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同是鉴赏凡·高《农妇的鞋》,请简要赏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市美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等问题出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其所包含的“意象”“意境”“气象”等概念范畴组成了一个强大系统。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属于传统,而且也属于现代。叶朗曾反复强调.“美在意象”并非自己首先提出.而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的许多学者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种趋势,那就是人们在学习和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仅仅用西方美学阐释中国美学的方法论之弊,从而转向重视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并以此为基础,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沟通,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思想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意象美学研究试图融合现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相互比较、阐释与论证,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如叶朗借鉴西方现象学意向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张世英以海德格尔所代表的“显隐说"来展示传统“意象说”的当代意义等,都体现了这一努力。
    (摘编自毛宣国《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相对于前人而言,无论从学术现代转型讲,还是从成果数量看,都有可观之处。单就意象研究而言,知名学者叶朗先生就有“美在意象”的努力尝试。但需要指正的,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的理论探索,既有积极借鉴西方理论的可取之处,亦有批判不足而遮蔽了中国自身特色的地方。
    拿西方现象学来说,叶朗先生对此也是大量引述的。但现象学毕竟是西方的理论,它的很多论述与主张未必就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现象学实质上是“显现学”,是侧重于讲“显现”“敞开”的。但是,倘若考察中国传统,就会发现古人有注重于“微”“隐”的传统。就儒家来说,他们强调“微”,比如“未发之中”的那种“隐微之地”;就道家来说,“隐”更是其鲜明的立场,所谓“道隐无名”就是认为“不可见”更重要。所以,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有意地寻求“微”“隐”而不是“显现”是异于西方文化的非常突出的特点。而叶朗先生在论述中多次强调的“照亮”,都是从西方文化主流讲的,本质上都是强调“人”的在场,强调“意识”的在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相比而言,西方人性格开放外露,中国人多内敛含蓄。从《论语》的时代,中国人的理想性格是“刚毅木讷”类型的,是低调的,由此而带来迥异于西方艺术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形式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隐”。中国艺术的这种特点在中国画方面表现得很突出。首先,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传统人物画几乎没有裸体的,这是重“显”与重“隐”的最直观的反映。其次,作为最诉诸视觉的艺术,中国画偏偏不大在乎“形”的刻画,所以写意画是主流。中国画的基底不是“有形”而是“无形”,其艺术本体是“不可见”“无定形”。中国传统诗歌,“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与西方诗歌比较就显得低调平和。
    由此可见,叶朗先生大量引述西方现象学家的艺术主张,却还要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来谈问题,就显得龃不合。这就表明,我们在运用西方理论时,一定要有所辨识,更要有所批判。这里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中西间的巨大差异。叶朗先生曾引述海德格尔论凡·高油画《农妇的鞋》的文字来阐释自己的主张。海德格尔的文字是围绕着“劳作”“辛苦”展开的。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讲,从艺术主流讲,中国更侧重于“闲”的意趣,更注重对“劳苦”的淡化。中国学者面对这样的油画会怎样想呢?请看郑湧先生的质疑:“海德格尔展示的是农妇在田间的劳作和生活。然而,凡·高这幅油画中的‘鞋’,明明是解开了鞋带的,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没有穿着的。这恰恰是说明:此时农妇没有在田间干活……为什么不从‘不工作’、休闲的状态、角度去解读这双鞋呢?”郑先生的质疑是可贵的,且不说其是否在理,至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摘编自田义勇《叶朗“美在意象”理论反映出的当代美学主要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都认为不能全盘采用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美学。
    B.材料一指出,意象既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因此具有很强的统摄力。
