23)
    3.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P24)
    4.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P24)
    5.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寄生: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P24)
    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P25)
    7.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P26)
    8.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P26)
    9.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P26)
    10.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P28)
    1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P30“探究·实践”)
    1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P30“探究·实践”)
    四、群落的主要类型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P33)
    2.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P33)
    3.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P34)
    4.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P34)
    5.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P34)
    6.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P34)
    7.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P35)
    五、群落的演替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P38)
    2.裸岩上的演替要经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P39)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P41)
    4.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P41)
    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P42)
    6.我国2003年1月20日开始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原等要求。(P43)
    难点: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2)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
    2.K值的表示方法及变化
    (1)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3.群落演替的相关分析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
    (4)演替终点不一定是最高的乔木阶段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乔木阶段。
    4.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
    长难句突破
    1.“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eq \f(K,2)的原因是eq \f(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4.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对阳光和空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逐渐被淘汰。
    5.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些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6.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满分技巧
    1.几种常见种间关系的比较
    提醒 ①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②种间竞争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种群趋于灭亡,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③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④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⑤寄生不同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2.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3.“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常见的四种调查方法
    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
    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或昆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③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用“抽样检测法”。
    易错点拨
    1.与种群有关的4个易错点
    (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J”形曲线:“J”形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形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形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
    2.与群落有关的4个易混点
    (1)捕食和种间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3)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竞争)。
    (4)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热”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
    (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限时检测 (限时30分钟)
    一、单选题
    1.(2023上·四川遂宁·高二射洪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答案】B
    【分析】1、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2、分析题图:乙已使种群密度降低,乙己是死亡率和迁出率;甲戊使种群密度上升,甲戊是出生率和迁入率;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甲为出生率,戊为迁入率;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乙是死亡率,己迁出率。
    【详解】A、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有些种群没有性别之分,A错误;
    B、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少,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多,但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不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2.(2023上·河南洛阳·高三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Ⅰ~Ⅲ龄级为幼龄,Ⅳ~Ⅴ龄级为中龄,Ⅵ以后龄级为高龄。
    A.图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图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
    C.图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
    D.图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答案】B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稳定型、增长型和衰退型。
    【详解】A、稳定型年龄结构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比较适中,而图a幼龄个体、中龄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高龄个体所占比例很低,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可能为稳定型,A错误;
    B、由图a可知,红海榄幼龄个体中Ⅰ、Ⅱ龄级个体数偏少,推测Ⅰ、Ⅱ龄级个体生存能力较弱,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B正确;
    C、由图a可知,该红海榄种群中,Ⅲ~Ⅴ龄级的个体占绝大多数,而由图b可知,Ⅲ~Ⅴ龄级个体的生存率均低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迅速增大,该种群的密度可能不会越来越大,C错误;
    D、由图a、b可知,该红海榄种群Ⅰ、Ⅱ龄级的个体数量很少,而Ⅳ~Ⅵ龄级的生存率极低,该种群Ⅵ龄级的数量可能不会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B。
    3.(2023上·辽宁铁岭·高二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图1如图甲是某种农业害虫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t1~t2时期与图2中b~d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
    B.图1中为有效防治此农业害虫,应在种群增长速率为t2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C.由图1可知此农业害虫迁入这个新环境后是以“S”型曲线增长
    D.此农业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不变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某种农业害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且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b~c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d>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图1中为有效防治此农业害虫,t2点对应的K/2,对应的增长速率最快,应在种群增长速率为t2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正确;
    C、图1为某种农业害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C正确;
    D、此农业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即保持相对不变,D正确。
    故选A。
    4.(2023上·湖南株洲·高二统考期中)如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一个孤岛上的某动物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
    B.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呈“J”形增长
    C.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答案】C
    【分析】题干信息: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故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
    B、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增长率为0,不符合“J”形增长,B错误;
    C、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
    D、第11~12年间λ

    相关试卷

    专题10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0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原卷版docx、专题10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卷版docx、专题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docx、专题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限时检测卷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细胞的物质基础--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细胞的物质基础--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1细胞的物质基础原卷版docx、专题01细胞的物质基础解析版docx、专题01细胞的物质基础限时检测卷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