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含四个大题,共22题。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 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锦帽貂裘,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面对难题,我们有时会在反复尝试中自我怀疑,但再坚持一会儿,或许就能如《游山西村》中所言,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一刻。
(二)(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臣观于朝廷。灵公之弟曰公子梁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①去卫,灵公邸舍②三月,琴瑟不御③,待史之入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贤也。”
【注释】①史:史鰌,卫国大夫,以正直闻名于世。②邸舍:客栈。③御:用,古代君王所用称“御用”。
你和同学们正在开展“古代国家治理之道”主题探究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下面任务。
【第一步:阅读理解】
2. 论朝代,以下第一个“今”指____________时期,第二个“今”指____________时期。
(1)卿今当涂掌事(2)当今之时
3. 请尝试用不同方法理解【乙】文字词的意思。
(1)借助课内学过的词义,可以推断词语在新语境下的意义。以下加点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 )
A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无不济也
B.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灵公说之
C.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其知其信足以守之
D.以观沧海(《观沧海》)→观于朝廷
(2)查找词典发现,“治”有如下常用义项:(3分)
A.治理 B.惩处 C.研究 D.处理
【乙】文中“则进而治之”的“治”是( )的意思。(填写字母序号)
4. 同学们就两文画线句的意思展开讨论,你认为同学( )的理解是对的。
同学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是说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了解历史。
同学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是说只要粗略阅读,就能了解历史。
同学C:“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是说有贤士,王林定会进而信任他。
同学D:“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是说有贤士,王林定会举荐任用他。
【第二步:梳理探究】
5.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填空,完成以下探究笔记。
【第三步:延伸思考】
6. 【甲】【乙】两文都与“劝说”有关。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阐述孙权和孔子劝说的方式各有哪些高妙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35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辣椒的魔力
①夏末的一个傍晚,小区里的回家路上,不知道是哪个楼道的哪扇窗户里,正在炒辣椒炒肉,香味钻进鼻子里,让人垂涎欲滴。所以辣椒炒肉的魔力在哪里?要是没有肉,这道菜固然不成立。但是如果没有了辣椒呢?这道菜恐怕也要大失风味,大打折扣了罢。
②辣椒调味增香的辛辣魔力,主要来源于其所含的一种生物碱——辣椒碱,又名辣椒素,具有易溶于脂质且难溶于水的性质。辣椒素主要存在于果实的胎座和隔膜组织中。所以有一道烤辣椒的热拌菜,把辣椒放进灶火边上烤,熟了撕皮扒开,怕辣的就把白筋和长满籽儿的胎座去掉,再倒上酱油,是夏日里的一道开胃绝菜。
③辣椒素让我们产生的辣觉,其实是一种灼痛感。当受到辣椒或者高温刺激(>43℃)时,我们感觉神经纤维中的辣椒素受体(TRPV1)就会被激活,大脑就会收到TRPV1释放的“疼痛”电信号,我们就开始兴奋地觉得好辣(灼痛)呀!
④辣椒的魔力不止于此。好多年前曾有人问我:“你说,人们是为了祛湿而吃辣椒,还是先吃辣椒尔后才发现可以祛湿呢?”
