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
B.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可直接用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
C.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时,适量喷洒消毒液以加强消毒效果
D.饮用前的鲜牛奶或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均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处理
2.纤维素分解菌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粗纤维饲料的转化率,为养殖业提供更多的饲料来源。研究人员从反刍动物粪便中分离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步骤如下:
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采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A、B进行灭菌
B.培养基B中应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氮源
C.通过③④可实现将聚集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
D.丙中透明圈越小说明细菌分解纤维素能力越强
3.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细胞通常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B.克隆羊多莉的培育体现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高度分化的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D.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体现了植物配子的全能性
4.下图是利用猪唾液腺生产大量高纯度人神经生长因子(hNGF)的流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培养猪细胞A和重构胚胎通常需在培养液中加入血清
B.培育转基因猪D的过程涉及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
C.转基因猪D的遗传性状由A和C的遗传物质决定
D.猪唾液腺作为生物反应器具有不受性别限制的特点
5.早在2018年,当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离世那天起,地球上就只剩下2头雌性北白犀。下列利用现代科技帮助它们产生后代的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A.将北白犀的体细胞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利用胚胎移植等技术培育出新个体
B.将北白犀的卵细胞与保存的精细胞体外受精,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培育更多个体
C.将北白犀的体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育出新个体
D.将北白犀的体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进而诱导出生殖细胞再繁衍培育新个体
6.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后,带有不同基因的配子随机结合
B.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的培育利用的原理不同,前者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后代
D.在光镜下能观察到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不能被观察到
7.下图表示基因Ⅰ和Ⅱ分子产物相互作用的图解,可以解释数种植物的果实颜色遗传机制。已知基因Ⅰ有两个等位基因,G合成的mRNA携带有能使蛋白质正确行使功能的结构信息,g无活性。基因Ⅱ同样有两个等位基因,W编码可以与基因Ⅰ的mRNA结合的调节RNA,w无活性。细胞中基因Ⅱ的RNA浓度显著高于基因Ⅰ的mRNA浓度,则双杂合子的自交子代分离比应为( )
A.13:3B.12:3:1C.9:3:3:1D.9:7
8.某家系中有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已知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邻近的片段有一段特异性序列(分子标记1),正常基因该位置的特异性序列为分子标记2.对家系成员的PCR检测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致病基因与分子标记1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Ⅱ-1个体可能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D.致病基因与分子标记1所在染色体片段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9.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偶然出现的 XXY 个体为雌性可育。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
B.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C.实验①中亲代红眼雌蝇产生 2 种类型配子
D.实验②F1中白眼雌蝇的出现可能源于亲本减数分裂异常
10.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类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它是一种包膜病毒,核酸为单链负链RNA(其上信息与mRNA互补)。该病毒还可指导合成与其包膜上GP蛋白类似的sGP蛋白,过程如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①~④中有2个过程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B.该病毒结构中含有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酶
C.sGP可作为诱饵抗原,与埃博拉病毒的抗体结合
D.GP合成过程中所需要的tRNA均来自于宿主细胞
11.日本存在Oryzias latipes和Oryzias sakaicumii两种鳞鱼,可以相互交配,形成杂种。将纯系O.latipes的雌雄个体各一条与O.sakaizumii的雌雄个体各一条放入同一水槽中,过一段时间从中采集两个胚(胚1和胚2),并提取DNA;另外,还提取了纯系O.latipes和O.sakaizumii的DNA,对所有提取物进行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PCR并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所示。另外还利用某种限制酶进行了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请推测胚1和胚2的父母组合为( )
