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说备考之主观题命题总结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小说备考之主观题命题总结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呈现,审题指导,命题趋势,备考方向,最新模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23年全国乙卷)2.作品塑造敦厚的形象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022浙江卷)
1.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2022新高考1卷)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2020全国1卷)
根据题干要求,说一说以下学生所答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并说明理由。 1.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某生:①子胥初上船,空气清新,水波温柔,他无言;船行至江中央,子胥由流水联想到它可能自郢城来,又想到流离失所者、郢城中王公的生活与自身孤寂。②子胥看渔夫时觉得渔夫是他的恩人,渔夫的歌声让他动容。渔夫摇橹的姿态让他感受到柔情,心境变得平和。③船靠岸时,子胥想到了分别时应留下纪念物,于是开口询问渔夫。
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某生:(1)情节安排:小说先写了乔治和尼克两个人在山上和峡谷中滑雪,之后写了两个人进入了一个小客栈,在客栈中两个人的对话以及他们的所见所闻。(2)效果:①这样的情节安排将惊险的大自然与温馨的客栈进行了前后对比,使情节上一波三折富于变化;②小说看似只写了两件事情,但对于喝酒的瑞士人、伐木工人和之后的事情均未详细说明,这引起读者的想象,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引导思维的情境化语句,传递命题意图或暗示作答范畴。
答题操作的任务性语句。包括操作行为和操作对象。
答题特定限制的语句,包括文本区域范围和操作行为执行角度。
审题关键:主观题命题设置
根据命题设置,说一说以下问题的“三语”。 1.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命题意图:分析船在江上行驶的时候,伍子胥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情境+任务+要求
根据命题设置,说一说以下问题的“三语”。 2.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命题意图:简要说明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是怎么体现“冰山”理论的,也就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是什么,什么是没露出来的,并说明这样安排的效果是什么。情境+任务+要求
根据命题设置,说一说以下问题的“三语”。 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命题意图:给评论《国文教员》的小评论列出评论的主要内容,小评论的题目是“一则‘新世说’”,评论要点要写出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新世说”。
请从情境+任务+要求角度分析下列高考题的命题题干构成,并思考命题趋势。
(2023年新高考Ⅰ卷《给儿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2021年上海卷《交情》)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5分) (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2019年新课标Ⅰ卷《理水》)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2018年新课标Ⅰ卷《赵一曼女士》)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2019年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 的认识与思考要求: 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6分)
传统小说往往通过“大团圆”结局来展现对人性真善美的赞颂和追求,《百合花》却以小通讯员的牺牲为结局,能否修改为圆满的结局,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哦,香雪》塑造了改革开发初期,一群渴望外面世界的少女形象,请你结合小说人物形象,谈谈作为新时代少年,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有人提出党员作为先进表率,“党费交得越多越好”,请结合王愿坚的小说《党费》中“党费”蕴含的多种内涵,写一篇100字短文,驳斥这种认识。
沈从文提出小说要“贴着人物写”,即人物言行要贴近人物心理,符合人物的特质。请结合《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形象,谈谈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原则的。
好题训练审清要求精准作答
一、(2022年八省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秋 雨[日]川端康成我的眼睛深处,映出团火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巅上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了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影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了火从天而降。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活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狭窄的天空看起来好像是一条河流在流淌。
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我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连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吧。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也在电梯的犄角。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的大人的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小嘴紧闭着。我向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我对我的护士说:“这孩子很有出息啊!”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
我问护士:“那孩子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她执拗地说:‘我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谁的劝说她都不听。”“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这回我到京都就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已经是二八妙龄的姑娘。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就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暂短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
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的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翌日,依然秋雨绵绵。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看电视。这里像是宴会大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场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身后拍摄纪念照片。
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律子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上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 (叶渭渠译)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团火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B.“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上前探问”,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C.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
解析 对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的内涵分析错误。律子第一次“‘不和悦’的目光”透露的是倔强,也凸显出她本性的坚强。第二次是因为律子渴望能够身穿美丽的和服来一场演出,也渴望新郎新娘那样美好的爱情,可是她不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如此巨大,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她的目光“不和悦”。