    C.材料一认为,从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出发,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沟通,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趋势。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意地寻求“微”“隐”,这与强调“显现”“敞开”的西方文化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是在学术转型上还是成果数量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都超越了前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B.中国画并不太在意对“形”的刻画,而是强调“无形”,追求艺术本体的“不可见”“无定形"写意画是其创作主流。
    C.中国传统诗歌具有“从不明说.全凭暗示"的特点,这是由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决定的。
    D.研究者只要能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就不会出现龃龉不合的情况。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头指出中国当代意象美学的特点及重要性,为后文论述其重要研究价值打下基础。
    B.材料一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例、阐明中国艺术家的一些观点和命题可以在审美实践中验证。
    C.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观点鲜明。
    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首先提出话题,然后再层层深入分析,最后补充论述·思路清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叶朗的“美在意象”理论,但作者的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同是鉴赏凡·高《农妇的鞋》.海德格尔和郑湧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胡声声
    宋向阳
    在七步楼附近的小巷里,锔匠何成摆了个摊子。头几日,何成一件活儿也没招揽到。他不急不躁,拿出一把二胡,满脸沉醉地拉出动听的曲子。渐渐有人围拢过来,在他旁边兜成圈子。曲罢,何成冲大伙一鞠躬,笑道:诸位,谁家里要是有瓷器啥的不小心碰了,可以找我来锔。有人哈哈一笑,说:“没问题,再拉个曲子吧。”又有看客过来,以为何成是卖艺的,往他的摊子上扔了几个零钱。何成见了,拉胡弦的手猛地一颤。何成捡来几个资瓶,拿到了摊子上,用锤子把其中一个砸碎,然后开始找碴、对缝、钻眼、上锔子。一人凑过来,看他入神地干活,向四下招呼道:“嘿,这个拉二胡的还会锔东西。”何成怀里是一个蓝花瓶,朵朵碎花在他的手里逐渐变得完整,有枝有叶,充满了生机。末了,何成用鸡蛋清和着瓷粉,在上面涂了涂。此时,所有的锅子随着裂纹的走势,在花丛两侧形成架构,合为一体。周围的人连连点头,夸何成还真有一套。于是,可成逐渐有了锔活儿。
    闲暇时,他依然给大伙拉二胡。大家乐呵,他也跟着乐呵。
    这天,何成正在摊上锔一个咸菜罐,一个胡子拉碴的人怀里抱着布包,站在他的面前说:“费老劲,可找到你了。”
    何成抬头看了看他,继续干自己的。
    他弯下腰,说:“兄弟,我是下店村的赵喜奎呀。”
    何成说:“认识,你那把茶壶还在用不?”
    赵喜奎垂下头,说:“用呢,可结实呢。”
    何成看周围没有外人,轻声说:“那天你忘了给工钱,是你当干部的儿子给的。”
    赵喜奎羞得满脸通红,说:“这回我先给钱,你再干活。”说罢,腾出手来掏出十元钱,放在摊上。
    “你的活不好干啊,按常理我不能再接。”何成锅好了成菜罐,望着赵喜奎说。
    赵喜奎解开布包,里面是一只瓷烟灰缸,他深深地给何成鞠了一躬。
    “兄弟,当初我让猪油蒙了心,你差点白忙活一场,大人不记小人过,就把这活儿接了吧。”赵喜奎说。
    “你家有钱,还是再买一只烟灰缸吧。”何成说。
    “兄弟有所不知,这个烟灰缸是我祖上留下的,我爹想把这玩意儿修好,不然就不做八十大寿。”听了这话,何成的心一下子被泡软了。他拿起资烟灰缸,把一块掉渣拼上,仔细瞅了瞅,然后凝神聚气地钻眼、打扁子。一番操作,烟灰缸完整地呈现出来。那几个细小的子,倒像几根突现的藤蔓,让上面几朵蓝花多了一分诗意。
    赵喜奎见了,朝何成深深鞠了躬,从口袋里又抓出几张纸币,一同塞给何成。何成淡淡一笑,将多出的钱又还给赵喜奎。
    赵喜奎临走的时候,何成又拉起了二胡,音律绵柔舒畅。赵喜奎听了,眼泪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
    这天,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头抱着个玉石笔筒来了。他到过这里几次,很少说话。何成感觉他的眼神发直,脑子好像有点问题。老头把笔筒放在何成面前,小声地说:“坏了,锔上。”何成拿起笔筒,吃了一惊。笔筒的胎面光滑细腻,如婴儿的皮肤;不薄不厚,呈半透明状,上面刻着山水景色,相映成趣。道憾的是:它的下部出现一道裂纹,影响了整体的美感。
    “太可惜了。"何成双手转动着笔筒,摇头叹息。
    “快补上它,家里有钱。”老头目光依旧发痴,反复叨咕。
    “这可是个细活,别着急。”何成点点头。
    老头不说话,傻乎乎地笑。何成拿出一块细布,把笔筒里外都擦拭得干干净净。然后,端详了老半晌。何成用细绳把笔筒系紧,轻轻拉动金刚钻。到了一定深度,他小心翼翼地抽出钻头,唯恐稍稍一用力,把它钻透。他选好几个子,用小锤子把它们一个个敲了进去。
    何成干完这桩活计,老头却不见了。此刻,夕阳将落,晚霞的余晖照在笔筒上,笔筒越发显得别透、温和。那几个锅子顺着裂纹的走势,像一个长长的竹排,漂浮在水面上。它的加入,使笔筒的整个刻图瞬间有了动感,浑然天成一般。何成举起笔筒,仔细地打量着。笔筒底座下刻着:大明宣德。看着看着,他的呼吸急促起来。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笔筒。