⑤在我国古代,辛辣调料就非常多,其中以花椒、姜和食菜萸三者使用最多,被称为民间“三香”。而在汉末的《名医别录》里,就称花椒能“除六府寒冷”,可见,人们很早就对辛辣调料的祛湿功用有所认识。不过,我们现在说吃辣,常常不是说“三香”了,而是泛指吃辣椒。
⑥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16世纪末传入中国。辣椒的传入,曾一度使得当时几乎遍植全国的花椒退居四川一角,而辣椒则于18世纪传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调味品作物。有学者考证,辣椒在中国最早的落脚点是浙江,____________一开始被视为观赏植物。但当辣椒传播到吃花椒的华北地区之后,辣椒的调味价值才被发现,从而渐渐地替代了花椒。
⑦最早把辣椒作为蔬菜食用的地方是湖南。辣椒在1684年的《宝庆府志》中被称为“海椒”,宝庆府即现在的湖南邵阳,由此可推测湖南的辣椒应从海边的浙江传来。后来,湖南成为最先形成食辣习惯的地区,甚至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湖南人已经有了“无椒芥不下箸也”的记载。至于为什么辣椒在当时的湖南如此受欢迎,其“卑湿之地”的地理气候特征被认为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⑧如此看来,仅谈吃辣椒,人们应该是先知道辛辣可以祛湿,有了辣椒后,再用辣椒作为新的辛辣物祛湿罢。
7. 阅读全文,完成情境对话。
小闵和小行吃火锅,小闵被辣得满头大汗,向小行要杯热开水解辣,小行却说:“不能喝热水,会越喝越辣。建议你喝点全脂牛奶。”小闵不理解,向他询问原因。
小行解释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闵感叹:“你在吃辣方面懂得真多!”
小行笑着说:“你知道吗?辣椒不仅有调味增香的辛辣魔力,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魔力呢!”
8. 下面最适合填入第⑥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同时B. 但是C. 而且D. 所以
9. 本文⑤⑥⑦三段的顺序不能调换,请简述理由。
(二)(2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林深见鹿
①前几天去参加一个朋友的新书分享会,一个在读研究生现场诉说对自己今后何去何从的迷惘。我当时脑子里立刻蹦出弗罗斯特的诗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们必须选择其中一条,然后再往下继续选择,直至走向密林深处。林深未必能见鹿,也永远没有回头路。
②这或许是为什么,每年的高考季总触动人心,让人默契地回望少年的自己。
③我从小偏科。数感很差,语感是上帝给我开的另一扇门。但我很幸运,遇到一位开明的数学老师。他当时写了一本专门讲解数学解题思路的书,很热销。那时坐我右手边的男生,自视甚高,但对数学老师是真心崇拜。他买了老师的书,下课又追着老师索要签名。回到座位上,他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老师的笔迹,然后工工整整画上了个框。我很诧异:这是干嘛?他解释说这是着重强调的符号,表示尊敬。我说如果老师看到会打你的,他忽然陷入了迷茫。
④这位教了我们七年的白发苍苍的数学老师从来没有对我流露过嫌弃的眼神。他跟我说,真的成功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他给我的宝贵的定心丸,给予我继续放肆偏科的勇气。
⑤而我那刚出师范校门不久的语文老师,是沉稳老道的数学老师的参照系,只是他们的骨子里潜有同样的自信和智慧。她时髦而不羁,____________是她的走路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延展成不按常理出牌的教学方式。我们被要求隔几周读一本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罗亭》《傲慢与偏见》……这些故事从此轮回在以后的许多个人生瞬间。那次期末考她出了一道题:“你能不能根据下面这段作品的风格判断作者是谁?”当然,很少有人能写对答案。记得一份试卷上,某同学就写了一个字:“能”。我季给语文老师看,她大笑。但是又没法下笔打叉。
⑥那时,我们都无知无畏地飞扬着。放学后,会结伴去学校外的小街音像店里淘9块9的卡带,把自行车踩得飞快……那年的《戏说乾隆》令同桌着迷,以至于在化学课上收集实验中析出的盐粒,说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建个盐帮……
⑦整个青春的记忆毛茸茸的,仿佛是个清醒的梦。直到面临高考,需要文理分班时,我们突然意识到,人生的选择题开始一道道横在我们面前。记忆里,从那一刻开始,空气变得凛冽……
⑧因为当年有可以提前报考某些高校文学基地班的机会,我想来想去,还是认清现实,皈依了早就认定的专业吧。但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否做对了那一刻的人生选择题。对于无法踏上的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我们永远葆有好奇和遗憾。
⑨记得中学时代的体育课,有一个特别让人恐惧的项目——越野跑。要越过我们自己的校门口,然后穿行到隔壁的大学校园,再绕回来。漫漫长路,真的是魔鬼训练。但好在没有体育老师全程陪跑,他只是在终点等我们。这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活动”空间。在屡次试错后,我们发现了一堵墙,翻过去,就可以抄一半的近路,足以在另一半的路途上悠悠荡荡,然后体面地抵达终点。很快,其他班的同学也发现了这条被一堵墙遮蔽的近道。很快,因为翻的人太多,墙塌了……我们却还暗地里想怎样再辟蹊径。
