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配套免费课件ppt
展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
“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反驳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第二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第三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从而收到了切中要害、势如破竹的驳论效果。
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根本原因是:新发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等指责,进行了简洁有力的驳斥,表达了对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的不满,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为、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其文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了作者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不失答谢之礼。
高中语文15.2* 答司马谏议书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5.2* 答司马谏议书备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探究,深入探究,副词简略简单,动词交往,名词缘故,动词批驳,副词本来,动词领教,动词希望,副词相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背景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课文学习,课后扩展,整体·感知,写作背景,资料链接,层次结构,第一段译文,第二段译文,四段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整体感知,了解文体知识书,写作背景,朗读正音,第二部分分段研读,第三部分整体鉴赏,第四部分拓展阅读,第五部分文言知识清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