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25153/0-17133647473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25153/0-17133647474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25153/0-17133647474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B.干冰升华C.醋的酿造D.铁钉生锈
2.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空气中各组分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可用于医疗急救吸氧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制造硝酸及氮肥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航标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用于制干冰
3.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AB.BC.CD.D
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苦泉”的溶质——
B.“把其水熬之”——蒸发溶剂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
D.将胆矾溶于水——溶液呈浅绿色
5.氨气是工业制硝酸的重要原料。氨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B.+3C.+4D.+5
6.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B.C.D.
7.将16g纯净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R只含碳、氢元素B.消耗氧气32g
C.R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则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也一定不变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物质质量不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燃料
B.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
C.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D.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10.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胶头滴管中的水接触生石灰一段时间后,白磷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不足会使测定结果偏小B.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
C.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16mL刻度处D.胶头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是不相同的
1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表示钡元素化合价为+2价
B.既可表示镁元素,又可表示镁单质
C.2H表示两个氢分子
D.表示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12.除去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稀盐酸)——加过量粉末,过滤
B.——通入氧气点燃
C.——在空气中灼烧
D.溶液()——加足量锌粉,过滤
13.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
A.量筒B.试管C.烧杯D.集气瓶
14.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鉴别铜片和金片
B.用水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D.用铜片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
15.在反应中,已知4.8gA完全分解生成0.9gC和2.2gD,又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4B.17C.32D.34
16.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硬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后可变为软水
B.过滤可除去水中的色素、悬浮的杂质等
C.如果将无色透明水样蒸干后有固体析出则这种水样中一定含有杂质
D.明矾净水是因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细菌、病毒等而起到杀菌作用
17.某同学不小心将Fe掉入浓硫酸中,发现溶液颜色变黄,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B.C.D.
18.截至2022年8月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达17.4亿剂次。我国现阶段使用的新冠灭活疫苗的辅料主要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
C.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9.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AB.BC.CD.D
20.高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
A.两杯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都只有钠离子和氯离子
B.甲溶液一定饱和,乙溶液可能饱和
C.甲溶液中氯化钠溶解度不变,乙溶液中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D.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
2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是________。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
(4)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5)带负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
(6)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是______。
(8)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___。
22.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不仅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还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潜水员戴的呼吸面具中装有过氧化钠(),它能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反应原理是,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3.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乙醇可作燃料,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有一定量的乙醇与一定量的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2.7g水,同时得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3.6g,则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水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
24.将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成乙醇汽油,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将4.8g的甲烷和16.0g氧气充分反应后(反应物无剩余),生成4.4g、xgM和10.8g,则x的值为___________;M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5.如图为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溴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写出溴元素与钠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26.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F都是氧化物,C、D、E都是单质;其中A、B的组成元素相同;通常状况下,E是银白色金属,F是一种黑色固体。反应条件已省略。试回答: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______。
(2)D物质的用途是______。(任写一种)
(3)反应④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在实验室做反应④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目的是______。
(4)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27.根据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用该装置收集气体,气体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实验时导管接近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_______。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_______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实验时瓶底有水,若集气瓶炸裂,操作上可能的错误是_______。
28.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三、实验题
29.学校化学探究小组为研究影响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想2:可能与石灰石形状有关。
设计实验:(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时,小明同时将注射器内足量稀盐酸全部推出后,观察到下图1所示现象,于是他得出粉末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班级同学通过讨论对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请你指出小明设计方案的不科学之处是______。
(2)小明按照图2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比较收集60mL二氧化碳的时间。
①C装置应该选择______(填“”或“”)。
②通过对比实验①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若比较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______(写实验编号)对比。
拓展延伸:
(3)除了上述比较的方法外,还有比较快慢的方法是______。
(4)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小英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
①棉球b和c均不变红,这是因为:______。
②棉球d比a先变红,说明:______。
四、计算题
30.为测定某含杂质的镁带中镁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3g该镁带样品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当加入50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的混合物总质量是52.8g(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求: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g。
(2)该镁带中镁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醋的酿造,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钉生锈,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答案:C
解析:A、氧气用于医院急救病人,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该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该选项说法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航标灯,该选项说法正确;
D、把雪状固态二氧化碳压实,即得干冰,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图示中物体与砝码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晶体,说明苦泉的溶质之一是硫酸铜,说法正确;
B、“挹其水熬之”的过程就是蒸发溶剂的过程,说法正确;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故发生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D、胆矾(硫酸铜晶体)溶于水,溶液呈蓝色,说法错误;
答案:D。
5.答案:A
解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氨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x+(+1)×3=0,解得x=-3,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选A。
6.答案:A
解析:A.由镁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
C.由氢、硫、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D.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故选:A。
7.答案:A
解析: A.R只含碳、氢元素,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消耗氧气为44+36-16=64g,错误;
C.R含碳、氢、氧三种元素,错误;
D.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A、含氧元素化合物不都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则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也一定不变,故选项推理正确;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红磷和白磷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磷元素,故选项推理错误;
D、物质质量不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一定质量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变,是物理变化,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氧气能支持燃烧,作助燃剂,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
B、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低,故B错误;
C、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容易发生反应,而不是不与任何物质反应,故C错误;
D、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白磷不足,不能消耗完氧气,故测量结果偏小,A正确;
