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题练习专辑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3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3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__①_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__②__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提示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中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__③__,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凭着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精神、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让中国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解析 ①处,语境强调中国的“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这里可填“不言而喻”。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②处,语境强调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有发展前途,此处可填“大有可为”。大有可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③处,语境强调了考古人在野外的辛苦奔忙,可填“栉风沐雨”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答案 ①不言而喻 ②大有可为 ③栉风沐雨(风餐露宿)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解析 解答此题,第一步要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他们让中国有了文物、博物馆。第二步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把“凭着”的两个长宾语改写成两个短句,把“有了”的两个长宾语改写成两个短句,第三步增添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表达顺畅。
答案 考古人(他们)不仅有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精神,而且有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建起了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解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说明山、水皆有其源头,文中引用该句,意在说明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会为我们指出文明的源头。引用名言一方面可以使文本语言凝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让读者更加信服文本的观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连用两个比喻,第一句将“历史”比作“教科书”,第二句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历史”“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而读者对“教科书”“活字典”则有具体的感知。因此,两个比喻句化抽象为具体,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
答案 ①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体现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②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
下面是某研究院关于“后疫情时代”国民健康运动调查的部分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完成4~5题。
不同代际人群总体健康满意度评分
图表一
疫情后运动行为习惯变化
图表二
4.根据图表一概括出两条规律性结论。(不得出现具体数字)(4分)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一概括出两条规律性结论,图表一上方明确表明,该图为“不同代际人群总体健康满意度评分”,再结合题干中说的这是某研究院关于“后疫情时代”国民健康运动调查的部分统计图,可知这是疫情之后的满意度;阅读图表,发现调查对象一共分为四类人群,分别为“70后”“80后”“90后”“00后”,浅灰色为疫情前健康满意度,深灰色为疫情后健康满意度,前后对比发现均呈下降趋势,故可以得出“在疫情影响下,不同代际的人群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满意度下降”;再仔细比对各个年龄段的满意度评分差值,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减小,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大。(或:随着年龄的增大,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小。)”
答案 ①在疫情影响下,不同代际的人群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满意度下降。
②随着年龄的减小,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大。(或:随着年龄的增大,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小。)
5.根据图表一和图表二,给中学生提一条建议。(2分)
解析 本题要求根据图表一和图表二,给中学生提一条建议。图表一看出各类人群在疫情后均对健康满意度下降,图表二看出人们在疫情后的运动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超过一半人表示自己“运动意识提升”,另外有将近一半人学习“新的运动知识”或者“居家运动技巧”,总之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作为中学生,正是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更要增强运动意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可以给中学生提这样一条建议:增强运动意识,注重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
答案 增强运动意识,注重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
二、文化常识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
B.仆射,古代官名,秦时设置,因古时重视武官,用善射的人掌理事物,汉以后各朝都据秦法而有此官。
C.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义。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D.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
解析 C项,“吉祥”应为“灾祸”。
答案 C
三、名句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颜色和形态两方面写出了日出之后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景色时所看到的景象。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2)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3)示例1: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示例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示例3: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
示例4:柘柳阴浓春社罢 牛羊日夕牧童来(张素)
四、写作审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打破思维的束缚;②理性跟风,拒绝盲从;③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等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14练 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13练 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9练 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