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专题10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0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原卷版docx、专题10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框架梳理:生物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知识框架”梳理,以便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回归教材,注重教材细节:新课标I卷的题“不偏”“不怪”“不坑”,不会在题目中设“语言陷阱”,大多数题考查的内容直接或改编至教材。
三、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类知识”的梳理,深入理解生物学研究方法
四、掌握生物学实验的两大要素:自变量和对照。自变量保证了实验设计的逻辑正确,对照保证实验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五、帮助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技巧。做选择题把握住(1)高考题往往有非常明确的选项,比我们平时的模拟题要简单。(2)对于重要概念不能过于死记硬背,要理解。(3)生物不是数学,不考复杂的计算,数字越复杂,答案可能越简单。所以要善于运用倒推法、排除法来做选择题。做好以上几点,相信二轮复习后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专题 10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
高考感知
命题趋势
1.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呈现。
2.考查趋势;试题情境主要选自当前生态学的相关科研文献,试题情境中通常含有模型或数据表格,要求学生在图文信息提取加工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原型知识进行作答,通常是考查学生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应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是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考查,引导学生用系统观、整体观认识生态系统。
知识必备
重点: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P48)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P50)
3.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P50)
4.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吗?不一定;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吗?不一定;细菌、真菌一定是分解者吗?不一定。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P52)
6.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P79)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P55)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个去向)=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P55)
5.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单向流动,原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散失的热能无法被利用。
②逐级递减,原因: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P56)
6.“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P56图示)
7.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 大约为10%~20%。(P57)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桑基鱼塘、沼气池。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合理放牧、锄草、捉虫。(P58)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P63)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依赖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主要依赖呼吸作用(分解者通常称之为分解作用。),还可以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①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P64)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P69)
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P69)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还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
①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的萌发;
②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花引蝶,动物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狼靠兔的气味捕食。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P71)
6.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P72)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P73)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P74)
3.人们把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P74~75)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P75)
5.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P75)
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P75)
7.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P76)
8.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P78“探究·实践”)
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P83)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增大生态足迹。(P83)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P85)
4.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P87)
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90)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P91~92)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P94)
4.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P95)
八、生态工程
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P99)
2.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P99)
3.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如图)(P100)
“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循环再生示意图
4.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P100)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P101)
5.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P101)
6.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P106)
难点:
1.理解常考的两种能量流动模型
(1)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①W1、D1指相应营养级的同化量,B1、B2指相应营养级中未利用的能量;
②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或B2+C2+D2;
③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④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2.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3.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如下
注 ①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②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4.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前提,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条件。
5.通过分析生态工程的结构特点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长难句突破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不能满足顶级消费者的需求。
3.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出两点即可)。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三者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分别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必要成分。
5.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除草、除虫的目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逆转;生产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热能。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8.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9.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0.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11.2021年5月31日,我国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根据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实施该政策的意义是“三孩”政策的实施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从而可能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12.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满分技巧
1.能量流动过程中相关“最值”计算
在食物链(网)中,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2.“箭头分析法”分析常见物质循环模型
(1)“三看法”快速判断
(2)模式图常见形式分析
①图1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②图2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
③图3中,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CO2库,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3.巧判生态系统信息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场、温度、湿度等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知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在嘈杂的环境中(如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4.熟记常见生态工程实例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2)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3)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4)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5)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6)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7)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8)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9)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易错点拨
