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济宁一中高三下学期4月定时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4-12.docx
    • 练习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案4-12.pdf
    • 练习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题卡4.12.pdf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4-12第1页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4-12第2页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4-12第3页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案4-12第1页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案4-12第2页
    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题卡4.12第1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济宁一中高三下学期4月定时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济宁一中高三下学期4月定时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4-12docx、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案4-12pdf、5-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定时检测语文答题卡412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
    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
    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
    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
    事墨色——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过的空间——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 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 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瓒和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
    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
    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 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 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
    (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
    2023 年 10 月 5 日,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
    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
    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言”, “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
    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 “夕阳”和“人”,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
    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
    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
    (4 分)
    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母亲眼中的山水刘笑宇
    十年前,我领着母亲去古城祁阳。县城边上,有一个地方叫浯溪,有浯溪碑林。其旁依湘江,百十来亩土地,奇石耸立,绿树掩映。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个充满灵性的奇域。
    浯溪有山有水,整山的树木像一把大伞。我和母亲来到这座小山,没走几步,汗水就冒出来。“天老爷连一滴眼泪都冒得”“日头像惨白的纸”“我儿子还是蛮土,带我到山包包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母亲,埋怨都带泥巴味。
    母亲没出过远门,常年在山里转。对她而言,这个山包包,是有点老和土。旁边的湘江从古流到今,春天涨水,冬天见沙。河边起势的大石头和一块块石碑,年代已经许久。母亲不认得字,更不晓得什么元结、颜真卿,这么多石碑,以为是谁的祖山。
    在母亲看来,比起家乡的大山,这里是不起眼的。
    家乡的山叫天明山,树大山莽,春夏秋冬色彩不同。过去人多田少,把日子过甜,就得上山。母亲砍柴爬树、捡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药……那里似乎有无尽的宝藏。母亲被毒蛇咬过,被黄蜂叮过,被野狗追过。山是母亲的命,也是孩子的养分。
    母亲眼中的山水,是艰难岁月可以补充营养的乳汁,是水牛健旺可以背动一年的生计,是点燃柴火不断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儿女走出山外念念不忘的汩汩清泉。
    这浯溪是摆看的。春夏季节,浯溪花红水碧,鱼跃鸟飞,岚影沉浮,霞光掩映,这是读书人的讲法。这一圈水域多洲滩,有成片的芦苇起舞。如果母亲来,可以看到野鸭鹭鸶等水鸟,定会乐滋滋的。至于元结造字占山,写下《大唐中兴颂》,由颜真卿书刻于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这些个名堂,是与母亲无关的。
    爬到浯溪最高处,有一阵风吹来,母亲脸色好看多了。登高望远,母亲说,儿子,还莫讲,这地也好。一河水,晓不得难,一年四季照样流;一山的树,从石缝里长,弯弯扭扭的,可怜又有味,没事的人可以散心。你说那个姓元的官,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在这个水边边砌亭子,写东西,过日子。我们穷苦人家,哪有这份闲心。
    母亲靠石头坐下来,突然发现石头上有两个深深的脚掌印,顿时兴奋起来。说,哪个神仙,脚劲真大,可以把石头踩出来几寸深的印子。
    母亲用手量量,用脚试试,像当年做草鞋打样。母亲打过草鞋,是从山上把笋壳捡回来,晒干,剪成片片,揉成索,按尺寸,做成鞋,换成钱。
    浯溪的山路平平仄仄,石头被踩得光溜溜的。山虽小,却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此刻,七十多岁的母亲下山却比我们快。我知道,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样把平凡日子踩得顺顺溜溜。
    浯溪真有一条清亮亮的溪水。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哪里去。母亲蹲下来,像在打量自己,继而用溪水洗了把脸,像在家乡的井边,打水前先打量自己,生怕脸上有烟渍。母亲经历过乱世,她知道如花的年华和美丽当不得饭吃,用处不大。但她见到水,是有感觉的,这感觉是常年捞鱼打虾积累的。丝瓜煮虾米,是母亲的拿手菜。即使穷,母亲也很讲究。梳好头发,她要抹上一点清油。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但发明过很多土得干净而有趣的山歌。心里苦时,寂寞时,她就唱。如:山对山来坡对坡,鼓对鼓,锣对锣,燕子对对回到窝等等。
    母亲把孩子当成小树来养。哥哥牙齿有点龅,就叫驼子树;妹妹偏瘦,叫长竹竿;弟弟调皮,叫刺毛树;我算听话的,好养,叫水桐树。目不识丁的母亲,在山里水里穿梭,心思像纳鞋底的线脚,缜缜密密。
    在陪伴母亲的这一个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浯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独的。作为母亲的儿子,不知道山一程水一程,见过无数风景的元结,是不是这样想的。不然,元刺史为何在母丧守制时,隐居蛮荒之地的这一处?
