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分值:150分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优秀中华美育传统创新发展。
首先,要系统挖掘整理中华传统之美,并使之融入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形成一种追求审美素养和艺术品位的新时代生活美学观。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来自这种文化适应时代变化所能赋予人们面对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已历时近三年、且我们仍在经历着的这场疫情,不同程度地冲击到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享受到自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来“时空压缩”般快速发展的中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年代和这样一种价值观在疫情影响下显然将成为历史。尽管自鸦片战争以来由列强入侵而带来的民族耻感与痛感和复兴民族的紧迫感,仍萦绕在人们心头,但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与生活美学观,重新审视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时代,开启一种内向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单纯外向的狭隘功利化和简单娱乐化的生命状态,以化解无济于事的潜意识里的急躁情绪和深层次的焦虑心态,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近期人们对中小学教材中不美和不雅的插画形象的质疑,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时代对民族审美素养整体性提升的迫切需求,感受到强大起来的新时代的中国人对建构一种审美的世界观、艺术的人生观的强烈渴望。
其次,在艺术之美、器物之美、礼俗之美的再发现、再创造与再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新科技元素并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使之返本开新,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在这方面,文化艺术传媒等领域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2022年“立春”之日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之美让世人为之惊艳。曾经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农事时间指南,早已化为凝聚着千秋万代中国人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生活情结和天地情怀的岁时礼俗。开幕式以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的黄河之水、中式门窗、冰凌雪花等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象,瞬间唤起作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记忆和乡愁情感。
再次,要继续深入民间,积极拓展不同地域、不同种类文化艺术的交流,使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人文之美在“美美与共”的融汇激荡中焕发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如果说,中华传统美育注重“教化”,中国现代美育强调“启蒙”,那新时代中国美育显然需要侧重“服务”,这也正是中华美育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处。所以,新时代美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要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深入波澜壮阔的时代现场,深度调研考察各地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和手工技艺诸如民歌、童谣、剪纸、年画、面花、刺绣、木雕、竹编等,以及诸如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广西壮族三月三歌会、潮汕地区“出花园”成人礼等各种民间礼俗,通过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与展示等活动,为传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而提供政策、资金、平台等必要的保障与服务。尤其是在乡村振兴中,相关人员应当注重对各地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历史的续接,有文化的根脉。
最后,要大力倡导面向人人的“大美育”理念,使人人都养成美育的自觉性,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美育共识与合力。美育的普及性,要求人人都要有美育的意识与责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作为美的“接受者”获得美的享受,但也要努力成为美的“授予者”进行美的创造。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王朝闻指出:“我自己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美育的接受者;深感接受美育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主性的重要。好比供欣赏的艺术不能强迫观众受感动那样,脱离美育接受者对美育的需要不可能产生美育的实效。”可见,无论是对于美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而言,还是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普通人来说,首先,要拥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打开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其次,人人都应该成为美的创造者,从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精美工艺产品的制作到所有生产生活中一切的劳动创造,都应具有美育的意义。
倘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坚信,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中华民族一定会带着东方之美的风雅走向复兴。
(摘编自宋修见《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观是一种单纯外向的狭隘功利化和简单娱乐化的生命状态,会给人带来深层次的焦虑。
B. 要系统挖掘整理艺术、器物、礼俗等中华传统之美,在再发现、再创造与再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新科技元素。
C.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的黄河之水等审美意象,凝聚着中国人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生活情结。
D. 美育的普及性,只要求美育工作者要有美育的意识与责任,也就是说美育工作者要拥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要成为美的创造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推动中华美育传统创新发展的策略,彼此之间构成并列关系。
B. 文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目的是说明挖掘传统之美要注重融入新科技元素。
C. 第五段运用引用和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证人人都要成为美的“授予者”进行美的创造。
D. 文章按照“提出论点——正面论证——总结全文”的论证思路逐步展开论述,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期人们对中小学教材中不美和不雅的插画形象的质疑,折射出新时代的中国人已走向强大,渴望建构一种审美的世界观和艺术的人生观。
B. 新时代中国美育侧重“服务”,新时代美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通过各级各类活动开展,可以提供政策、资金、平台等必要的保障。