1.与生态系统有关的3个易错点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3)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三类“不一定”和两类“一定”易错点
(1)三类“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两类“一定”
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限时检测 (限时30分钟)
一、单选题
1.(2023上·江苏淮安·高三统考期中)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
B.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硫细菌属于分解者
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
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2、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并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硫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
C、鲸落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C正确;
D、因为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故礁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2.(2023上·湖北·高三沙市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根系泌氧是指水生植物通过通气组织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运输到根部,并释放到根际土壤或水体的过程。研究证实水生植物根系泌氧有助于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水体缺氧环境导致植物根系泌氧产生
B.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可提高水体溶解氧,使得好氧微生物在植物根系表面聚集繁殖
C.微生物分解根系周围水体污染物,使植物可吸收的有机营养物质增多
D.根系泌氧使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促进生长,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根系泌氧是指水生植物通过通气组织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运输到根部,并释放到根际土壤或水体的过程。这种现象是长期水体缺氧环境对植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可提高水体溶解氧改善根系周围的微环境,进而使得好氧微生物在植物根系表面聚集繁殖,微生物产生酶分解根系周围大分子,使得植物可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植物生长更加旺盛,提高污水净化效率。
【详解】A、植物根系泌氧产生不是长期水体缺氧环境导致的,而是长期水体缺氧环境对植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C、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可提高水体溶解氧,使得好氧微生物在植物根系表面聚集繁殖,微生物的聚集能通过分解有机物为植物提供无机物,B正确,C错误;
D、根系泌氧使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促进生长,但是题干未有充足的信息支持二者分开后是否都不能正常存活,故无法判断二者之间是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D错误。
故选B。
3.(2023上·甘肃天水·高三天水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D.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为5.45×107kJ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根据题图中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数值及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
B、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的,而捕食获取的是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值,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15.0×100%=20%,C错误;
D、种群Ⅱ的呼吸作用=同化的能量-传递至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15-3-2.5=9.5×106kJ,D错误。
故选B。
4.(2023·广东韶关·统考一模)表是某生态系统中A~F各个种群能量数值(单位:102kJ/m2·a),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已知F为分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1392×105kJ/m2·a
B.B与E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D属于三级消费者,位于第四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详解】A、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数值+呼吸消耗的能量数值,故C为生产者,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408.5+554.3)102kJ/m2·a即9.628×104kJ/m2·a,A错误;
B、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数值+呼吸消耗的能量数值,所以A同化的能量=66.2+74.6=140.8,B同化的能量=11.8,C同化的能量=962.8,D同化的能量=2.4,E同化的能量=11.4,所以食物链是C→A→B→D和C→A→E→D,即B与E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B错误;
C、结合B选项的分析,D属于三级消费者,位于第四营养级,C正确;
D、C为第一营养级,A为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40.8÷962.8×100%约为14.6%,D错误。
故选C。
5.(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钙、镁、铁、铜、硅等),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能量流动的驱动并且都依赖于水循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中物质循环与大气圈和海洋密切相关
B.气体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C.采取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使能量循环流动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详解】A、在碳循环中物质循环与大气圈和海洋(以气体形式和随洋流循环)密切相关,A正确;
B、气体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
C、禁止燃烧秸秆,采取秸秆还田(属于沉积型循环)等措施可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C正确;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能量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
故选D。
6.(2023上·贵州贵阳·高三统考期中)北京郊区的窦店村在被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试点后,实施了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作物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畜禽;人、畜粪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液用于水产养殖业;沼渣为有机农产品——“无公害蔬菜”施肥和喂养畜禽,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在秸秆→畜禽→人之间进行的循环过程即为物质循环
B.参与沼气工程物质循环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沼气生态工程中的人和畜禽,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沼渣作肥料培育微生物实现土壤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答案】A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详解】A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A 错误;
B 、参与沼气工程物质循环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正确;
C 、沼气生态工程中的人和畜禽都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正确;
D 、该生态工程将沼渣作肥料培育微生物实现土壤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可有效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 D 正确。
故选A。
7.(2023上·河北·高三石家庄一中校联考期中)群聚性昆虫——白蚁不但能取食天然木材,还能取食干枯植物,如枯枝落叶等。采用病原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等防治白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和天敌是影响白蚁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白蚁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白蚁属于生物防治
D.白蚁群聚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答案】A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详解】A、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食物和天敌是影响白蚁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白蚁能取食木材、枯枝落叶等,故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
C、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白蚁利用了种间关系中的寄生关系,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种群内部的个体间可进行信息传递,白蚁群聚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D正确。
故选A。
8.(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蝗虫通过触角感知该种信息素,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已知蝗虫幼体跳蛹的活动能力很弱。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触角上可能有该信息素的特异性受体
B.蝗虫可以通过“集群信息素”影响种群密度
C.为预防蝗灾,可在早期用样方法调查该地区跳蝻数量
D.通过设计干扰“集群信息素”接收的物质防控蝗灾是化学防治
【答案】D
【分析】样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的密度调查。由于跳蝻的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详解】AB、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种群密度增大后,这种“集群信息素”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AB正确;
C、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C正确;
D、通过设计干扰“集群信息素”接收的物质防控蝗灾是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D。
