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提能训练(附解析)
-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分析文体特征和表达技巧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人物形象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4分析表达技巧与语言特色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5探究小说意蕴与写作文学短评提能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分析小说情节提能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3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分析小说情节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糖醋张
唐波清
①“糖醋张”,是个挺有名气的厨子,也是个挺有名气的铺子。
②张爱国的爹病死得早,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长大。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逃学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娘也拿他没辙。
③娘有一手好厨艺,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那可是十里八乡第一厨。
④娘的心里打着算盘,老话说得好,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匠,咱就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吧,也算是替他寻了一条谋生的路。说来也巧,张爱国读书没兴趣,学厨子可是上心得很。他做起糖醋菜来,一点就透,一学就会。
⑤张爱国听说城里开餐馆赚大钱,他便一头闯进了县城,开张了一家叫“糖醋张”的小铺子。张爱国自豪地说,这个“糖醋张”的招牌,还是咱宴请了几位文化人琢磨出来的呢。
⑥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个“糖醋张”的小餐馆,虽然铺面的位置有些偏,可架不住张爱国的手艺精湛,糖醋菜的味道堪称一绝,一传十,十传百,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慢慢地,食客们便四处传播张爱国的神奇传说,那就是什么客人吃什么菜,他只要看一眼就知晓,客人定个价位就行,无须自己点菜,他保准伺候得客人一百个满意。就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小县城里的人们,从此便忘却了张爱国的名字,只记得他就叫“糖醋张”。
⑦新来的张副县长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张副县长下了班,挤进了“糖醋张”铺子,他点了个高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糖醋茄子、糖醋梨,还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茄子,外脆里嫩,酸酸甜甜,味蕾全开;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梨,酒香扑鼻,沁人心脾,胃口大开。
⑧张副县长乐呵呵地走了。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就知道他爱吃啥呢?
⑨你没看出他是个当官的人?当官的平时大肉大鱼吃腻了,他们就好这口“素”的。“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
⑩一帮年轻的白领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下了班,男男女女挤进“糖醋张”铺子,几个男的坐一桌,几个女的坐一桌,两桌都点了个中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男的那桌是糖醋排骨和糖醋茄子,女的那桌是糖醋鱼和糖醋梨,还分别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只见几个小伙子尝了一口糖醋排骨,红亮油润,肥而不腻,爽口开胃;只见几个小姑娘尝了一口糖醋鱼,香酥酸甜,落口逍遥,回味无穷。
⑪这帮年轻人乐呵呵地走了。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就知道他们爱吃啥呢?
⑫你没看出他们是上班族吗?他们平时的伙食时好时差,咱就要“荤素搭配”,男的一般爱吃油腻的,咱就端上糖醋排骨,女的一般爱吃细腻的,咱就端上糖醋鱼;俗话说“茄补阳,梨滋阴”,糖醋茄子自然就上给男的那桌,糖醋梨自然就上给女的那桌。“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
⑬一群在城里打工的泥瓦匠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工地上刚收工,泥瓦匠们就邋里邋遢地挤进“糖醋张”铺子,他们点了个低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两份糖醋排骨,两份糖醋鱼,两份糖醋茄子,两份糖醋梨……味道自然好。
⑭这群泥瓦匠乐呵呵地走了。不等店里的伙计好奇地张口,“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这些农民工外出讨生活不容易,整天卖苦力,工地伙食又差,肚子里缺油水,咱可要多上菜,上好菜。
⑮这些年,“糖醋张”就靠这个神奇的传说发了财,在县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妻,生了娃。终于有一天,“糖醋张”突然想起了还在乡下独居的老娘。
⑯专车迎接老娘进城。那天,“糖醋张”兴奋地说,娘,咱给您炒几个拿手菜。
⑰娘迟疑地问,爱国,你可晓得娘爱吃些啥?