    天黑时,何成没有等来那个老头,他把小车推到七步楼前避风处,一直等着。夜里,他把笔筒用布包好.放进贴着胸脯的地方,靠着墙角睡着了。早晨,他吃了点干粮,又摆上了摊子。这样,何成足足等了五天!一个小伙子心急火燎地来到这里,找到了何成。原来,那个老头回家后突然得急病去世了。办完丧事,他的儿子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先人留下的笔筒。他和邻居打听到,父亲曾经抱着笔筒去了七步楼边的巷子。何成经人证实,确认小伙子就是那个老头的儿子,一直在外地工作,将笔筒还给了他。小伙子给足了工钱,还不住地感谢何成。
    事后,有人对何成说:“这笔筒够你干半辈子锅匠的!"何成淡淡一笑,坐在那里拉起了二胡,声音柔和舒缓,像小河流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到有人往摊子上扔零钱,何成“拉胡弦的手猛地一额”,这一细节说明了何成对自己被
    当成卖艺人感到震惊。
    B.为了证明自己铜东西的手艺,何成当着众人的面,将蓝色瓷瓶砸碎后又重新锔完整,他
    的技艺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C.何成本不想替赵喜奎修瓷烟灰缸,是因为赵喜奎上次修茶壶时没给工钱,但这次赵喜奎
    先付钱的做法让何成改变了主意。
    D.何成欣赏锔完后的玉石笔简时发现底座刻的“大明宣德”.“呼吸急促起来”,说明他意识到这个玉石笔简价值不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一个长长的竹排,漂浮在水面上”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何成技艺之高。
    B.小说截取几个日常生活场景,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场景看似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引人人胜。
    C.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特色,如“费了老劲”“你那把茶壶还在用不”等体现出口语化特点。
    D.老人刚死,他的儿子就开始翻箱倒柜寻找玉石笔筒,作者在这里对人情的冷漠进行了鞭挞。
    8.请简要赏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4分)
    9.有人说,“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手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何成身上体现了哪些“一流的心性”。(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以余年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
    与时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宜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眼,无忘学古之功。
    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难得。”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缘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美与时之获见先生也,又喜与时之得师也。
    (节选自归有光《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有删改)
    材料二: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成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越地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成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欧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节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余好古文辞A然不与B世之为C古文者合D与时E独心F推让之G出于其意H诚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年,文中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与现在表示年龄相同的“同年”意思不同。
    B.故,文中意为因此,与《屈原列传》中“故其称物芳”的“故”意思相同。
    C.中州,又名中原,是区别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说法,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累,文中意为连续,与成语“日积月累”的“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与时与归有光情同手足,当孟与时出任成都推官时,归有光因为没有礼物可以赠送给孟与时而感到惭愧。
    B.归有光一直想要与赵孟静相见,但却未能如愿,因此他对孟与时到蜀中以后能见到赵孟静相见并师从他学习表示羡慕。
    C.曾巩对越地非常熟悉,他认为越地同中原差别不是很大,物产之美“绝于天下”,百姓很
    少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
    D.曾巩主张为官者不管官职大小,都应有“德义惠爱”之仁,并以此“熏蒸渐泽”百姓,而不应“倾摇懈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4分)