A.AB.BC.CD.D
12.人类γ基因启动子上游的调控序列中含有BCL11A蛋白结合位点,该位点结合BCL11A蛋白后,γ基因的表达被抑制。通过改变该结合位点的序列,解除对基因表达的抑制,可对某种地中海贫血症进行基因治疗。科研人员扩增了γ基因上游不同长度的片段(Fn与R),将这些片段分别插入表达载体中进行转化和荧光检测,以确定BCL11A蛋白结合位点的具体位置。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将扩增后的产物定向插入载体,指导荧光蛋白基因表达,需用MunI和XhI处理载体
B.从产物扩增到载体构建完成的整个过程需6种酶
C.将构建的载体导入去除BCL1IA基因的受体细胞,可能出现含F1与R扩增产物的受体细胞无荧光,而含F2-F7与R扩增产物的受体细胞有荧光
D.向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雌激素,可导致部分受体细胞不再有荧光
13.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存在DNA和组蛋白去甲基化现象。研究者利用桃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中添加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Aza或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GSK,检测形成愈伤组织的面积,结果如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器材、培养基和桃叶片等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使用
B. 具有特定形态、排列疏松、有大液泡的结构即为桃愈伤组织
C. DNA去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分别抑制、促进愈伤组织形成
D. 推测表观遗传影响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进而影响脱分化过程
14.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疾病。经研究发现,该病与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密切相关,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使用注射抗TNF-α单克隆抗体的办法,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抗原A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小鼠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经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的细胞均为异种核融合的细胞
C.可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D.该过程最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多种抗原结合
15.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某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如图所示)。多聚核糖体上合成同种肽链的每个核糖体都从mRNA同一位置开始翻译,移动至相同的位置结束翻译。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由mRNA的长度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翻译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3'端向5'端移动
B.该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C.图中5个核糖体同时结合到mRNA上开始翻译,同时结束翻译
D.若将细菌的某基因截短,相应的多聚核糖体上所串联的核糖体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二、多选题
16.下图为受血友病与红绿色盲影响的家族系谱图。假设家系中没有发生与2种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Ⅲ-4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B.Ⅱ-2是2种疾病的携带者
C.谱系中至少有2个个体携带了通过染色体片段互换重组的基因
D.Ⅲ-5与男子结婚,该男子来自一个色盲基因频率为1%的群体。那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为色盲女孩的概率为0.25%
三、读图填空题
1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污水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微生物降解是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聚乙烯醇(PVA)是存在于化工污水中的一种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PVA分解菌能产生PVA酶分解PVA,PVA与碘作用时能产生蓝绿色复合物,当PVA被分解时蓝绿色复合物消失,形成白色透明斑,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筛选出能高效分解PVA的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表中X物质最可能为_____。
(2)若将100mL含有PVA分解菌的土壤样品溶液稀释104倍后,取0.1mL稀释液均匀涂布在选择培养基表面,测得菌落数的平均值为160个,空白对照组平板上未出现菌落,则100mL原菌液中有PVA分解菌______个,该接种方法是_______。通过该方法测量的菌落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一般会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3)要鉴定分离出的细菌是否为PVA分解菌,培养PVA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除了加入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加入______,用于鉴别PVA分解菌。若用上述培养基比较不同菌株降解PVA能力的大小,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设计思路:______。