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正确;
C、试管容积50mL,氧气占五分之一,则氧气体积为:10mL,则注射器最终停在10mL处,C错误;
D、胶头滴管中的水和生石灰反应,是反应物;反应停止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注射器中的水被压入试管,故胶头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是不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表示一个钡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选项A错误。
B.既可表示镁元素,又可表示镁单质,选项B正确。
C.2H表示两个氢原子,选项C错误。
D.表示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选项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不正确;
C、C和在空气中灼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铜,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不正确;
D、锌与硫酸铜、硫酸亚铁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锌,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且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不正确。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量筒不能加热,否则刻度不准确;试管可以直接加热;烧杯可垫着石棉网加热;集气瓶不能加热。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铜和金都属于H后金属,都不能与稀酸反应,故用稀盐酸无法鉴别铜和金,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故用水可以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用燃着的木条可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正确;
D.由于锌>铜>银,故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铜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而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故用铜片可以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正确。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生成B的质量为:4.8g-0.9g-2.2g=1.7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x=17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A、活性炭只能吸附颜色和异味,不能将水软化,错误;
B、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吸附颜色和异味,错误;
C、如果将水样蒸干后有固体析出,这种水样中一定含有杂质,正确。
D、明矾净水是因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悬浮的杂质,但不能吸附细菌、病毒等,也起不到杀菌的作用,错误。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铁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反应物中含有铁、氢、硫、氧四种元素。
A、没有气味,不可能是,故A错误;
B、反应物中含有铁、氢、硫、氧四种元素,具有刺激性气味,可能生成,故B正确;
C、反应物中不含氯元素,不可能生成,故C错误;
D、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不可能生成,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中含有、H、P、O四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中、H均显+1价,O显-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求得P的化合价为+5价,故B错误;
C、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故C错误;
D、中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O:,H:,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正确。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故A不合理;
B、电解水一段时间,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是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图示中不能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图中表示的是生成气体的体积,故B不合理;
C、向一定量灼热的氧化铜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开始固体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减少,当氧化铜反应完全之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图示正确,故C合理;
D、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粉末状大理石比块状大理石反应快,但是两者质量相等,且酸过量,故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应该是相等的,故D不合理;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A、溶液中除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还有水分子,故选项错误;
B、溶液具有稳定、均一性,故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在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所以甲乙烧杯中氯化钠溶解度相同,故选项错误;
D、由题意可知,甲乙烧杯中溶质的量相等,溶剂的量乙大于甲,故选项正确;
故选择D;
二.填空题
21.答案:(1)分子、原子
(2)分子、原
(3)原子
(4)质子
(5)电子
(6)分子、原子、中子
(7)质子、中子
(8)质子、电子
解析:(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那么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有分子、原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质子带正电;
(5)核外电子带负电;
(6)分子、原子、中子不带电;
(7)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8)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2.答案:;
解析: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4个,碳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氧原子是8个,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后氧原子应该也是8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X的化学式是。
23.答案: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6
解析:根据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知,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乙醇化学式为,完全燃烧生成和,其化学方程式为:;
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和,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水中氢元素质量与乙醇中氢元素质量相等,所以则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则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24.答案:①
②5.6
③2.4g
解析:①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4.8g的甲烷和16.0g氧气充分反应后(反应物无剩余),生成4.4g、xgM和10.8g,则M的质量为:,故填:5.6。
③甲烷不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所以M是一氧化碳;5.6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故填:2.4g。
25.答案:79.90;4;
解析: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最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79.90;溴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溴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钠元素化合价是+1价,因此溴化钠的化学式为;故填:79.90;4;。
26.答案: (1)
(2)供给呼吸
(3);防止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4);化合反应
解析:(1)B水,化学式为。
(2)D是氧气。氧气用途有供给呼吸等。
(3)反应④是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为防止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在实验室做此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4)反应③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是化合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
27.答案:(1)长颈漏斗;密度大于空气,且与空气中的物质不反应;便于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2)火柴快燃尽;铁丝挨集气瓶内壁太近,或高温物质溅到集气瓶内壁上
解析:(1)由图可知,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由图可知,该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故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与空气中的物质不反应;实验时导管接近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便于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2)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影响实验结果;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实验时瓶底有水,若集气瓶炸裂,操作上可能的错误是:铁丝挨集气瓶内壁太近,或高温物质溅到集气瓶内壁上,使集气瓶受热不均,炸裂。
28.答案: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3)难;不活泼
解析: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是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水被吸入占据氧气的空间,从而达到测定氧气的目的.
(1)红磷过量,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故答案为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白烟,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由于红磷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沿导管倒流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答案为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白烟,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一;
(3)在该实验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说明氮气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等,故答案为难;不活泼;
29.答案:(1);没有控制变量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石灰石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①③或②④
(3)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体积
(4)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5)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设计实验:(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以及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实验中未说明石灰石是否相同,稀盐酸浓度未知,所以该结论不成立,原因是没有控制变量;故填:没有控制变量(合理即可);
(2)①中导管伸入量筒太长,会造成测量气体的体积偏大;故填:;
②通过实验中①②对比,温度相同,稀盐酸浓度相同,而粉末状的反应的快,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石灰石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若比较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选择的实验组,应温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可以通过实验①③或②④对比;故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石灰石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①③或②④;
(3)除了上述比较的方法外,还有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CO2体积(合理即可);
(4)①b、c棉球不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故填: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②棉球d比a先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0.答案:(1)0.2
(2)80%
解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3g+50g−52.8g=0.2g,故填0.2。
(2)解:设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x
x=2.4g
该镁带中镁的质量分数=
答:该镁带中镁的质量分数为80%。
A
B
C
D
闻气体气味
称量固体
倾倒液体
点燃酒精灯
A
B
C
D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电解水一段时间
向一定量灼热的氧化铜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实验编号
温度/℃
石灰石颗粒
大小、3g
稀盐酸浓度/%
收集60mL二氧化碳的时间/s
①
20
块状
10
84
②
20
粉状
10
43
③
40
块状
10
68
④
40
粉状
10
3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09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