    (2)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4分)
    14.这两篇赠序都表达作者对友人的股切劝慰之意,请分别概括作者的劝慰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闹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中“斜日"点明了时间,“西风”突出了季节,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在秋日把酒临风时的所见所感。
    B.“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两句描写荷花如同被胭脂染过一般红艳,可谓以乐景衬哀
    情,突出词人愁思之深。
    C.“尚想三径菊花丛”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意,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词人想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直抒胸臆,进一步
    表达词人的归隐之情。
    16.“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通过描写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凄切、哀婉。
    (2)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秦、蜀之间不通人烟的原因是“ , ”,进一步突出了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3)小明创作了一幅画,所画内容为秋天的菊。他想用两句诗来题画,却一直没想出来。你
    认为可以用“ , ”之类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云南南部的广袤山区,隐藏的古茶林 A 。古茶林既然称“林”,除了茶树高大连片,还和茶林混生有关,也就是茶林长在森林里——从高处、远处看,很难分清是茶园还是森林。绿草织毯,大树华盖的茶林里,有古人的生态智慧:那时候没有农药,为了防病虫害,也为了抵御寒潮侵袭,古人利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来保护茶树,森林中的花蜘蛛能吃掉茶树上的害虫,茶树与森林 B 。你信步走入一条林间小径,踩着绵软落叶,有时会被低垂的蛛丝拦住,有时会撞见一只松鼠。人在草木间,仿佛与草木融为一体。
    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重视,这也让云南古树茶的价格 C 。要不然,单从茶树的产量和采摘便利来看,或许古茶园早被淘汰了。①曾经有一段时间,②大面积的古茶林被创造成台地式茶园,③人们弯腰就能采摘茶叶。④古茶林景观的景迈山,⑤反倒成了现代化茶园前茶树种植方式的代表。或许是群山连绵的偏远闭塞,让景迈山古茶林“因祸得福”,保存了这一片古意,现如今,这种“返古”的生态茶园已在云南推广,可谓生态和经济价值比翼双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二段中画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刚对杜明说:“你快来!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大树洞。”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只有经历了痛苦和磨难,才会发现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D.在课堂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得十分热闹。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民说:秋冬吃三酸,一年病不沾。山楂.一直稳居秋冬季“三酸"美食榜榜首。不过,山楂的酸,虽能爽口生津, ① 。最常见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发的胃结石,特别是那些肠胃功能较差或有肠胃疾病的人。
    山楂的有机酸对牙齿和胃部刺激较大,特别是空腹时,这些成分会在胃酸作用下和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复合物。鞣酸蛋白复合物很难溶于水,会和山楂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而后在消化道中仿佛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形成植物性结石。 ② ,就有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形成炎症、溃疡甚至梗阻等。
    山楂制品种类繁多,保存时应注意避免保存环境的温度过高或环境过于潮湿。为防止山楂制品出现变质情况, ③ 。冰箱的低温条件有助于抑制山楂制品中的大部分酶和微生物的活性,不过要注意的是,冰箱门的频繁开关会导致内部温度不稳定,易产生水汽,所以要事先将山楂制品密封,以免受潮。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人在草木间,仿佛与草木融为一体。
    (2)而后在消化道中仿佛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人,未成年人群体呈现出触网低龄化、使用网络日益深化等特点。为此,我国出台了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以织牢织密网络安全网.让更多未成年人免遭网络侵害。有人认为.青少年意志薄弱,只能借助外部力量保护自己;也有人认为,远离网络侵害关键在于自身的管控能力,与其借助外力,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对于“外力保护与增强自控力”,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