C. 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有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中有历史的续接,有文化的根脉,从而焕发出生命力。
D. 如果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具有“大美育”理念,并有现代高科技与融媒体的“加持”,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带着东方之美的风雅走向复兴。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合文意。结合第二段原文的表述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年代和这样一种价值观在疫情影响下显然将成为历史……开启一种内向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单纯外向的狭隘功利化和简单娱乐化的生命状态,以化解无济于事的潜意识里的急躁情绪和深层次的焦虑心态,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只提到“开启一种内向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单纯外向的狭隘功利化和简单娱乐化的生命状态,以化解无济于事的潜意识里的急躁情绪和深层次的焦虑心态”,并没有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观是一种单纯外向的狭隘功利化和简单娱乐化的生命状态,也没有说这种价值观会给人带来深层次的焦虑。
C.张冠李戴。结合第三段原文“曾经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农事时间指南,早已化为凝聚着千秋万代中国人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生活情结和天地情怀的岁时礼俗”可知,“凝聚着中国人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生活情结”的是“二十四节气”。
D.“只要求美育工作者要有美育的意识与责任”缩小范围,结合第五段原文“无论是对于美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而言,还是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普通人来说,首先,要拥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打开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其次,人人都应该成为美的创造者”可知,美育的普及性,需要美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参与,也需要从事任何职业的普通人参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第五段运用引用和对比论证”分析错误。第五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另外“是为了论证人人都要成为美的‘授予者’进行美的创造”表述不全面,该段是为了论证“要大力倡导面向人人的‘大美育’理念,使人人都养成美育的自觉性,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美育共识与合力”这一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一定会带着东方之美的风雅走向复兴”过于绝对,结合最后一段“倘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坚信,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中华民族一定会带着东方之美的风雅走向复兴”可知,“以上几点”包括文中提到的四点,而不是选项中所提到的两点。同时,文中表述中有“我们可以坚信”,表明这只是一种希望,而不是必然结果。
故选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我国要在今后四十年内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这一过程必将催生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容易导致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等诸多重大问题。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外部因素明显增加。”今年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表示。此外,张来斌指出,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易受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影响,导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传统能源矿产资源的长期投资收益呈下降趋势,导致市场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还会导致对金属的需求大幅增加。仅考虑光伏、风电部门需求,铜、镍、锌、银、碲等金属将面临供应风险,但上游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金属矿产资源开采难度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
其次,全球能源供需关系失衡,引发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2022年3月3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分别突破每桶119美元和每桶116美元。这既有俄乌战争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生产跟不上消费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在回升,但能源生产供应恢复具有滞后性。这种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这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舍弃化石能源,那么类似的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还会出现。
另外,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会加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
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其二,有效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其三,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属地性特征强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张来斌强调。
(摘编自张来斌《注意防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风险》)
材料二:
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施加于农业和能源上的影响。“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也导致中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气候波动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说。
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以黑龙江为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部门立足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情况,重新划分全省六条积温带,推进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1亿亩增加到2021年2.182亿亩。陆波透露,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以及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是各国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
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这也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不少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打破历史纪录。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气候中心邱爽博士介绍。