2.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举秋雨和团火,上承“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下启对律子生活现状的描写。B.通过写音乐变成幻影,凸显律子故事和生命理解的关系,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C.以“我”的感受来写秋雨和团火的变换,使小说的抒情结构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D.通过写“我”的情绪变化和对“幻影”的强调,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D。 “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理解错误,并非扭转,而是顺承。由火车上“我”的意识流动(虚写)到“我”“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可见遵循了时空的变换规律,是顺叙,逻辑上属于自然承接。
3.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
①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②因为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
解析 由文中信息“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可知,此处用“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描写来象征小姑娘的生命即将终结,这身漂亮的衣服和生命的陨落连接在一起,令人叹惋唏嘘,这是破碎的美丽。另外,由文中信息“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的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可知,这里写律子作为模特儿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暗示病中的律子虽然体现出了生命力的顽强,虽然心装信念勇敢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但还是会“陨落”的,和小姑娘有相似的命运。
4.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6分)答:
(1)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2)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
解析 首先审清题干,题干有两问:一是“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二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小说开头部分描写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这种幻影中的景象是美丽的:团火降落山谷,这是种绚丽的景象;而狭窄的天空看起来好像是一条河流在流淌,也是美丽的景象;但团火易逝,这些都是一种幻影。小说一开始就渲染出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小说的人物律子在小说情节叙述中,虽然体现出了生命力的顽强,虽然心装信念勇敢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但还是会因病而“陨落”,这是小说要表现的思想内容——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小说正是在讲述律子的故事中展示出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瓦 猫葛 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个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
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昨日那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绫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扑哧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静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 ②“一颗印”: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主要原料为大米或糯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但他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地一路问。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 “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闻一多先生等人来租房时,荣老爹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由此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D.小说语言清雅素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解析,选B。 对闻一多先生没有心理描写。
3.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其中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人物形象,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
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非虚构内容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解析 答题时先要分别指出“虚构”和“非虚构”所指代的内容(题干已表明“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人物形象”,而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师生是历史人物),阐述两种艺术手法各自的表达效果,再综合分析两种手法相结合的好处。分析好处时要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读者的感受等。
4.“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①环境上,对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②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也使得荣老爹、端公等当地人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展现了当地人善良热心、敬畏生活的态度及精神风貌。③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也暗示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文化的坚守,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可以从物象对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的作用四个方面来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吴 召 儿孙 犁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我听见嗤的一声笑,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往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练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
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磴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我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出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参加识字班和唱歌、碰球等活动,妇女们都兴高采烈,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B.“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一句描写山高雨大,也表现出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C.“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的描写,是对敌人与游击队交火的传神写照,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与嘲讽。D.吴召儿毫不犹豫地向敌人迎上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这样的瞬间,生动地体现了这位女性的英勇无畏和美丽动人。
解析 A“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错,这里表现出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以及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B“人定胜天”错,这是暗示抗敌形势的艰险,反衬“我们”抗敌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C“对敌人与游击队交火的传神写照”错,据文本可知,这时还没有交火,这里是对敌人行军的漫画化描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我”在河边听到紧张激动的流水声和尚未飞走的黄鹂的鸣声,写出了山河的美好,也烘托了战前的紧张气氛。B.小说中“村长”和“姑”两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鲜活,富有个性,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抗战的全力支持。C.小说结尾写吴召儿投出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但不知她是否牺牲,留下了悬念,表达了作者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英雄会永被铭记的坚信。