    风很低,浯溪水静静地流。母亲像要把水看出鱼虾来,我的思绪远了。 “这里山水是好,就是少了一座庙”,母亲喃喃地说。我说:“妈,这山下
    有一所学校。这个山包包风水好呢,我就是在这里考上吃国家粮的。”山里的孩子,像鸟飞出山,今又回到亮翅的地方,母亲终于明白我陪她来浯溪的原因了。
    我与浯溪注定有缘。母亲不知道,我曾就读的祁阳三中,就在这座神奇的山下。眼前的浯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艺术的碎片,而是不可磨灭的书法艺术的浓
    墨重彩和历史见证的精神符号。爱好书法,从浯溪始。我在这里经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礼。
    一阵凉风从浯溪山上的绿树中吹来,吹动了母亲稀疏的白发,我用纸巾轻轻揩掉了母亲的眼泪。此刻,在山水间,母亲高大起来。母亲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们那些生命、青春、才华,原来不过是被时间不断挤掉的水分,不过是父母用坚毅和希望缝纫了山中月亮的缺角。父爱是山,母爱是水。我说,父母是儿女眼里不变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儿女便是整个世界!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山水作为大自然的杰作,总能唤起文人墨客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沉感悟,本文作者主要借秀丽山川塑造母亲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浯溪山水在母亲眼中是变化的,自然山水叠加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和思想蜕变,使母亲从略有嫌弃到深情落泪。
    母亲给孩子们起名的思维朴素而深刻,“长竹竿”“刺毛树”,是对母亲“心思像纳鞋底的线脚”的生动注解。
    文章借游览浯溪山水引出对母亲生命中许多生活琐碎片段的回顾,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亲艰难一生的缩影。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母亲眼中的浯溪山水与家乡树大山莽的天明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家乡山水在母亲心中的独特意义。
    作者写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目不识丁”,却会自创有趣的山歌,欲扬先抑,突出母亲的高大形象。
    作者穿插叙述浯溪碑林,元结、颜真卿在此处写奇文、刻奇书,创造了“摩崖三绝”,使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
    从捡笋洗、晾晒修剪到揉索、做鞋,清晰地展示打草鞋的细节和过程,语言简洁而细腻,生活情境历历在目。
    为什么说“我在这里经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礼”?(4 分)
    散文语言往往饱含深情,且富有哲理。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公孙)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 “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 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③,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韩)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④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节选自《孔子家语·正论解》,有删改)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晋国执政大臣,谥号宣,史称韩宣子。
    ②子产:郑穆公之孙,世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国执政大臣。③艺:限度,极限。
    ④甸服:古制称离王城方圆五百里的区域。男服,甸服之外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郑国属男服。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3 分)
    昔我先君A 桓公与商B 人皆出自周C 以艾杀D 此地E 斩之F 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G 世有盟誓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宣子谒诸郑伯”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中“谒”字的词义相同。
    “吾非偷晋而有二心”与《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偷”字的词义相同。
    “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中“字”字的词义不相同。
    “子大叔咎之曰”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咎”字词义不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面对子大叔、子羽等人的担忧,子产强调国家要树立美名,就需要依礼来确立郑国在诸侯中的邦国地位。
    子产从大小国之间关系、对先祖盟誓守信的角度,拒绝了晋国执政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的要求。
    子产认为根据周制,贡赋轻重应与各诸侯国的地位尊卑、次序先后相关,郑国不应依照公侯的标准来供给。
    子产修盟诸侯,以对大国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大国要求的理由,使周天子同意提议,最终不辱使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弱国无外交,子产为何能够说服超级大国的君臣,最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5~16 题。
    次韵陆金宪元日喜晴①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睛。也知②造物曾何意?底是③人心苦未平!柏府④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⑤还多达曙明。
    【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陆金宪正担任金都御史。⑤积素:积雪。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
    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
    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
    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
    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一句描写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幽咽不绝的洞箫声,既能“”,亦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而落泪。
    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 引用陆游《书愤》中 “,”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她站住了,那琴声是从备斋里传出来的,徐缓、轻柔的绕过那白雪中的雕梁画栋,在雪中的清冷的空气里,A 飘过来,向她飘过来,琴弓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一个古老的、生死不渝的故事①……
    她的心被俘虏了, B 地走过去,走过去,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破坏了那纯净如水的韵律。②她又停下来,她不忍心去叩响那小小书斋的门,去打断那宁静的世界中的天籁之音……
    她从备斋前走开了,③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雕玉琢的石阶,走上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
    旋……
    雪花 C 地飘落,岸边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树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④……
    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叠词,三处叠词不能相同。(3 分)
    对文学作品来说,省略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五个段落都以省略号结尾,请分析第一处和最后一处省略号各有怎样的表现力。(4 分)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 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1~22 题。
    ① ,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 ② ,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 19 年,班固写《汉书》
    花了 20 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 ③ ,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 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4 分)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渗透原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微量元素渗进钢铁炼就百炼钢,春水渗进大地促发万物滋长,时光渗进成长成就一段生命,文化渗进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形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诸如此类。
    请以“渗透”为话题,结合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定时检测(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定时检测(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济宁一中2024届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docx、济宁一中2024届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pdf、济宁一中2024届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答案docx、济宁一中2024届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济宁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周末定时测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济宁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周末定时测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20济宁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济宁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