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5.2* 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展开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解析】 B项,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C项,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意志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项,②“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②/③/⑦
【解析】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南/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4.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解析】 B项,“相悖的”错,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_。
(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致知在格物__。
(3)《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身修而后家齐__,_家齐而后国治__,_国治而后天下平__。
6.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个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答案】 _慎独亦叫慎心,是一种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__
7.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个字。
【答案】 _“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聚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功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节选自《礼记·乐记》)
材料二: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 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 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笼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
(节选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BDG )
故圣王已eq \x(A)没eq \x(B)而子孙eq \x(C)长久eq \x(D)安宁eq \x(E)数eq \x(F)百岁eq \x(G)此eq \x(H)皆礼乐eq \x(I)教化之功也
【解析】 “没”是圣王的谓语,“已”修饰“没”,所以应在“没”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长久”“安宁”是“子孙”的两个谓语,分属两个完整句子,应在“久”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此……也”是固定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此”前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一,使……统一,“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友”表示使……成为朋友,两者用法相同。
B.乖,混乱,与成语“出乖露丑”“乖巧伶俐”“命蹇时乖”中的“乖”词义都不相同。
C.雅颂之乐,即盛世之乐,雅是朝廷乐曲,颂是宗庙祭祀乐曲。材料一中《清庙》属颂乐。
D.王道,儒家以仁治天下的主张,《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主张君王“发政施仁”行王道。
【解析】 “表示使……成为朋友,两者用法相同”错误。使……统一,为使动用法/以……为朋友,意动用法;句意: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材料一认为,激荡于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就为声,把声按照一定的形式组成曲调就是音,其间蕴含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所以可以根据声音来判断政治的特点。
B.材料一将“声”“音”“乐”进行了区分,禽兽懂声不懂音,普通百姓懂音不懂乐,君子才懂得乐,意在阐明乐对君子的个人修养和治国之道的价值。
C.材料二认为“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仁、义、礼、乐都是“道”得以实现的工具,其中乐改变民风民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D.材料二认为乐源于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强烈性、深刻性,所以哪怕治理国家出现偏差,用音乐歌颂君主盛德的做法,也可辅助政治,实现王道。
【解析】 “也可辅助政治,实现王道”无中生有,材料中以“德衰而乐存”来表现音乐的影响力持久,但并不能弥补王道的缺失。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_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制定出治理国家的政策的。(_“极”,终极目标;“所以”,用来……的;“同”,统一;“治道”,治理国家的政策。)__
(2)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
译文:_君主未制作(歌颂自己的)音乐之时,就选用前代帝王那些适于当代的音乐作品,来对百姓进行深刻入里的教育。(“作”,制作;“乃”,就;“先王之乐宜于世者”,定语后置句,前代帝王那些适于当代的音乐作品。)__
12.两则材料对“乐”的认识有诸多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_(1)乐的产生:都是情动于心,发声而为乐。(2)乐的功能:与伦理相通,教化人民。(3)乐的宗旨:和谐政治,辅助治道。__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制定出治理国家政策的。凡是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所以音乐的原理,和政治是相通的。郑、卫两地的音乐,是乱世之音,接近于散漫之音。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流离失所,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凡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隆盛的音乐,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用酒食祭祀祖庙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清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疏通瑟底之孔,一个人唱歌,只有三个人应和,却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代替酒的清水),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却有余味无穷的效果。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之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正途上来。
材料二:
所谓“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仁义礼乐都是“道”得以实现的工具。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去世以后,其子孙长久在位,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安宁地治理着国家,这些都是运用礼乐教育感化百姓的结果。君主未制作(歌颂自己的)音乐之时,就选用前代帝王那些适于当代的音乐作品,来对百姓进行深刻入里的教育。如果这种教育起不到入情入理的作用,就不能像“雅颂之乐”那样歌颂君主的盛德。所以君主(就要)在成就大业之后亲自制作音乐,这是他们在用音乐歌颂自己的盛德。所谓音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民俗的。用音乐去改变民风民俗是简易可行的,用音乐去教化百姓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所以乐曲的声音是从各种乐器中演奏出来的,但它却来源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骨髓(即使思想受到刻骨铭心的教化)。所以有的时候,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有些偏差,但宣传君主盛德的管弦之音却没有衰败。舜为政治国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可是制作音乐歌颂君主圣德的做法一直保存下来,所以,孔子在齐国还能听到歌颂君主盛德的《韶》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法: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②朋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 ①扞(hàn)格:互相抵触。②燕:通“宴”,娱乐。③辟:邪僻,不正派。
1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BEG )
且书信eq \x(A)既详eq \x(B)则eq \x(C)四千里eq \x(D)外之兄弟eq \x(E)不啻eq \x(F)晤言一室eq \x(G)乐eq \x(H)何如乎?