18.长沙臭豆腐是湖南长沙传统的特色小吃,其主要工艺是将豆腐坯浸入发酵卤水一段时间,油炸后拌佐料供人们休闲食用。其加工和风味来源关键在于发酵卤水。科研工作者跟踪卤水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特征风味物质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得到一系列结果。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臭豆腐和豆腐乳是两种不同的发酵食品,其中制作腐乳利用的菌种主要是____________。请简要描述腐乳制作的原理:____________。
(2)上图中卤水发酵的菌种可能来源于____________(填“A”或“B”),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了使取得的样品更加具有代表性,每一次取样之前都应该____________,从发酵罐中取出发酵6、15、30、45、60天的发酵液样品进行检测。试指出该取样方案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_,若要对样品中的某一种菌计数,适宜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下图是发酵液不同发酵时间下的pH值以及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由图中可知,卤水发酵初期,pH值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5)发酵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
19.大肠杆菌pUC18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某限制酶在此质粒上的唯一酶切位点位于LacZ基因中,如果没有插入外源基因,LacZ基因便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当培养基中含有IPTG和X-gal时,X-gal便会被β半乳糖苷酶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下图表示利用此质粒实施基因工程的主要流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
(2)目的基因插入质粒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需要DNA连接酶恢复____________键。
(3)将试管Ⅰ中的物质和大肠杆菌共同置于试管Ⅱ的目的是进行____________;大肠杆菌需事先用____________进行处理,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
(4)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____________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IPTG、X-gal以及氨苄青霉素,其中加入____________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和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5)若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______色菌落,则说明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如果作为受体细胞的大肠杆菌也含有LacZ基因,则不利于重组质粒的筛选,原因是______。
四、填空题
20.甲植物细胞核基因具有耐盐碱效应,乙植物细胞质基因具有高产效应。某研究小组用甲、乙两种植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相关研究,基本过程包括获取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筛选融合细胞、杂种植株再生和鉴定,最终获得高产耐盐碱再生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研究目标,在甲、乙两种植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前,应检验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是否具备再生的能力。为了便于观察细胞融合的状况,通常用不同颜色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若甲植物原生质体采用幼苗的根为外植体,则乙植物可用幼苗的____________为外植体。
(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和果胶,在获取原生质体时,常采用相应的酶进行去壁处理。在原生质体融合前,需对原生质体进行处理,分别使甲原生质体和乙原生质体的____________失活。对处理后的原生质体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____计数,确定原生质体密度。两种原生质体1:1混合后,通过添加适宜浓度的____________进行融合。
(3)将融合原生质体悬浮液和液态的琼脂糖混合,在凝固前倒入培养皿,融合原生质体分散固定在平板中,并独立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同一块愈伤组织所有细胞源于____________。下列各项中能说明这些愈伤组织只能来自杂种细胞的理由是哪几项?____________。
A.甲、乙原生质体经处理后失活,无法正常生长、分裂
B.同种融合的原生质体因甲或乙原生质体失活而不能生长、分裂
C.培养基含有抑制物质,只有杂种细胞才能正常生长、分裂
D.杂种细胞由于结构和功能完整可以生长、分裂
(4)愈伤组织经____________可形成胚状体或芽。胚状体能长出____________,直接发育形成再生植株。
五、实验探究题
21.玉米是雌雄同株作物,通常进行异花授粉。自然界存在一类玉米(如L品系),自交能正常结实,也能为其他品系玉米(如W品系)授粉结实,却不能接受其他品系玉米授粉结实,这种现象称为单向杂交不亲和。
(1)科研人员用双因子模型解释这一现象:“抑制”因子,即某些品系玉米会抑制落在雌蕊柱头上花粉的花粉管生长;“恢复”因子,即某些品系玉米能够解除“抑制”因子的作用,使花粉管恢复生长。W品系不具备上述两种因子,而L品系具备两种因子。由此分析,L品系玉米不能接受W品系花粉的原因是W品系中不含______因子,无法解除L品系对W品系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2)为解释“抑制”因子的遗传机制,研究人员将L品系与W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杂交时L品系作为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利用F1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取W品系的花粉给F1授粉,F1可结实,所结种子为BCF1;
实验二:取L品系的花粉给F1授粉,F1结实,所结种子长成玉米后接受W品系玉米的花粉,结实正常(株):无法结实(株)≈1:1。
实验三:BCF1自交所结种子为BCF₂;长成玉米后,BCF2中的每株玉米接受W品系玉米的花粉,统计母本的结实情况。
①由实验一推测,“抑制”因子由隐性基因控制,理由是______。