⑩虽然可笑,但我知道,那时的我们不曾后悔。这生猛的青春,值得我们用余生致敬——它是在面临密林中的一道道岔口时,即使周围沸反盈天,也会任性,会不问东西的存在。林深见鹿,原来那头鹿,正是我们自己。
10. 结合语境,下面最适合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她时髦而不羁,____________是她的走路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延展成不按常理出牌的教学方式。
A. 轻轻松松B. 蹦蹦跳跳C. 风风火火D. 跌跌撞撞
11. 阅读第②—⑥段,概括年少青春“无知无畏”的具体表现:
(1)坐我右手边的男生给崇拜的数学老师名字画上框,不明白老师看到会打他;
(2)某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语言表现力。
这是他给我的宝贵的定心丸,给予我继续放肆偏科的勇气。
13. 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4. 联系全文,理解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
三、综合运用(20分)
“2023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名单于近期公布,其中“阅读公共空间”成为获奖大户。由此,学校文学社拟开展“阅读与空间”主题探究活动。
【现实中的阅读空间】
任务一介绍场馆
15.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是此次获奖作品之一。文学社组织同学们去图书馆参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整合下列信息,向文学社的其他同学介绍该馆。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选项是( )
①近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荣登“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榜单。
②在布局方面,场馆自下而上打造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空间。
③从空中俯瞰,微拱的建筑犹如一架虹桥,融于城市绿地。
④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莫奈的名作《桥》。
⑤寓意孩子们从幼年走向成年,不断向上发展。
A. ①④③②⑤B. ④①③⑤②C. ①④③⑤②D. ④①③②⑤
任务二 布置教室
16. 受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启发,文学社成员准备为学校的“科技智库”教室添置一批图书,其中包括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请结合下面的资料和本书内容,阐述在这间教室放置本书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中的地理空间】
任务三 绘制画报
17. 文学社成员对“阅读与空间”关系已有一定认识,现拟开展“名著中的地理空间”画报绘制活动。下列设想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绘制《朝花夕拾》中鲁迅求学路线图时,可以按照“南京→绍兴→日本”绘制
B. 绘制《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某次出海路线图时,可以标识出目的地渊洲。
C. 绘制《简·爱》中简·爱经历图时,可标识出她两次重返的地点:盖茨黑德府。
D. 绘制《西游记》中师徒西天取经路线图时,可以标识出唐僧取经出发地五行山。
【跨时空的对话空间】
任务四 主题研讨
18. 阅读可以跨越时空界限,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文学社成员计划在比较阅读中让不同国别经典对话。有同学选择联读《鲁滨逊漂流记》与《海底两万里》,并将“探险”拟定为研讨主题。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组书目,确定一个研讨主题,并结合书目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①《童年》与《朝花夕拾》 ②《简·爱》与《骆驼祥子》
我选择的是____________组(选项),确定的研讨主题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 人生如迢迢长路,当我们风雨兼程,走过一站又一站,也许蓦然发现,“驿站”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站,每次在此停留、休憩,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奔赴一段新的旅程。
请以“驿站,亦是重要的一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资料
本校“科学智库”教室展示了大量反映人类科技文明成果的图片与模型,致力于搭建科技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为本校学生打造科技知识的储备库,展现人类不懈探索,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