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622438/0-17133185604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622438/0-1713318560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622438/0-17133185605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
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
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图中柱子越高表示人口密度越大,U字形是美国人口界线,被称为“美国胡焕庸线”。
1.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由东部向西部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B.由北部向南部人口密度逐渐加大
C.U字形线以内区域人口相对稀疏
D.由沿海向内陆人口密度逐渐加大
2.关于①②③④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B.②地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稀疏
C.③地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D.④地冬季气候寒冷,人口稀疏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4.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41 178万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147人/km2。右图是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的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单位:人/km2)。
5.制约图示区域人口密度的共同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地形特征 C.经济水平 D.产业结构
6.宁夏人口密度显著大于图示其他省级行政区,
其原因合理的是( )
A.人口数量多 B.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好
C.农业生产条件好 D.人口政策宽松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甲、乙两地在T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
7.影响乙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甲地的主要因素可能为乙地( )
A.人口数量较多 B.自然资源丰富
C.开放程度较低 D.科技水平较低
8.①、②人口数量的不同,体现了( )
A.人口容量的临界性 B.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C.人口合理容量的警戒性 D.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含预测值)示意图。读图,回答。
9.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10.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2021年5月,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我国宣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杭州市总人口(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67,比全国总人口性别比高3.6。
11.我国实施“放开三孩”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性别失调 B.人口出生率低 C.人口自然增长快 D.人口死亡率高
12.杭州市总人口(常住人口)性别比大于全国的原因是( )
A.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迁入多 C.医疗水平高 D.人口容量大
在研究区域人口分布格局时,按区域人口密度高低将区域空间关联进行分类。如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多与周围其他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则为高高集聚。下图为浙江省人口密度空间关联示意图。
13.高高集聚类型区域形成的共同条件是( )
①自然条件更优越 ②经济发展水平高
③城市行政等级高 ④海陆交通更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据图可知( )
A.义乌市人口密度低于周围地区
B.宁波市区对周边区域辐射较弱
C.杭州市的人口密度为该省最大
D.浙西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
15.为缓解浙江省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衡状态,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开户籍管理 B.加强交通建设 C.优化产业布局 D.鼓励多生快生
根据每个县域单元占全区域的面积和人口百分比,可以绘制出“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下图中,实线表示我国某区域(324个县域单元)的“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虚线表示绝对均衡线。
16.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A.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呈正相关
B.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
C.人口比重小的县域,环境承载力更大
D.人口均衡分布更利于该区域的发展
17.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江淮地区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
18.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①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②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③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
④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①④
19.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
①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②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③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
④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下图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百年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
20.据图可知日本“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
A.1970年左右B.1990年左右C.2010年左右D.2030年左右
21.据图可知韩国“人口机会窗口”期约为( )
A.40年前后 B.60 年前后C.70年前后 D.80年前后
22.随着“人口机会窗口”期过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就业压力增大
D.部分高耗能产业淘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天津市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区依次为:西青区、津南区、东丽区、北辰区(合称环城四区)和武清区,天津市提出“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要持续优化人口分布,即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增长,推动滨海新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提升环城四区人口吸纳能力,提升其他五区人口城镇化水平,读图文材料。
23.导致天津市2005-2010年户籍人口与常住
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户籍人口中新生儿出生率的降低
B.常住人口中外来年轻人口的迁入
C.户籍人口中本地年轻人口的迁出
D.常住人口中新生儿出生率的增高
24.据图文材料推测,现阶段天津不同区域常住
人口老龄化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依次是( )
A.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其他五区、中心城区
B.中心城区、其他五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
C.滨海新区、其他五区、环城四区、中心城区
D.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其他五区、滨海新区
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可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养老资源承受能力。一般该比重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提高。延长退休年龄被普遍认为是补偿养老金缺口的最优方案。下图示意四个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
25.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分别为()
A.中国、美国、德国、日本
B.美国、中国、德国、日本
C.中国、日本、美国、德国
D.美国、日本、德国、中国
26.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增大年轻人赡养压力
B.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
C.加剧人口老龄化程度
D.加重国家养老金压力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下左图示意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高程的分布,右图示意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
2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迅速增加
C.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28.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29.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A.与村相比乡镇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4 748 016 人,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7.74 %。下图示意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
30.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
A.南京 B.徐州
C.南通 D.苏州
31.根据各地级市人口比重变化,
可以推测人口
A.出生率变化 B.老龄化速度
C.密度的变化 D.结构的变化
截止到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已经连续7年双降,总人口增长也在放缓。下表为专家预测的2020~2025年间,我国城镇和农村三个学龄段平均人口增幅变化率(与2019年相比)。
32.据表推测,2020~2025年间,我国
A.人口迁移总量仍然较大
B.劳动力数量增加较快
C.城市化进程已明显放缓
D.人口抚养比有所下降
33.只要积极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理由在于
①人口素质提升有利于产业转型 ②高学历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③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④持续高速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34.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35.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东南丘陵 C.藏南谷地 D.内蒙古高原
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
36. 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 15-19岁比例增加B. 平均年龄增大
C. 25-29岁数量减少D. 男女比例失衡
37. 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
的变化可能会使( )
A. 产业结构升级 B. 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 环境承载力扩大 D. 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38. 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 2001~2005年 B. 1991~1995年
C. 1981~1985年 D. 1971~1975年
39. 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
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 生育政策放宽 B. 经济发展提速
C. 育龄妇女较多 D. 生育观念转变
40. 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 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 人口增长较缓慢 C. 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CA CD AC BD CA BB BDC BA BD BAD BA CB CBA DC AB BC BA DC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4讲: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1讲:常见的天气系统(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1讲:区域与区域发展(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答案在最后,无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