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讲练测
【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清单).zip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清单).zip,文件包含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清单原卷版docx、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清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1.考查重点
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2.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3.命题趋势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竹里馆》王维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春夜洛城闻笛》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
2、 “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
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3、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4、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5、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木兰诗》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古诗鉴赏题型分析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体现了课标“诵读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是对学生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测。考题一般涉及诗词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法及作品风格,要求考生欣赏其描绘的景,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类型一:炼字
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问变体:
①“×”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请对“x”字进行赏析。
③诗中的“x”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汤汤教语文,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a.点出该字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烘托了怎样的意境。c.对诗人表达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模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类型二:赏析诗句
诗句赏析,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提问变体:①请赏析××句的妙处。含称②请赏析××联的妙处。
③请从××角度赏析某句。写④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的分析。
答题格式:手法(烘托、情景交融、对比、用典等)+写出了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显得怎么样(效果)。
类型三:分析情感主旨
主旨情感”一直是古诗词鉴赏命题的出发点。主旨是统帅、是灵魂。任何一种古诗词鉴赏题,可以说它的背后都站着“主旨”的身影。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能力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或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
答题格式: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描绘了……的景物,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汤汤教语文,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类型三:分析意象意境
这类题型往往要求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特点和画面,体会作品的情景、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2023下·新疆克孜勒苏·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2下·四川德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志,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弹奏、长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D.“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4.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请概述理由。
(2023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6.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
(2022下·湖南张家界·七年级统考期中)赏析《木兰诗》,完成各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民歌。
B.“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意思是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C.“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是因为木兰明白自己是女儿身。
D.诗歌中的数字常常是虚指,例如“策勋十二转”中的“十二”就是指“很多”的意思。
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著云鬓,对镜帖花黄”的理解。
(2023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中)重温传奇故事,领略英雄风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虚指,表示多数。
B.“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体现了她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贪恋高官厚禄。
C.“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聪明和机智。
D.本文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10.画波浪线句子采用重复的句式,富有北方民歌情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专练).zip,文件包含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专练原卷版docx、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11诗歌鉴赏考点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09:散文阅读(考点清单).zip,文件包含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09散文阅读考点清单原卷版docx、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09散文阅读考点清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08:小说阅读(考点清单).zip,文件包含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08小说阅读考点清单原卷版docx、期中讲练测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08小说阅读考点清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