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语文综合实践:走进传统节日,探寻文化根脉 课件-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综合实践:走进传统节日,探寻文化根脉 课件-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共45页。
走进传统节日 探寻文化根脉目录中国传统节日01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文化产物,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起源及其承载的独特内涵,凝聚、丰富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场景。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了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奥秘,这其中包括农业生产和星象的关系;以及从气象变化、四季更迭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重阳、除夕等。接下来,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传统节日的食俗、风俗、活动、意义、风情……同学们,快启程吧!跟随我一起了解这些节日,了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吧!中国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八大习俗1.春节食俗元宵节 过元宵节,人们都会吃元宵。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后才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汤汁的米粥或豆粥。“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3.寒食节习俗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 “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 “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3.寒食节习俗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中元节《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8.中秋节习俗8.中秋节习俗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重阳节9.重阳节习俗10.除夕习食俗10.除夕习俗02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发现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继承、有创新,使古老的节日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国内知名度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国际知名度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国内外知名度对比传统庆祝方式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当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代人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一些新的庆祝方式逐渐出现,如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等;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庆祝方式逐渐淡化或消失。庆祝的方式对比VS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节日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支持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支持政府在政策层面也给予了中国传统节日一定的支持,如将部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鼓励地方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政策对于提升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03中国历代为文人雅士,写下了无数重瞳节日相关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人民传情达意的载体,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写照,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爆竹声、春风、新桃换旧符等元素,展现了春节的喜庆和祥和。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人在除夕之夜感慨万千,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也有对身世的感慨,但依旧挑灯夜读,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元日》王安石《除夜》文天祥春节诗词赏析《乙卯重五诗》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山村景象,榴花繁盛、粽子飘香、艾草插冠,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风俗和节日氛围。《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何所哀。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诗人在端午节追思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诗词的选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寓意深远,情感真挚。0102《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舍弟,感叹战乱之中生死未卜、音信全无的无奈和悲痛,展现了中秋节团圆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人文关怀。中秋节诗词的感悟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走进传统节日 探寻文化根脉目录中国传统节日01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文化产物,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起源及其承载的独特内涵,凝聚、丰富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场景。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了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奥秘,这其中包括农业生产和星象的关系;以及从气象变化、四季更迭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重阳、除夕等。接下来,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传统节日的食俗、风俗、活动、意义、风情……同学们,快启程吧!跟随我一起了解这些节日,了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吧!中国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八大习俗1.春节食俗元宵节 过元宵节,人们都会吃元宵。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后才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汤汁的米粥或豆粥。“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3.寒食节习俗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 “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 “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3.寒食节习俗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中元节《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8.中秋节习俗8.中秋节习俗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重阳节9.重阳节习俗10.除夕习食俗10.除夕习俗02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发现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继承、有创新,使古老的节日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国内知名度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国际知名度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国内外知名度对比传统庆祝方式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当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代人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一些新的庆祝方式逐渐出现,如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等;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庆祝方式逐渐淡化或消失。庆祝的方式对比VS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节日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支持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支持政府在政策层面也给予了中国传统节日一定的支持,如将部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鼓励地方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政策对于提升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03中国历代为文人雅士,写下了无数重瞳节日相关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人民传情达意的载体,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写照,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爆竹声、春风、新桃换旧符等元素,展现了春节的喜庆和祥和。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人在除夕之夜感慨万千,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也有对身世的感慨,但依旧挑灯夜读,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元日》王安石《除夜》文天祥春节诗词赏析《乙卯重五诗》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山村景象,榴花繁盛、粽子飘香、艾草插冠,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风俗和节日氛围。《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何所哀。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诗人在端午节追思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诗词的选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寓意深远,情感真挚。0102《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舍弟,感叹战乱之中生死未卜、音信全无的无奈和悲痛,展现了中秋节团圆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人文关怀。中秋节诗词的感悟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