解析,选A。 “烘托了战前的紧张气氛”错,在打仗的间隙还能够欣赏鸟叫声,烘托了一种乐观情绪。
3.评论家认为,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以乐观态度描摹时代风云变幻,以浪漫笔调表现现实的严酷艰难,本篇选文也不例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的乐观态度和浪漫笔调。(4分)答:
①小说在内容与情感上体现了乐观态度。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军民却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战斗,表现了抗敌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②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体现了浪漫笔调。小说描写了一位美丽、活泼的年轻劳动女性吴召儿,给充满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写景上,充满乡土气息,画面感强;语言上,清新优美,质朴生动,抒情味浓。
解析 本文的乐观态度体现在内容和感情上,由“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等,可得出答案①;浪漫笔调体现在景物、人物描写和语言特色上,围绕这些分析可得出答案②。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白菊花 黄菊花肖复兴玉生下楼送走“大了”,又仔细看了看楼门对面用帆布扎起的一座临时大棚,棚子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送来的花圈和花篮。门右侧贴着的一张门报,白纸黑字,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八个字。这一切都是“大了”一手经办的,办得很是仔细,周到。已经很多年了,这座城市各家办丧事的时候,都要找一位“大了”。“大了”从头到尾帮助你把丧事料理清爽,包括最后葬礼的司仪主持。一条龙服务,“大了”的“了”,就是了结一切的意思。父亲死得突然,多亏了这位老同学“大了”,帮了玉生不少忙。
玉生上楼的时候,没有注意有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士,跟着一起上了楼。玉生的姐姐开的房门,一眼看见了这位女士,叫了声:“申姐。”进了屋,这位申姐没有坐,沉着脸,对姐姐说了句:“你别忙乎了,我就问你一句话,当初你找我租房的时候,说是就你兄弟一个人住,可没说还有一位老爷子吧?”玉生明白了,是房东。连续两天了,申姐接到了好几位老街坊的电话,关心地问她家老爷子丧事的情况。这让她很奇怪,自己的老爷子活得好好的,怎么突如其来地来了这样的事?她以为是人家弄错了,或者是谁有意在编排她。可人家说你家楼门口明明贴着门报,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呀。她今天过来一看,还真的是这样。哪个房东愿意让家里变成灵堂,变得乱糟糟的,散不掉的烧纸、香灰和来苏水味儿?心里充塞着晦气,怒气冲冲上了楼。“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
一下子,房间的空气紧张得有些让玉生窒息,只有遗像上的老爷子还在抿着嘴角微笑着。这时候,门敲响了,玉生转身开门,是“大了”。他不知道房间里刚才发生的事情,进门就对玉生说:“我走在半路上忽然想到,你这屋里缺个金山银山,得摆在老爷子遗像两边,等火化那一天,搬到火葬场一起火化,为的是让老爷子到了阴间有钱花。你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就代表金山银山了。”看见玉生点了点头,“大了”转身告辞了。申姐对姐姐说了句:“你们赶紧想法子,我晚上再来,等你回话。”说完,她紧跟在“大了”的后面,一起出了客厅,“砰”的一声,使劲甩上了房门。玉生一晚上都忐忑不安。第二天,玉生的心小把紧攥着,只要有敲门声,他就紧张,生怕一开门见到的是申姐,那可怎么办
晚饭过后不久,门敲响了。姐姐在家,玉生装作上厕所没听见敲门声,他不想自己去开门,怕见到申姐。姐姐开的门,来的人是“大了”,一手抱着一盆菊花,一盆白的,一盆黄的。姐姐和玉生都不住地拍自己的脑门,竟然把“大了”嘱咐的金山银山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一整天,申姐就像魔影一样步步紧随,脑子里光想着申姐了。玉生连忙向“大了”道谢,“大了”说:“你别谢我,这花可不是我给你买的,我可不能掠人之美,是房东送你们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不是要我们赶紧搬家吗,怎么想起来送我们菊花呢?玉生和姐姐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
“大了”告诉他们,昨天和申姐一起下楼,他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他向申姐说了玉生这些年的生活经历:“我对申姐说,玉生对老爷子的愧疚是可想而知的,想为老爷子最后尽孝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老爷子突然离去,对他的惩罚够大了,您就高抬贵手,别再给我这个老同学这碗苦汤里添卤了。人家申姐听完我的话,只说了句,都不容易。我就知道,你们遇见好人了。”“是好人,好人!”玉生和姐姐都忍不住连声附和着。人家申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花给你们送来,她还说:“住我的房子,就是缘分,不是亲戚也是朋友,我听你说,他还缺个祭祀的金山银山,就我送吧。谁家都会有生老病死,也算我的一份心意。”
送“大了”下楼的时候,月亮很亮很圆,这天是难得没有雾霾的好天气。望着“大了”骑远的背影,玉生转过身看了看门前的花篮,才发现门旁的门报已经换了,上面写着“申玉生家丧事,恕报种种不周”,还是毛笔手写,柳体楷书。他不知道是“大了”什么时候给换的,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小说以《白菊花 黄菊花》为题,既扣住了申玉生为父亲办丧事这一情节,又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大了”叮嘱玉生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代表金山银山,让老爷子到阴间有钱花,作者借这一情节批判了封建迷信活动。C.申姐从前面的让姐弟俩赶快搬家,到后来的主动送两盆菊花给他们,这一逆转让姐弟俩一头雾水,也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D.小说故事的展开是因一件伤心的丧事而起,但申姐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大了”的热心肠,也让读者心里涌起了许多温暖。
解析,选B。 “作者借这一情节批判了封建迷信活动”错。用白菊花、黄菊花代表金山银山只是一种祭祀的风俗。
2.小说画线部分从门报写起,又以修改后的门报收尾,对这一细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的门报仅仅点出姓氏,使得申姐的老街坊产生误会,可见“大了”办事不力。B.开头的门报是办理丧事的细节之一,同时引出了下文申姐的出场,让小说情节有波澜。C.修改后的门报加上了“玉生”二字,可见“大了”的做事风格,这一细节丰满了人物形象。D.小说以修改后的门报收尾,使得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整篇文章结构紧凑。
解析,选A。 “可见‘大了’办事不力”表述不妥当。申玉生与申姐同姓是巧合,不能说明“大了”办事不力,从全文看,“大了”办事应该是仔细、周到的。
3.作者是如何使“申姐”的形象鲜活起来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分)答:
①欲扬先抑(答“对比手法”,分析合理亦可)。开始写申姐得知租房的玉生在自己家办丧事,怒气冲冲,这是抑;后来写其了解情况后,允许对方在家中办丧事,并送了白菊花、黄菊花,表现其善良、宽容,这是扬。②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如申姐和玉生姐弟俩理论时“沉着脸”的表情,“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等语言,“使劲甩上了房门”的动作,表现了申姐当时的恼怒和不留情面。③侧面描写。以“大了”的话“你们遇见好人了”,以及玉生姐弟附和的话侧面表现人物。
4.“大了”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
①他作为小说的线索,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②他作为热心人,为朋友的父亲料理丧事,作者通过他表现了对乐于助人者的赞扬;③他作为观察者,作者通过他展示了申姐善良、宽容的品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0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观题答题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标题含义型,分析标题的作用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 情节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的概念,专题一情节,情节整体结构,基本模式,一叙述顺序,二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综合考查,初探心得,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主观题精讲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题四要素,其他题型,真题演练,小说情节,小说人物,小说环境,小说主旨,其他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