据悉,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潜力、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已基本摸清。为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定量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风光电能开发的优化布局;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气象卫星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告诉记者。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探索:释放科技的经济潜力》,《中国气象报》2023年2月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应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体现了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
B. 由于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加剧,所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直接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调控能力等下降。
C. 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也正在不断探索。
D. 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气候变化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及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B. 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因此全社会必须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不能盲目舍弃化石能源。
C. 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避免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D. 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6. 科学精神伴随近代科学诞生,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的内涵?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4. B 5. C
6. 科学精神内涵:①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②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科学家们也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存在安全问题等。③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之道。④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⑤精诚合作精神。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由于……所以……”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遭遇极端天气时,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会加剧”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具备因果关系。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错误,依据材料二的第二段可知,“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的是“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且“避免”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深度挖掘材料的人文价值及时代精神的能力。
①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依据“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定量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风光电能开发的优化布局”可概括为: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
②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依据“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其次……另外……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可概括为: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
③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依据“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其二,有效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其三,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概括出: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④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依据“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研发……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可概括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
⑤精诚合作精神。依据“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可概括为: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麦场
萧红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
“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地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序》)
文本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节选自胡风《业读后记》)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塑造了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凸显了极富萧红个人特色的丑怪化的写作特点。
B. “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这句话深刻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动物悲惨的命运与处境,卑微,无助。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D. 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暗含了作者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
8. 如何理解“纤细”与“雄迈”并存的写作特点?试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
9. 《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
【答案】7. B 8. “纤细”:①细致的景物描写,如对夜晚风雨来之前麦场里各种声音的描写。②细腻的叙事,多层次地剖析了王婆面对孩子的死的心路历程。
“雄迈”:①在对大场景的描绘上,用“倒折”“吹啸”两个动词做视觉的描写,后跟上“金属”的听觉意象,描绘了大雨之前的阔大场景。
②在主题上,体现生的挣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环境面前,真实地展现人的生存困境和强烈的生存渴求。