②实验二表明“抑制”因子受______对基因控制。
③实验三的实验结果为______。
(3)研究人员利用F1继续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发现“恢复”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用D、d表示),“恢复”因子受显性基因控制。推测此基因只在配子中发挥作用,为证实该推测,请按顺序选出合理的杂交实验方案:______。
a.F1(♂)×L(♀)→F2
b.F1(♀)×W(♂)→F2
c.F2F3
d.F3中每株玉米(♂)分别与L品系玉米(♀)杂交,统计母本的结实情况。
e.F3中每株玉米(♀)分别与W品系玉米(♂)杂交,统计母本的结实情况。若推测成立,则F2的基因型为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鲜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再丢弃,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D错误。
2.答案:C
解析:A、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纤维素的元素组成是C、H、O,培养基B中应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不能作为氮源,B错误;
C、步骤③对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 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步骤④将稀释样液接种得到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③④可实现将聚集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C正确;
D、根据培养基丙中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圈的大小来判断细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透明圈越大,细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就越强,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含有该种生物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套遗传物质,所以一般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A正确;B、克隆羊多莉的培育利用了核移植技术,培育过程体现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C、高度分化的细胞的全能性受到抑制,只有离体情况下经过诱导才能表现出全能性,C正确;D、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过程中涉及到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最终培育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配子的全能性,D正确。
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转基因猪的遗传物质来自卵细胞B的细胞质和成纤维细胞A的细胞核以及人的hNGF基因,代孕猪C没有为其提供遗传物质,C错误。
5.答案:C
解析:A、将北白犀的体细胞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利用胚胎移植等技术培育出新个体,该过程属于克隆,方案可行,A正确;B、将北白犀的卵细胞与保存的精细胞体外受精,培养到桑椹胚(桑葚胚)或囊胚阶段后,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培育更多个体,方案可行,B正确;C、动物细胞全能性受限制,利用现有技术无法将动物细胞直接培育为新个体,C错误;D、将北白犀的体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进而诱导出生殖细胞,由生殖细胞再繁衍培育新个体属于干细胞技术的应用,该方案可行,D正确。
6.答案:D
解析: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后,形成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带有不同基因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了不同基因型的个体,A正确;
B、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无子番茄的培育则是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两者原理不同,B正确;
C、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体,若体细胞中发生可遗传变异,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C正确;
D、在光镜下能观察到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能被观察到,D错误。
7.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基因Ⅱ的W基因编码可与基因Ⅰ的mRNA结合,调节RNA,从而使基因Ⅰ的mRNA被清除,因此使基因Ⅰ中的G基转录成的mRNA无法行使正常功能,所以无法使相关的酶合成,最终无色色素不能转变为有色色素。所以可推知:有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为G_ww,其余的ggW_、G_W_、ggww均为无色个体。因此,对于双杂合子GgWw自交,子代有色果实比例为3/4×1/4=3/16(G_ww),其余1-3/16=13/16均为无色。所以无色:有色=13:3。
8.答案:B
解析:A、根据图形分析,第I代双亲没有患病,子代女儿患病,说明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致病基因与分子标记1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邻近的片段有一段特异性序列(分子标记1),Ⅱ-1个体没有分子标记1,可能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C正确;D、致病基因和分子标记1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元
9.答案:C
10.答案:A
