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27436/0-171342088392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27436/0-17134208840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27436/0-17134208840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式,本文标题“人的高歌”,意蕴丰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
材料二: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自傅诗灵应喜甚,定叫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材料三: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选自宋生贵《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诗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C.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D.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踏着满地的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步上山去。
B.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C.我国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
D.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式。(4分)
5.根据三则材料,“诗意”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人的高歌
冯至
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多少人从没有树林的枯山里凿出多少伟大的石窟,使我们除却放眼所见到的混浊的河水、无边的黄土外,偶然还能遇到宁静的庄严的石像。我们的身体虽然浴在黄土里,但是我们的心情对着那些石像,或者会感到天空一般的晴朗。
“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
“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得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他们一离开家门,母亲常常就开始吃素,妻子就开始夜夜衣带不解地睡觉,以示同海上的人共甘苦的意思。
“我的原籍地是一片硵地,粮食必须到外处去运,所以往营口的那条航线就成了那一带居民的生命线了。在这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人们死在这里的最多。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礁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遇救后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他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的说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说他遇了救不知流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营口街上被同乡看见过,好像成为乞丐。——他本人呢,却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座荒岛,开始了建塔的工作。塔建成了,他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写了一位石匠和一位渔民的故事,他们都是为他人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尤其是渔民的故事写得悲壮感人,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B.文中渔民触礁遇救,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家乡成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说法不一,表现了当地人对他的怀念和感恩。
C.文中渔民出海一直没有回到家中,根据T君原籍地风俗,如果他有妻子,他的妻子应该夜夜衣不解带地睡觉,以示与他同甘共苦。
D.渔民将十指缠布浸油点燃,不惜以损坏自己身体为代价来募集钱财,建造灯塔,是一个拼命硬干、为民舍命的“中国脊梁”形象。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叙述内容多采用对话方式展开,叙述方式灵活,使文章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文中石匠只身一人,使用简陋工具凿出石路的艰辛不易,凸显了石匠顽强的意志。
C.画线句在文中出现两次,强调作者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收到了由点到面、铺陈渲染的效果。
D.“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所说的话在文中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强化读者的印象。
8.本文标题“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碎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10.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疾,意为“痛心”,“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快”。
B.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与“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中“见”的意思和用法不同。
C.申,意为“重复,加上”,与“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申”的意思相同。
D.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诗人忧愁的具体表现。
B.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就是很好的例证。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明屈原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宁死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这正是他“不获世之滋垢”的根本原因。
D.“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明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是“方正之不容”的具体表现。
13.把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4.屈原“独穷困乎此时也”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依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望海潮》开头总写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白描此地的优美风景、繁华市井以及平和安乐的百姓生活。
B.“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与“罗绮”两个意象,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这里主要指富室)奢侈生活的反感。
C.作者运用“名词叠加法”把“杨柳”“风”“残月”等三种极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为一幅图景,以哀景衬哀情,故而能打动人心。
D.“晓风残月”巧妙交代出酒醒时间已是清晨,词人烂醉如泥,以至于彻夜露天而卧,可见离别伤感之重。
16.《望海潮·东南形胜》和《雨霖铃·寒蝉凄切》两首词的词风有何不同,请从意象特点和思想情感等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喜欢用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你所学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的诗句中,有使用了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杜甫是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是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杜甫是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20.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诗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一部大书,写“公子”“红妆”不知凡几,但是除了贾政因“宦游”之故常年在外,贾府其他人的活动范围基本不出贾府院墙。在一众这样专注于身边小世界的人物中,忽然有三个颇以旅游为乐的角色,就好比在一片平原上耸出三座令人观之遂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之慨的或巉岩、或凶险、或奇秀的山峰。
① 无疑是“分享型”游客的典型代表。他虽被戏称为“呆霸王”,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大事不糊涂”的风范——就拿第六十七回中他为众人采办的土特产来说,其品种之丰富、包装之精细,一看即知是周密考虑、特意为之的,绝非机场免税店仓猝之举可比,值得很多人学习。第二个旅游者姑且称之为“功利型”游客。在这种人心中,根本没有“度假”的概念。只要生意需要,他随时可以提前结束假期。 ② 就是这样的旅行者。一旦得到甄士隐对他进京赶考的资助,他的行动也像鹰隼直扑猎物一般迅捷,他是这样投机心切,连告别都等不及,直接扬长而去。第三个旅游者不妨称作“唯美型”游客。好比薛宝琴,从小就远涉重洋,见多识广。大雪天,别人忙着欣赏雪景,她却在无意中成为雪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惊艳众人。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在横线处填写《红楼梦》中人物的全名,并说明填写理由。(5分)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7页。
这是一份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钱学森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