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26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26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26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26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26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26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敦煌艺术就其品类而言,包括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等,内容十分丰富,数量极其巨大。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经过不断地交融发展、艺术创新,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美不胜收,与印度的石雕飞天已非__①__。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曾评:“敦煌千壁万塑,至今仍能__②__,无一躯一壁不是中国流传的最古的宝迹。”一幅顾恺之的《女史箴》引得艺术界__③__;数十躯杨惠之的塑像,使人赞叹欣赏,不可名状。这样大的场面,这样多的种色,这样丰富的画派,安能不令世人惊赏!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
    敦煌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极强的包容性。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但也是东西方之间的一条简单的通道。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应该填写“同日而语”。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第二空,根据前面的“至今仍能”和后面的“流传”等语可知,此处应填写“岿然独存”。岿然独存:形容经过漫长时间或变乱而幸存的事物。第三空,语意是说艺术界对“顾恺之的《女史箴》”的痴迷推崇,应该填“如痴如醉”。如痴如醉,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
    答案 同日而语 岿然独存 如痴如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句式杂糅、关联词搭配不当引起的分句语序不当的语病。“根据……表明”出现了句式杂糅的错误,不能连用。根据文意,后面两句为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关联词“虽然……但也是……”是转折关系,应用“不仅仅是……还是(或“而且是”)……”来表达更恰当。
    答案 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的一条简单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解析 本题给出了两个解题任务,“构成和表达效果”,第一个任务“构成”,根据排比修辞的特点解答,画横线的句子中“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是由“是……,是……,也是……”引起的三个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第二个任务,分析表达效果,主要从语言特点和内容表达方面分析。语言特点方面,从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方面分析;内容方面,三个句子从三个方面解释敦煌艺术的价值,突出了对敦煌艺术的赞美。
    答案 ①排比构成:句子运用了“是……,是……,也是……”将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②表达效果:加强了语势、增强了节奏感,具有音律美;同时从几个角度表现敦煌艺术的价值,更有条理性,更有利于表达对敦煌艺术的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吗?专家在考察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方圆30公顷的植被后,__①__。众所周知,植物拥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考艾国家公园的植物就储存了该区域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上碳。这些植物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和亚洲象等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 ),就无法挖掘出森林储碳量的最大潜能。另外,亚洲象践踏植被,推倒树木,不断为森林创造“开口”,能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__②__,使它们不至于被高大的植物完全遮蔽,这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多样性。专家根据模型作出预测,野生动物的灭绝将会导致__③__,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这些动物来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
    B.没有这些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的动物
    C.这些动物没有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
    D.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没有被这些动物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前文“这些植物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和亚洲象等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此句强调了植物种子依靠动物传播,从而形成散播网络,才能保证森林储碳量不断增加。B项,强调的是“动物”;C项,“没有构成”与事实不符;D项,“没有被”与事实不符,且被动句式不合常规表达。
    答案 A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吗?”,此处应当是专家在考察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方圆30公顷的植被后给出的回答;结合后文“植物拥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可得出肯定答案。据此填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第二空,前面说亚洲象“践踏植被,推倒树木,不断为森林创造‘开口’”,后面说“使它们不至于被高大的植物完全遮蔽”,说明这些“开口”能让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得到生存空间;承接前半句“能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此处直接用动宾结构即可。据此填写“留出(创造)生长空间”;第三空,这里应写“野生动物的灭绝”与“加剧全球变暖”之间的过渡句,也就是为何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根据前面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而动物的参与也为植物种子传播或者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提供帮助,也就是野生动物灭绝同样会影响到森林植被生长,从而影响森林储碳量,加剧全球变暖。据此填写“森林储碳量明显减少(锐减)”。
    答案 ①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②留出(创造)生长空间 ③森林储碳量明显减少(锐减)
    二、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因登高望远而惹恨添悲。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郁结在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达了难以排遣的无限悲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对南宋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失望至极,他多么想像当年刘裕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借“杜鹃”这一意象来表达悲苦和哀怨之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杜鹃”的含义也是如此。
    解析 易错字:繁、鬓、潦、停、暮、猿、锄、戈、吞。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或“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三、整本书阅读
    7.《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得到的花签上画着一支芙蓉花,题有“风露清愁”四个字,花签背面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请结合作品内容,解读这支花签的喻意。(5分)
    解析 根据题目“《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可知,解读林黛玉得到的花签的喻意需要紧密联系林黛玉的个人形象。“芙蓉”即荷花,特点是出淤泥而不染,美丽、清高。芙蓉花象征着林黛玉美丽、清高的形象;“风露清愁”意思是风清露愁。风是清的,露珠像眼泪,有愁之意,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伤感内心。结合作品,“风露清愁”描绘的是林黛玉伤感的内心,如清风般高洁、亦如露珠般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结合林黛玉的命运可知,此诗暗示了黛玉悲剧的结局,且造成悲剧的原因与黛玉个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黛玉的清高与孤傲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只能自叹命薄。
    答案 示例:“芙蓉”象征林黛玉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美丽、清高;“风露清愁”描绘的是黛玉高洁而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她的清高和孤傲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只能自叹命薄。
    四、写作审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高三(1)班拟举行“鉴往知来,砺行致远”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意思是水有波痕,可以由此看清它的流向;车轮经过会在地上留下痕迹,人们可以据此寻找到它走过的路线。这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都会留下印记,我们回看这些印记,就能据此辨清前路的方向。第二句话“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句话是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阐明“走过的路”与“向前走”的关系,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第三句话是引用俄国哲学家赫尔岑的名言,从理论的层面对第二句话进行剖析,进一步辨析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向后看,就是向前进。材料中的三句话是一种形断意连的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呈现出由具体到抽象、由殊相到共相、由形到神的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提供的作文材料看,“过去” “未来”是关键词,对两者之间的关联的思考和认识是写作要突显的核心内容。
    本次作文要求围绕写作主题“鉴往知来,砺行致远”写一篇发言稿,主题“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与材料内容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凝练和深化。鉴往知来,借鉴以往的,便可以推知未来的。其中的“往”可以是过去走过的路,获得的经验、教训等等,也可以泛指“历史”。“砺行致远”意为砥砺前行或磨砺节操、德行,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从材料出发,鉴往知来与砺行致远是相承关系,前者是思想,后者是行动,“鉴往知来”是“砺行”的指引,“致远”是结果。考生要在准确把握两句话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立意,展开论证。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会陷入割裂的误区。
    考生由此阐发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考生可以从个人层面,也可以从国家、民族层面,还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角度立意。“鉴往”可以“知来”,可以让人品味过去,认清现在,思索未来。 “向后看”不是停滞不前,沉溺过去的荣辱不能自拔,而是及时检视自己的缺点,肯定自己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前进。“理解和认识过去”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过程。人要经常反思,获取经验教训,以磨砺节操、德行,指引以后的工作学习;国家、民族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得到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1.鉴往并非沉迷于过去,而是总结反思自我。
    2.以史为鉴,做未来之师。
    3.理解和认识过去,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相关试卷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30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文化常识+写作审题: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30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文化常识+写作审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9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9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8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文言翻译+写作审题: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8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文言翻译+写作审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