解析:A、在①~④中,①为病毒进入细胞过程,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②为(-)RNA合成(+)RNA的过程,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③为类似翻译过程,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④为(+)RNA合成(-)RNA的过程,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所以,共有3个过程存在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B、②为(-)RNA合成(+)RNA的过程,④为(+)RNA合成(-)RNA的过程,都需要酶,即都存在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酶,B正确;C、sGP蛋白是该病毒包膜上GP蛋白类似的蛋白,可以被埃博拉病毒的抗体结合,进而帮助该病毒逃逸免疫系统,C正确;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场所、能量合成自己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包括tRNA,D正确。
11.答案:A
解析:ABCD、结合图2,图中包括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对于胚1和胚2而言,核基因来自于父母双方,线粒体基因来自于母方;就线粒体基因来说,胚1的线粒体DNA的酶切片段与O.latipes线粒体DNA的酶切片段电泳条带位置相同,可推知胚1的母本是O.latipes,同理可推知胚2的线粒体DNA的酶切片段与O.sakaizumii线粒体DNA的酶切片段电泳条带位置相同,可推知胚2的母本是O.sakaizumii;再分析核基因的情况,胚1的核DNA的酶切片段与0.latipes核DNA的酶切片段电泳条带位置相同,可知胚1的父本是0.latipes,胚2的核DNA的酶切片段与0.latipes和O.sakaixumii核DNA的醇切片段电泳条带位置相同,可知胚2的父本是O.latipes,A正确,BCD错误。
12.答案:C
13.答案:D
解析:A、桃叶片属于外植体,不能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A错误; B、愈伤组织细胞是由一小团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组成的,即没有特定形态,B错误; C、与对照组相比,在培养基中添加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Aza会使愈伤组织面积增加,说明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Aza会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而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Aza可抑制甲基化的形成,因此DNA去甲基化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同理,与对照组相比,在培养基中添加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GSK会使愈伤组织面积减小,说明组蛋白甲基化可抑制愈伤组织形成,C错误; D、图示加入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Aza或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GSK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而愈伤组织的形成是脱分化的结果,因此可推测表观遗传影响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进而影响脱分化过程,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注射抗原A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即浆细胞,A正确;
B、经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的细胞均为异种核融合的细胞,即杂交瘤细胞,同种核融合的细胞无法在特定选择培养基上长时间存活而死亡,B正确;
C、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C正确;
D、该过程最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专一性,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体现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A、图示翻译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A错误;
B、该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tRNA通过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携带相应氨基酸进入核糖体,B正确;
C、图中5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开始翻译,从识别到起始密码子开始进行翻译,识别到终止密码子结束翻译,并非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C错误;
D、若将细菌的某基因截短,相应的多聚核糖体上所串联的核糖体数目可能会减少,D错误。故选B。
16.答案:BCD
17.答案:(1)聚乙烯醇或PVA
(2)1.6×109;稀释涂布平板法;偏小
(3)碘;用含相同PVA浓度的上述培养基来培养不同菌株,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白色透明斑的大小(或直径)来确定不同菌株降解PVA能力的大小
解析:(1)要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分解PVA的细菌,应采用以聚乙烯醇(PVA)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目的是筛选出能分解聚乙烯醇(PVA)的细菌,因为对照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多种细菌,所以实验中设置的对照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
(2)要测定土壤稀释液中微生物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根据题意分析,100mL原菌液中有PVA分解菌的数量为160÷0.1×104×102=1.6×109(个);由于该方法得到的菌落可能是两个或者多个细胞共同产生的,导致统计的菌落数较实际菌落数偏小。
(3)PVA与碘作用时能产生蓝绿色复合物,当PVA被分解时蓝绿色复合物不能形成,从而形成透明斑,因此鉴定PVA分解菌,培养基中除了加入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加入碘。比较不同菌株降解PVA能力的大小,可用含相同PVA浓度的鉴别培养基来培养不同菌株,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透明斑的大小(或直径),确定不同菌株降解PVA能力的大小。
18.答案:(1)毛霉;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其中蛋白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和短肽,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2)B;A经过高压蒸煮灭菌,而B并未采取灭菌措施