9. 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②叙述顺序:《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中插叙了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
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而文本一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情感张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这句话深刻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动物悲惨的命运与处境,卑微,无助”错误,这句话以物喻人,体现在这片土地上,人和动物同样卑微,同样被摧残,同样挣扎着。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点能力。
“纤细”:
细致的景物描写,“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彩云和月的景象描写得细腻唯美;“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对夜晚风雨来之前麦场里各种声音的描写生动逼真。
细腻的叙事,““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一开始因为丰收的忙碌王婆似乎感受不到一丝悲痛,因为在王婆当时的价值天平上,麦田的分量远重于;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文段多层次地剖析了王婆面对孩子的死的心路历程。
“雄迈”:
在对大场景的描绘上,“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用“倒折”“吹啸”两个动词做视觉的描写,后跟上“金属”的听觉意象,描绘了大雨之前的阔大场景。
在主题上,“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在这片土地上,人和动物同样卑微,同样被摧残,同样挣扎着,体现生的挣扎。王婆因为丰收的忙碌忘了悲痛,“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环境面前,真实地展现人的生存困境和强烈的生存渴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叙述视角:
《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小说祝福中的重要线索人物,在我的叙述中,呈现出了祥林嫂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篇小说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写老王婆向邻家妇人讲述她失子的事,描写村人生活的忙碌、辛苦,村庄在即将到来的雨夜的混乱等。
叙述方法:
《祝福》先写“我”回鲁镇,遇到了祥林嫂,写祥林嫂的死亡,然后回忆与祥林嫂有关的故事,这是采用倒叙和插叙手法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写在不断的闪光中老王婆讲述她的故事,写闪光让村人陷入忙乱,写第二天村庄的平静。
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都是围绕祥林嫂来写,如写四叔对祥林嫂的厌恶,写柳妈与祥林嫂对话,祥林嫂去捐门槛等。而这篇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如“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语言更加细腻,富有一定的情感张力。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 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 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 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勇力,军中赖之”与“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两句中“赖”字含义相同。
B. “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相同。
C. “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相同。
D. “魏博监军以状闻”与“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屈原列传》)两句中“闻”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季安去世后,皇上与宰相商讨魏博节度使的相关事宜,臣子们意见有所不同,皇上最后同意招安政策。
B. 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 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 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支持,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各位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严明的主帅来指挥,那么就大概能够自我稳固了。
(2)我穿破烂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汇集财物的原因,正是为了打算用来平定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白白的储存满府库有什么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手下的人认为所赠送的太多,以后有这样的情况,将拿什么来赏赐?
依据语法结构,“过”的宾语是“所望”,应在“望”字后边停顿,“重赏”做“过”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赐之”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以为”的主语是“左右”,应在“左右”的前边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含义的能力。
A.正确。均为“依赖”;句意:有勇气和力量,军中很是依赖他。/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
B.正确。“从前/假如”;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C.正确。“根据/认”;句意:(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D.“含义相同”错误。“使……知道/见闻”;句意: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道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错误,依据原文“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可知,李绛认为“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反而是祸乱的根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临”,指挥;“粗”,大概;“固”,稳固。
