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强化整体意识,精解谋篇布局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强化整体意识,精解谋篇布局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达到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要去的那个地方,也就100来公里的路,现在最多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但在那个时候,公路正在修筑,一行人只能牵着驮着行李与书籍的马,翻越两座雪山,徒步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美国的高原上,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有一天我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我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错。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里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时,这种情绪或许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直到拉萨在望,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1.(分析行文思路)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解析 先细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词语,再结合心理变化的前后情况归纳要点。从文中“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可得出答案要点。
答案 ①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②眷恋忧虑。停宿纳木错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③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2.(分析行文思路)试分析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答案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我”驾车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获取在高原的路途上飞奔的真切感受。第二部分:第4~10段,叙述驾车到达那曲,由眼前情景回忆以前在青藏高原上翻山越岭、在美国坐火车穿越落基山脉,然后想到西藏村落事物的古今变化。第三部分:第11~12段,叙写前往纳木错宿夜并开始思考,表达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交融时作者心中的担忧。第四部分:第13段,往南前往拉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的到来。
★3.(分析文章线索)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文章的?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以“我”的旅途为线索,同时穿插着“我”的心理活动。①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我”的心情是兴奋喜悦的;②到藏北重镇那曲,“我”的心中充满着欣喜感叹;③到纳木错湖边,“我”开始眷念和担忧;④回到青藏线眼望拉萨,“我”的情绪欢快而高亢。
★4.(分析构思特色)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
答案 ①双线交织。叙事上以“我”的旅途为线索,抒情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双线交织,表现内容集中而丰富。②巧妙穿插一些回忆材料,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③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综合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底片上的泰山
闫 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到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顺带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解析 “感受是一致的”错误,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可知,本文表达了积极的思想,而《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二者感受不同。
答案 D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解析 “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错误,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应是表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答案 C
★7.(谋篇布局)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解析 布局谋篇上,开头写屹立在照片上的泰山,然后由此联想到历史上杜甫、李白等人对泰山的感受,最后写作者由泰山引发的思考,可见“泰山”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通过描写杜甫、李白等人以及自己对泰山的感受,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考。
答案 ①布局谋篇上,“泰山”是行文线索,将照片中的泰山、杜甫等人的泰山及作者思考的泰山串联起来,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②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和思想寄托,借此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考。
8.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解析 文中借助“泰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考,诗歌往往也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上,“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等句,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这和诗歌讲究韵律、语言凝练优美的特点相符合。手法上,本文联想到与泰山相关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内涵,诗歌中也常常使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本文为一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尤其结尾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情感含蓄隽永,这和诗歌言志、注重诗人的情感体验相符合。
答案 ①诗歌经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选择“底片上的泰山”这个特定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②诗歌讲究韵律,语言凝练优美,本文语句多处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富有节奏感,有浓浓的诗意;③诗歌经常使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本文联想到与泰山相关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内涵;④诗歌言志,注重诗人的情感体验,本文抒情个性化色彩浓郁,情感含蓄隽永。(答出三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突破练5主观题精准意识要强化(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翻译题专项-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特殊句子翻译,特殊句式的翻译,特殊翻译,常作为采分点的虚词的翻译,实词的熟词生义的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成语——精解词义,细察语境,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23,注意准确简洁,防范“重复累赘”,记准多义成语,防范“顾此失彼”,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