(3)摇匀后再取样;应该还要取发酵0天的发酵液样品进行检测进行对照;稀释涂布平板法
(4)微生物例如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造成发酵液中pH值下降
(5)起初微生物产生蛋白酶和肽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产生了大量氨基酸,发酵后期微生物利用氨基酸,造成发酵液中氨基酸含量下降
解析:(1)制作腐乳利用的菌种主要是毛霉,是由于毛霉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而蛋白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和短肽,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2)从图中可知A(冬笋等)经高压蒸煮,即高压灭菌,因此不存在菌种;而B(热豆腐片等)没有高压灭菌,故可存在微生物,因此后续混合发酵,其发酵的菌种来自B。
(3)为了使取得的样品更加具有代表性,每一次取样之前都应该摇匀后再取样。从发酵罐中取出发酵6、15、30、45、60天的发酵液样品进行检测,由于缺乏空白对照,即刚混合好的第0天的样品分析,故从得到的数据分析出来的结论不具说服力。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方法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发酵初期,发酵液中pH值降低,推测是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进行无氧发酵,产生了诸如乳酸等酸性物质,造成溶液的pH值降低。
(5)由于发酵原材料中有豆腐,豆腐中含量较多的有机物有蛋白质及肽类,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因此微生物可以产生蛋白酶等胞外酶对蛋白质进行水解,水解产物为氨基酸,发酵后期氨基酸被微生物吸收利用,故溶液体系中的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
19.答案:(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磷酸二酯
(3)转化;Ca2+
(4)碳源、氮源、无机盐、水;氨苄青霉素
(5)白;无论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重组质粒,均会呈现蓝色菌落
解析:(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3)将试管Ⅰ中的物质和大肠杆菌共同置于试管Ⅱ的目的是进行转化;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进行处理,使其转变为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
(4)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5)若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白色菌落,则说明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如果作为受体细胞的大肠杆菌也含有LacZ基因,则无论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重组质粒,均会呈现蓝色菌落,故不利于重组质粒的筛选。
20.答案:(1)叶
(2)纤维素;细胞质和细胞核;血细胞计数板;聚乙二醇/PEG
(3)同一个杂种融合原生质体;ABD
(4)再分化;根和芽
解析:(1)在甲、乙两种植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前,应检验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是否具备再生的能力。为了便于观察细胞融合的状况,通常用不同颜色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若甲植物原生质体采用幼苗的根为外植体,则乙植物可用幼苗的叶为外植体。
(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在获取原生质体时,常采用相应的酶进行去壁处理。甲植物细胞核基因具有耐盐碱效应,乙植物细胞质基因具有高产效应,在原生质体融合前,需对原生质体进行处理,分别使甲原生质体和乙原生质体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失活,融合后具有甲植物的细胞核基因和乙植物的细胞质基因。对处理后的原生质体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确定原生质体密度。两种原生质体1:1混合后,通过添加适宜浓度的PEG进行融合;一定时间后,加入过量的培养基进行稀释,稀释的目的是降低PEG浓度,使其失去融合作用。
(3)将融合原生质体悬浮液和液态的琼脂糖混合,在凝固前倒入培养皿,融合原生质体分散固定在平板中,并独立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同一块愈伤组织所有细胞源于同一个杂种融合的原生质体。未融合的原生质体因为细胞质或细胞核的失活,无法正常生长、分裂;同种融合的原生质体也因为甲原生质体细胞质或乙原生质体细胞核失活而不能生长、分裂:只有杂种细胞才具备有活性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生长、分裂,因此这些愈伤组织只能来自于杂种细胞。故选ABD。
(4)愈伤组织经再分化能形成胚状体或芽。胚状体能长出根、芽,直接发育成再生植株。
21.答案:(1)恢复
(2)父本;F1由L品系和W品系杂交获得,是杂合子,F(♀)与W(♂)杂交,F1可结实,说明不抑制花粉管生长为显性性状,即控制“抑制”因子的基因为隐性基因;一(或1);结实正常(株):无法结实(株)=7:1
(3)acd;DD
胚1
胚2
A
♀O.latipes×♂O.latipes
♀O. sakaizumii×♂O.latipes
B
♀O.latipes×♂O. sakaizumii
♀O.latipes×♂O.latipes
C
♀O. sakaizumii×♂O.latipes
♀O.sakaizumii×♂O.sakaizumii
D
♀O.sakaizumii×♂O. sakaizumii
♀O.sakaizumii×♂O.latipes
成分
MgSO4
蛋白质
X物质
水
琼脂
用量
5g
10g
7g
1000mL
20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生物试卷附中高三摸底1pdf、生物答案附中高三摸底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月考(七)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2-2023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附中高二期中1期pdf、2022-2023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答案附中高二期中1期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