(2)“所以”,……原因;“恶衣、菲食”,名词作动词,穿破烂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然”,这样;“徒”,白白的。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气和力量,军中很是依赖他。辛亥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议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李绛说:“我私下里看到两河的藩镇飞扬跋扈,都是分兵隶属各位将领,权力不是在于一人身上,恐怕是他们的权力太大,乘机来为谋划自己的缘故。各位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严明的主帅来指挥,那么就能够自我稳固了。如今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到这个时候,只有在朝廷中不吝惜爵禄来赏赐田兴,使两河的藩镇听闻,恐怕他的部下都争着恭敬的归顺他了,这就叫不作战却使别人服从了。”皇上说:“好。”不久田怀谏年幼体弱,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众人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还没到,军中人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数千名士兵围住田兴下拜,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对众人说:“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报军民户籍,请求委派官吏,这样以后我才答应。”(众人)都说:“行。”田兴便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人,把田怀谏迁到了府外。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绎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的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结交他。”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让田兴担任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手下的人认为所赠送的太多,以后有这样的情况,将拿什么来赏赐?皇上把这番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贪图专地的利益,归顺朝廷,陛下您怎么吝啬小的财物而丢失大的计划,不凭借这个来收复节度辖区的心呢!”皇上很高兴,说:“我穿破烂的衣服和吃粗略的食物的原因,就是为了汇集财物,正是为了打算用来平定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白白的储存满府库有什么用?”十一月,派知制诰裴度到魏博表示慰问,把一百五十万贯钱赏赐给军士,给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军士接受赏赐,欢呼雀跃。成德、兖郓两地的使者几次拜见,只是相互看看变了脸色,感叹说:“倔强的人又有什么用呢!”十四年的秋天,田兴到朝廷,皇上对待他很优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重九后菊
廖行之①
寂寞东篱几夕霜,不堪憔悴逐炎凉。
谁知璞玉浑金态,尽作红尘紫陌②妆。
流液尚能甘水味,返魂应付与梅香。
来年莫落秋深后,好趁登高入酒觞。
【注】①廖行之:字天民,号省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仕途多舛,曾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年五十三。②紫陌:大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篱边看菊,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采菊东篱下”意境情感大异其趣。
B. “浑金璞玉”是赞美菊花未加修饰的天然美质,也暗指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C. “返魂”句语意新奇,与流水梅香并提,其委婉含蓄中蕴含了丰富的感情。
D. 尾句虚写来年早行,与家人团聚,登高饮酒,心情愉悦,语意明快欣然。
15. “诗言志”即说诗歌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态度,就此咏物诗,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14. D 15. ①对重阳节后经霜菊花凋零的惋惜。②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③以花自比,感伤身世,表达落寞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与家人团聚,心情愉悦,语意明快欣然”错误,其中“家人团聚”,属于无中生有,“心情愉悦,语意明快欣然”表达牵强,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标题“重九后菊”点明时间,首联“寂寞东篱几夕霜,不堪憔悴逐炎凉”,表达诗人对重阳节后经霜菊花凋零的惋惜;颔联“璞玉浑金态”是赞美菊花未加修饰的天然美质,也暗指人的美好品质,颈联“返魂应付与梅香”,“返魂”句将菊花与流水梅香并提,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尾联“来年莫落秋深后”且诗歌注释说诗人是“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仕途多舛”,这就暗示诗人以花自比,感伤身世,表达落寞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情景默写(6分)(每空1分,共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__________是因为他明白,“___________”,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3)秋天的风(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②. 无丝竹之乱耳 ③. 忍尤而攘诟 ④. 伏清白以死直兮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尽西风,季鹰归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尤、攘诟、伏、啸、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与艺术教育家关良的绘画题材、笔墨方式都具有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作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关良融西学而内化,在水墨画中探索出一条简拙至美的戏曲人物画之路。他的画作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戏曲人物的形态被加以夸张变形,不但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意趣味,而且呈现了戏曲舞台的精彩瞬间。他的戏曲人物画看似一派天真纯朴,实则蕴含气韵,赋予戏曲人物一种稚拙美和动感美。观其画作,不拘泥于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老生端方,小生潇洒,花脸豪迈,丑角灵活,旦角袅娜,笔风简朴精炼,盈尺间三两人物虎步鹰蹦, ① ,仿佛就站在观众面前演绎着一幕幕戏剧。
艺术源于生活,学习京剧对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创作 ② 。著名京剧表演家盖叫天,有“武戏文唱”的独特表演风格,在数十年的演出中,他的技艺早已是 ③ 。二人曾多次交流京剧的表演技巧,盖叫天也时常摆出架势,示范各种身段和动作,让关良寻找入画最美的瞬息。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面是评价关良先生画作的一副对联,根据拟好的上联补充下联,请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
上联:形神兼备,怒嗔皆传情,声容气魄跃然纸上;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A. 情趣并茂,意趣皆演绎,题材方式独树一帜
B. 笔意合一,夸张展形态,稚拙动感无出其右
C. 中外融合,笔墨不拘法,意趣情怀挥洒戏中
D. 虚实相生,笔划不拘泥,简拙至美演绎剧中
【答案】17. ①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②大有裨益
③炉火纯青
18. 他的画作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对戏曲人物的形态加以夸张变形,不但呈现了戏曲舞台的精彩瞬间,而且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意趣味。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的“人物”和后文的“仿佛就站在观众面前演绎着一幕幕戏剧”可知,此句是说关良画作中的戏曲人物十分逼真,所以可用成语“呼之欲出”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第二空,根据后文“二人曾多次交流京剧的表演技巧,盖叫天也时常摆出架势,示范各种身段和动作,让关良寻找入画最美的瞬息”可知,此处是说学习京剧对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创作有很大帮助,所以可用成语“大有裨益”,解释为:比喻有很大益处。
第三空,此处填的成语形容的是京剧表演家盖叫天的技艺,且前文说“在数十年的演出中”,由此可知,此处强调其演出技艺精湛纯熟,所以可用成语“炉火纯青”,解释为:比喻技术、学问等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
(1)中途易辙,“他的画作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还未说完,后面语句的主语却变成了“戏曲人物的形态”,应将“戏曲人物的形态被加以夸张变形”改为“对戏曲人物的形态加以夸张变形”;