⑱“糖醋张”拍着胸脯回着话,娘,您放一万个心,咱可是阅人无数,什么人爱吃什么菜,咱从来就没看走过眼。何况咱从小就知道娘爱吃啥。
⑲“糖醋张”在铺子里替他娘摆了一桌糖醋全席,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
⑳铺子里,客人们的桌面上都是光盘行动,唯独老娘的那桌没动过筷子。
eq \(○,\s\up2(21))娘,这是咋地?您不是最喜欢吃甜食吗?“糖醋张”惊奇地问。
eq \(○,\s\up2(22))娘沉默了稍许,然后很平静地说,爱国,娘在五年前就得了糖尿病。
eq \(○,\s\up2(23))“糖醋张”扑通一声跪倒在娘的脚跟前……
(有删改)
1.(梳理情节结构或内容)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6分)
答:_示例:①跌宕之处一,张爱国爹死得早且打小讨厌读书,母亲只好教张爱国学厨谋生,他很是上心,一学就会;②跌宕之处二,张爱国变成“糖醋张”后,分别招待过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虽群体差别大,但都能使之满意;③跌宕之处三,“糖醋张”招待自己的老娘,却对母亲的身体、饮食等不了解。__
2.(分析线索及其作用)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以此为线索行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示例:小说的线索是“糖醋张”。好处①能集中笔墨刻画张爱国作为“糖醋张”的这一生动的形象和这一生意兴隆的铺子。②能围绕“糖醋张”叙述众多事件,推动情节发展。③能突出主题,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络。
3.(分析开头的作用)小说开端第①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示例:①交代了“糖醋张”既是人物,也是铺子,让读者了然于心;②采用倒叙手法,引出下文,为下文张本(作铺垫);③照应标题,并与结尾形成了强烈对比,有揭示主题的作用。__
4.(分析中心事件或事物的作用)小说后半部分以“糖醋张”烧菜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示例:①“糖醋张”烧菜,是小说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串起几个重要事件,自然地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糖醋张”烧菜是连接各类人物的枢纽,既正面刻画了“糖醋张”的精湛厨艺和他看人下菜的本领;又通过写其他人物对菜品的满意,侧面衬托“糖醋张”的形象。③“糖醋张”烧菜,能让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满意,却不能让自己的母亲满意,深化了主题。④“糖醋张”烧菜的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
女孩被她的舅妈领进来,中年妇女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快十岁了。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希望了,就当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面对草稿,他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画像,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
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央求父亲,替我盘下了那家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我想一边画像,一边等待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我相信有一天,师傅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定会为我的炭精画而骄傲。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5.在“我”讲述师傅为小卿母亲画像的故事中,师傅的失常表现贯穿其中。请结合小说的结尾,分析师傅这种失常表现的由来。(4分)
答:_示例:①作为地下工作者的师傅,要忍住悲痛为失踪的战友(或妻子)画像,生死诀别的伤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②面对战友(或自己)的女儿,既不能相认又不能说出自己身份,隐忍的巨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③画画的过程,是追忆革命事迹和缅怀战友(或妻子)的过程,无尽思念的精神折磨让师傅的行为失常;④担心完成的画像,给组织或身边的人带来危险,而不得不将画像销毁的无奈痛惜让师傅的行为失常。__
6.本文的作者曾说:“在有限的故事之内,要写出的是无限的故事和无限的空间。”本小说正是只写了有限的故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答:_示例:①小说的情节是三次画像的过程,其中前两次是师傅为小卿的母亲画像而未完成,第三次是我为小卿画像而结果不得而知,这只是小说“有限的故事”;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故事和空间,尤其是小卿的父母、师傅杨宝丰在战争年代的革命信仰、牺牲精神与革命者的个人情感;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或:革命历史)的无限遐思。__
二、综合练习
(2024·部编九省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牵 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解析】 A项,“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是主持人告诉他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打电话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的。B项,“对人一视同仁”错误。刘主任是针对曾明的“盲人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劝导的,还结合了自己真实的体验。C项,“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这一提问只是刘主任的疑问,并不是小说的基调和主题,小说意在通过这个疑问表达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解析】 D项,“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简洁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9.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
答:_示例: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___
10.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_示例: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提能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分析行文脉络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