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识记生字新词。
- 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 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以下是部分关于秋天江水的古诗:
- 《秋江晓望》唐·皮日休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 《秋江》宋·晁公溯
秋江水清不胜绿,还与汉江颜色同。
望中白鸟忽飞去,落日丹枫相映红。
- 《秋江写望》宋·林逋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鱼船。
-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落日和鸟儿归巢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傍晚江上的景色特点。
- 引出课题《秋晚的江上》,介绍作者刘大白。
刘大白(1880年-1932年),原名金庆棪,后改为刘名靖裔,字大白,号白屋,浙江绍兴平水镇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
刘大白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度尼西亚,接受先进思想。他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和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担任过教育部秘书、常务副部长和中央政治局秘书等职务。二十年代,刘大白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刘大白是白话诗的倡导者之一,新诗的早期尝试者。他的诗作以描写民众疾苦为主题,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主要著作有《邮吻》《秋江的晚上》《旧梦》《卖布谣》等。1925年,刘大白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去世。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全诗只有三句,分别是“鸟儿驮着夕阳”“夕阳掉在江上”“芦苇妆成红颜了”。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诗歌中,“归鸟、斜阳、双翅、芦苇、红颜”等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场景动感十足,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风光图画。
3. 深入研读,品味诗歌: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形容词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 形容词的运用:诗中使用了“倦”“驮”“掉”“红颜”等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鸟儿的疲惫、斜阳的西沉和芦苇的美丽。这些形容词使诗歌的画面更加鲜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比喻的修辞手法:“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这句话将鸟儿比作驮着斜阳的使者,形象地表现了鸟儿归巢时的倦态和夕阳西下的情景。
- 拟人的修辞手法:“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赋予芦苇以人的动作“妆”,使芦苇拟人化,展现了江边秋景的美丽和生动。
通过这些语言特点,我们可以体会到诗歌的美感。作者运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创造出了一种宁静、美丽的意境。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到秋天江边的宁静之美和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落日、鸟儿、芦苇等,思考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在这首诗中,每个意象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 落日:通常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时光的流逝,也可能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鸟儿:可以被视为自由和追求自由的象征。它们倦归巢,也许代表着人们对家的渴望和对安逸的向往。
- 芦苇:常被用来比喻柔弱而坚韧的生命,或者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这些意象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深入思考这些象征意义在诗歌中的具体表达和意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日暮秋景图,诗中归鸟、斜阳、双翅、芦苇、红颜等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场景动感十足,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风光图画,自是可人之境。
-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 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傍晚江上的景色。
- 让学生搜集其他描写秋天江景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下是部分关于秋天江水的古诗:
- 《秋江晓望》唐·皮日休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 《秋江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 《秋江送客》唐·白居易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
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
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 《秋江》宋·晁公溯
秋江水清不胜绿,还与汉江颜色同。
望中白鸟忽飞去,落日丹枫相映红。
- 《秋江写望》宋·林逋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鱼船。
- 《浪淘沙令·秋江》宋·张炎
万里一飞篷。吟老丹枫。
潮生潮落海门东。
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
渔歌忽断荻花风。
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 《秋江》元·朱德润
堤边古木风,江上飞鸿影。
秋江待渡人,立到前山暝。
- 《秋江渔唱》明·王称
渔舟晚唱来,声在秋江水。
月明曲未终,前汀鹭飞起。
- 《晚秋江上》清·李漱芳
淡淡秋江落日斜,水清沙白下寒鸦。
渔人撤网携壶去,一路歌声入荻花。
- 《秋江晚步》清·张永亮
缓步秋江十里堤,闲吟古寺夕阳西。
同人共酌黄花酒,谷口寒鸦傍晚啼。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共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初读感知,朗读品味,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作者简介,感知内容,品味探究,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