(2)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将“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意趣味”与“呈现了戏曲舞台的精彩瞬间”互换位置。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时,首先应知道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帜”和“右”都为仄声,不符合对联的仄起平收原则,故可排除 AB。
对联内容上必须相关联,上联的内容主要是对关良画作中人物特点的概括,那么下联既可以继续概括画作中的人物特点,也可以总结关良画作的整体特点, 结合“关良融西学而内化,在水墨画中探索出一条简拙至美的戏曲人物画之路”说明他的画作是中外融合的,“观其画作,不拘泥于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说明他的画作技法自由,不受局限,呈现的效果是“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意趣味”,从中提取出关键词。 C 项的“中外融合”“笔墨”比 D 项“虚实相生”“笔划”更能体现其水墨画的特点,且 D 项的结构、平仄皆不合对联要求,排除D。
故选C。
(二)(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爆米花是我们熟悉的零食,原本紧实的玉米粒,是如何拥有“爆炸头”的呢?这里面又有哪些科学知识呢?
爆炸是一种能量快速释放的过程,即积蓄在一个小范围内的能量迅速释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之中。_______①_______,一是化学反应,如烟花的爆炸;二是物理现象,如因高温暴晒导致的轮胎爆炸;三是依靠原子核反应的爆炸。
爆米花的制作过程是物理爆炸。首先,外层有一个限制体积变化的压力“容器”,即玉米的果皮和种皮;其次,内部压力可以不断升高;最后,其内部压力变化可以超出“容器”的承受限度。
我们将玉米粒放在锅里加热,在这个过程中,玉米粒胚乳中的淀粉与水的混合物不断积蓄能量。随者温度升高,______②________。但是,由于玉米粒果皮与种皮的限制,混合物无法肆意膨胀,_______③_______,直到压力增大到玉米粒果皮与种皮无法承受为止。此时,滚烫的淀粉与水蒸气瞬间突破玉米粒果皮与种皮的限制,向外部喷射出来。体积膨胀,以及与外部冷空气作用,滚烫的混合物瞬间定型并冷却,形成爆米花。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轮胎爆炸与爆米花的制作过程十分相似,请简述轮胎的爆炸过程。
【答案】20. ①爆炸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三种(爆炸有三种方式或爆炸有三种途径);
②混合物会逐渐膨胀;③这就导致其内部压力不断升高。
21. 大量气体被压缩在一个体积较小轮胎中,高温暴晒使气体膨胀。但受轮胎外壁的限制,气体无法自由膨胀,这使得轮胎内部压力逐渐升高,直到轮胎外壁无法承受时,就会“砰”地一声炸裂。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此空前一句解释了“爆炸”的含义,说明“爆炸”是“能量快速释放的过程”,后一句分别介绍了三种爆炸,且此空位于句首,应为总领句。据此写“爆炸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三种”。
第②空,此空紧接前一句“淀粉与水的混合物不断积能量”并与后一句构成转折关系,与“混合物无法肆意膨胀”照应。据此写“混合物会逐渐膨胀”。
第③空,此空与后一句“直到压力增大到玉米粒果皮与种皮无法承受为止”相呼应,强调“压力增大”这个动作的延续性,联系第三段提到的物理爆炸的顺序可知,此空所在句子对应的是物理爆炸顺序的第二步。据此写“这就导致其内部压力不断升高”。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文中提到物理爆炸的过程,并以爆米花的制作过程为例简要说明了“爆炸头”的由来。轮胎爆炸与爆米花的制作过程都属于物理爆炸,因此可知轮胎的爆炸过程。
第二段介绍爆炸的含义及方式,据此可筛选“积蓄在一个小范围内的能量迅速释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之中”“因高温暴晒导致的轮胎爆炸”等关键信息。
第三、四段介绍爆米花的制作过程,筛选“外层有一个限制体积变化的压力‘容器’”“内部压力可以不断升高”“超出‘容器’的承受限度”“无法肆意膨胀”“压力增大到玉米粒果皮与种皮无法承受为止”等关键信息。
结合以上信息,简述轮胎的爆炸过程即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笑:其言不让。冉有谦让有礼:“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不赞一言。
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可在文章中暴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答案】例文:
争是智勇,不争是淡泊
千年前,孔子曾对子路毫不谦让的率尔之言加以哂笑批驳,却也对冉有过于谦让的语言不赞一言。在这看似矛盾之中,我们却能发现,不满,敢争,方能激人自强上进,好争是鲁莽者的表现,完全谦让不争又难免庸碌不为。依我看,适时的不让与适时的谦让,方为当下迅猛发展时代洪流中应有的砥砺自身、打磨心志之道。
鸡毛蒜皮冗杂事,争还是不争?多数人总高估了自己的德行素养,以为“凡我所争无小事”。远溯至惠子怕庄子夺相的谨慎,近至当下挤公交挤地铁时的争抢现状,都是小事,但都争得不亦乐乎。早有人一语点破:最无奈的是挤高铁挤火车,分明个个都有座,何必要争?从学生时代争分数、斗排名的“好胜心”到参加工作后比房、比车、比爹妈的荒诞,无一不是小事。小事过分地争,展现的并不是体面与尊严,而是人们残缺的德行与病态的心理。冗杂之事当然是不必争的,也不该争,积极好胜不是理由,心急烦躁也不是借口。缓慢一些,大度一些,会让自己沉淀更多,收获更多。英国诗人瓦特·兰德说:“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小事不争的不屑理应人皆有之。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应该要争呢?南海主权、钓鱼岛争端、端午节习俗的归属,这些涉及领土归属、国家主权、民族大义的问题,中国政府从来都是态度强硬,斗争到底,坚决不让。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有言:“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中国风采、民族气节,我们争得这些东西可能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物质利益。坚毅做骨,赤诚做魂。10多亿中华子孙争的重大意义,非语言可以描绘,在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古今英雄的故事中可以寻觅到答案。
要适时地争,又要适时地不争。少年时意气风发,为了美好的理想而争,为能将梦想化作现实而争,难免年少轻狂、冲动鲁莽。与小人言行不可争,与不平不公不要争,因为当你身心俱健、足够强大时就能懂得,有时不争方为大义。穷且益坚,怯时更勇,与生不逢时、命途多舛要争,因为最有资格安排人生的只有你自己;聚少离多,风烛残年,与生老病死、相逢别离不可争,这是世间生灵必然要面对的过程,就像花开花寂又落地成泥,是不可逆转的。
争,是一种智勇,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魄;不争,是一种淡泊,是静水流深,是天高海阔无为的境界。愿你我都能成为智慧的竞争者,在岁月长河间恬然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此题结合教材,以子路和冉有与孔子的对话为情境,以单字“让”为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让”的含义相对明确,即谦让。孔子并非一味主张“让”,而是基于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抱有不同态度——主体不同,评价有别。
提示语“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提醒考生,此文重点并非议论孔门师生,而是直面现实生活。时间过去两千多年,时代不同,对让或不让的评价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写作时应结合不同个体和时代的因素加以思考,让或不让,都应基于积极的心理和价值观,进行必要的思考分析。行文中首先应当思考,“让”的内涵是什么?其次,必须要注意写作的时代性,即站在新时代青年的立场,从时代精神出发,思考应该如何理解“让”。要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可结合具体情境谈“让”,什么时候要“让”,什么时候不能“让”。
立意:
1.选择“让”或“不让”,需要勇气。
2.谦让一种胆识,不“让”是一种坚持。
3.当“让”则让,做新时代青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自将秋水洗,不为他言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