9.(2023上·广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每年水稻孕穗之前,农民会选择鲤鱼、草鱼、鲫鱼等鱼苗放养在水稻田里。这些鱼一开始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待到水稻抽穗扬花时,它们则主要以水稻凋落在水面的稻花为食,其肉质鲜美,有稻米之香,故名“稻花鱼”。下列有关该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立体空间,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C.该模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杂草及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立体空间,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的鱼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生态系统指的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杂草及其他生物组成的是生物群落,不是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10.(2023上·甘肃天水·高三天水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1968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1和图2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
D.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群落在水平方向具有水平结构。
【详解】A、从图中看出,不同地段植物的不同是由于其离河流的远近,即水分的多少,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从图中看出,虽然有水位波动,但植物仍然在生长(草本和湿草甸),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没有降低,而是提高了,B错误;
C、从图中看出,由于水位的波动不同地段的植被种类不同,所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群落包括其中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11.(2023上·河北·高三统考阶段练习)下表是某湿地生态系统 1983年、2005年的不同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比例(%)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动植物 (填“能”或“不能”)构成 个群落,原因是 。
(2)分析上表可知,与1983年数据相比,2005年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比例是 ,原因是 。从演替的角度分析,发生了 演替。
(3)为了增加该湿地的经济效益,可以投放一定比例的草食性鱼类。为了确定某一种鱼类的投放量,应调查投放区该鱼的 和 的生物积累量。调查发现,该湿地鱼、虾的数量增加吸引了多种水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答案】(1) 不能 所有动植物不包含分解者,所以不能构成群落
(2) 上升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当中,沉水植物逐渐占据优势,成为优势物种 次生
(3) 食物 天敌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分析】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2、初生演替是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湿地生态系统这两个年份中各种植物的生物量不同,体现了优势种的改变
【详解】(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题干中只说了动植物,不包含微生物,所以不能构成群落。
(2)分析上表可知,与1983年数据相比,2005年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比例是上升的,在群落演替的过程当中,沉水植物逐渐占据优势,成为优势物种。该湿地生态系统这两个年份中各种植物的生物量不同,体现了优势种的改变,这意味着群落发生了演替,该演替发生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存在,因而属于次生演替。
(3)为确定某一种鱼类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该鱼类的食物(捕食对象),即上一营养级现有的生物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保证该鱼类的成活率,还应调查该鱼类的天敌生物量;鱼虾数量增多能引来多种水鸟,是种间关系的体现,这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12.(2023上·江苏南通·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松材线虫侵入松树后在其体内大量繁殖,引起植株患线虫病死亡。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松褐天牛,它从感染线虫病的松树中羽化飞出,携带大量的松材线虫继续感染其他松树,导致病害持续扩散蔓延。为研究线虫的危害机理,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种线虫的繁殖力差异(雌雄性比)和繁殖情况,结果如图1、 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松材线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成分),它与松树的关系是 。
(2)由图1、图2可知, 繁殖能力更强,其可能的原因是 。
(3)刚羽化的松褐天牛会分泌信息素吸引松材线虫进入天牛气管,天牛体内的线虫也能释放信息素,促进天牛体内蜕皮素合成,加速天牛羽化,提高天牛数量。这种调节机制称为 ,该过程中信息源是 ,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
(4)花绒寄甲幼虫是松褐天牛的天敌,研究人员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褐天牛传播的线虫病展开防治研究,结果如下表:
①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褐天牛传播线虫病的防治属于 防治。
②对照组天牛数量的变化率为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校正防治效果,校正后的防治效果(%)=(实验组天牛数量变化率-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 )×100%。
③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每组处理应 。
【答案】(1) 消费者 寄生
(2) 中国线虫 雌性个体数量越多,群体生殖力越强、种群增长越快
(3) 正反馈调节 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生物 5.0% 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 设置至少3个重复实验,求其平均值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1)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松材线虫食用的是松树的部分组织,所以松材线虫与松树的关系是寄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由图1、图2可知,中国线虫数量更大,故其繁殖能力更强,原因是中国线虫雌雄比例更高,雌性个体数量越多,群体生殖力越强、种群增长越快。
(3)刚羽化的松褐天牛和其体内的线虫都会分泌信息素吸引松材线虫进入天牛气管,促进天牛体内蜕皮素合成,加速天牛羽化,提高天牛数量。这种调节机制称为正反馈调节,该过程中信息源是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①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褐天牛传播线虫病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②对照组天牛数量的变化率为(85.60-81.32)/85.60 ×100%=5.0%。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校正防治效果,校正后的防治效果(%)=(实验组天牛数量变化率-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00%。
③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每组处理应设置至少3个重复实验,求其平均值。
内容导航
高考感知:明考向知规律
长难句突破
命题趋势:知己知彼
满分技巧
知识必备:重点讲解(全面梳理)
易错点拨
难点突破1.理解常考的两种能量流动模型
2.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3.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如下
4.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5.通过分析生态工程的结构特点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1.与生态系统有关的3个易错点
2.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三类“不一定”和两类“一定”易错点
限时检测:30min:及时训练与检测
(压缩包中含有单独的检测卷,方便练习使用)
课标要求——明考向
近年考情——知规律
10.1 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10.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10.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10.4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10.5 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10.6 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10.7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10.8 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
2023·山东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2023·湖南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人口增长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2023·湖北 碳循环、碳达峰和碳中和
2023·广东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水体富营养化
2023·全国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2023·浙江 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023·浙江 碳循环、碳达峰和碳中和
2023·浙江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防治
2023·湖北 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2023·新课标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2023·全国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023·浙江 食物链和食物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群落综合
A
B
C
D
E
F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数值
66.2
2.1
408.5
0.8
1.9
21.1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数值
74.6
9.7
554.3
1.6
9.5
211.0
年份
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
其他
1983
76.89
17.18
3.82
2.11
2005
90.22
7.34
极少
2.44
组别
实验前天牛数量(条)
实验后天牛数量(条)
天牛数量变化率(%)
实验组
86.22
49.64
42.43
对照组
85.60
81.32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卷版docx、专题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docx、专题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限时检测卷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细胞的物质基础--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1细胞的物质基础原卷版docx、专题01细胞的物质基础解析版docx、专题01细胞的物质基础限时检测卷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6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