【解析】 “则”连词,连接句与句,表示顺承关系,其前应断开,选B项;“四千里外之兄弟”是“不啻晤言一室”的主语,之间可断开,强调主语,选E项;“乐何如乎”是对上句内容的评价和感慨,单独成句,其前断开,选G项。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B.艺,指技艺,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词义相同。
C.反,指违反,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反”词义不相同。
D.攻,指加工、处理,与“术业有专攻”中的“攻”词义不相同。
【解析】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词义不相同。句意:不喜欢自己的学业技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曾国藩讲述自己做学问都是猛火式,但他的朋友认为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那里有很多师友可以学习。
B.在曾国藩看来,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心无旁骛,不可太杂,否则一无所能。
C.《礼记·学记》将“善问者”与“不善问者”进行对比,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两则材料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方法的问题,但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要专于一业,材料二强调要善学善问。
【解析】 “都是猛火式”错误;“但他的朋友认为不妥”无中生有。由原文“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可知,全都没有用猛火煮过,并且原文并无朋友的评价,朋友只是以“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为由劝说“我”搬到城里居住。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译文:_因此,我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以是”,因此;“屏除”,排除;“学”,学问)__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译文:__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但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善”,善于;“逸”,轻松;“庸”,功劳。)__
17.曾国藩在文中以什么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要专一?这让你联想到荀子《劝学》中的哪句话?
【答案】 _掘井多而无泉可饮;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__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竹如最近和我往来很频繁,来了就作一整天的谈话,所说的都是关于修身养心治国齐家的事情。吴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居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以师礼相待,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以朋友之礼相待,老师和朋友一起帮助,即使是软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我想到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都没有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领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尔下点功夫,也不过悠闲自得玩味索求罢了。好比没有煮沸的热水,马上用慢火温,将越煮越不热。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
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维持生活”,是说他不专一。我挖井多却没有泉水可以饮用,是不专一的过错啊。各位弟弟要力求专一于学业,像九弟志向在书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废弃其他学业,但是每天写字的时候,不可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触动灵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专门的爱好没有?如果志向在研习所有儒家经典著作,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种经书。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个人的文章。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应该专门看一个人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也一样,作试帖诗也一样,千万不可以同时兼顾。样样去学就一定一无所长。一再嘱咐!千万牢记!
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会有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而且书信写得极其详细的话,我们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好比在一个屋子里见面交流一样,那是何等快乐的事啊!
材料二:
大学的教育方法是: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使学业混乱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太学教育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有正式的课业,在休息的时候一定有课外作业。这犹如不练习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学习比兴之法就不能作《诗》明志;不学习杂事就不能理解和实践各种礼仪。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可能以学为乐。所以,君子对于学业,总是致力于情志的修养,技艺的修习,居处的严谨,交游的端庄。做到了这些,就能专心于学而敬爱师长,亲爱朋友而信守道义,即使离开他的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背离道义。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面北之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像加工坚硬木材,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轻则声音小些,撞得重则声音大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0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6.1《老子》四章习题</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10 *老人与海(节选)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1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0 *老人与海(节选)精练</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11 *百年孤独(节选)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1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1 *百年孤独(节选)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