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1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2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3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4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5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6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7页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8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图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图片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民法的重要性,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课堂总结,课堂练习A层,课堂练习B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民法的重要性2.民法调整的范围3.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什么?4.为什么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5.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目的和内容
    自主学习(请自主阅读教材2-6页,寻找以下问题答案并做好勾圈画。)
    结合视频感悟民法的重要性?
    ①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②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地位)
    ③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的调整范围(适用范围)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P2下
    注:①平等主体是指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等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另一方。②主体不平等不适用于民法
    2.民法的调整范围(适用范围)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政府机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民法调整的内容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注意:其他关系如恋爱关系、行政关系、劳动关系、犯罪(刑事法律关系)等民法不调整。
    2.民法的调整范围小结(适用范围)
    平等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等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民法调整的主体是: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法调整的内容是: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又称之为民事法律关系)
    当堂检测:分别属于什么关系?下列情形中适合民法调整吗?
    1.刘某与前妻因为离婚产生的财产纠纷。 2.小米在微信朋友圈辱骂班上某同学。3.某政府因未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被银行起诉到法院。4.刘某因邮件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与快递公司产生的纠纷。5.甲公司的生产部门与公司签订了生产责任状。6.丙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其多缴的个人所得税。7.小张许诺女友求职成功就带其出国旅游。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P4上 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1)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构成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保护自己肖像权、健康权、隐私权等)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不能盗取别人财产;不能侵犯别人肖像权、健康权等)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强调资格,如:自然人从出生始到死亡止都有)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能不能,强调能力。如:受年龄、智力限制)
    对于自然人而言,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根据年龄和智力状态可以分为:
    案例1:王某17岁,在镇上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2023年7月份,王某欲花16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部某品牌二手手机,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王某还是买了下来。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王某未满18岁,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手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①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②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行为。
    张某不顾父母反对购买二手手机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张某虽然17岁,但他有自己的劳动收入且为主要生活来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活动不需要父母的监护,该购买行为是有效的。
    案例2:某网络游戏直播平台主播向其粉丝索要“打赏”。10岁的小学生小明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妈妈微信钱包中的25万元陆续转账给该主播。后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小明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根价值15元的冰淇淋。
    小明的父母能否通过法律途径追回钱款?为什么?
    父母可以要求超市退回冰激凌的钱吗?
    小明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父母如果不追认这一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追回钱款。
    小明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他可以独立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注: ①可以独立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②进行的纯获利行为有效。③除上之外,其他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追认,予以追认则有效,不追认则无效。
    案例3:7岁的小学生天天在父母不注意的情况下刮花了邻居的轿车,定损修复需要四万余元,这笔钱应该由谁来出?过了一个月,天天意外获得其舅舅赠予的一套房产,由其父母代理办理。
    这一赠予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 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③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注: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行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②实施纯获利益法律行为无效,但可通过法定代理人接受。
    小美7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纯获利行为无效,但可通过法定代理人接受。所以该赠与行为有效。
    这笔修车钱应该由谁来出?为什么?
    父母。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行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P4下)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分为以下四种: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P4下 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 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①根据民法,“拾金不昧”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 ②有特定金额作为报酬的寻物启事,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所以,小林父母的观点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③当事人小林接受或放弃酬谢报酬都是行使权利的方式。小林认为拾得他人的物品应不计报酬返还失主说明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依法行使权利与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并不矛盾,所以小林认为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4.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P5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民法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意义)
    ①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②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且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则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
    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仅凭个人喜好随意自创姓氏的确有违公序良俗。我国没有姓“北”的,也没有复姓“北燕”的,所以这样起名不符合“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5.民法的基本原则 P6
    (1)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P6二
    (2)民法确定基本原则的原因/目的:
    ①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②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目的
    (3)民法的基本原则内容: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⑤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解析民法 基本原则
    透视民法和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民法典)的重要性2、民法调整的范围3、民事法律关系(含义、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4、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含义2、原因3、内容(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
    1.王某不慎将一部存有重要文件的手机丢失,便张贴寻物启事,表示拾得手机并归还者将给1000元酬劳。初中生张某捡到手机,交还给王某,但王某以张某是未成年人为由不愿支付酬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双方因酬劳引发债权关系的客体是手机B.支付1000元酬劳是王某应尽的民事义务C.王某发布的悬赏寻物启事不具有法律效力D.张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接受1000元酬劳
    2.春节过后,远在山西的李刚来到上海打工。在与厂方签订劳动合同时,李刚发现在“休息、休假”权利方面规定“每周有一个休息日”不妥,与厂方商量改为“每两周休息一天,其余休息日集中起来三个月回家探亲一次”。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李刚与厂方主要坚持的原则是(   )A.平等自愿 B.诚信C.合法 D.协商一致
    3. 17岁的孤儿洪某以打工为生,结束一天工作后,夜晚去一座尚未竣工的桥上散步,试图从大桥中间的缝隙横跨过去时,不慎摔落。事故造成洪某左腿粉碎性骨折,共花费医疗费10万余元。洪某起诉承担大桥建设的A公司赔偿其各项损失共计20万余元。据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洪某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对后果承担责任B.洪某作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承担次要的责任C.A公司若已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应对洪某承担部分赔偿责任D.A公司若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应对洪某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