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五)思乡怀人诗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五)思乡怀人诗,共10页。
第21首 次北固山下
【文学常识】《次北固山下》,作者 ,洛阳人, 代诗人,于玄宗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为江南水所倾倒,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素养通关】
1.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诗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场景。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5.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时序的交替,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王湾 唐
素养通关
1.青山、行舟、绿水、和风、船帆、红日。
2.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帆顺着风端直高挂,乘船顺风疾行。
3.一个“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宽广无边的空间感。“悬”字写出了广阔的江面上孤帆行船、风顺且和的景象。
4.示例:①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②“生”与“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③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④诗句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让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⑤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描写形象生动。
5.设问。诗人通过自问自答,更加形象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有一唱三叹之势。
6.A
第22首 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天净沙·秋思》,作者 ,号东篱, 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与 、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素养通关】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特点鲜明的画面,怎样理解这种看似不协调的描写?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4.这首散曲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渲染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也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文学常识
马致远 元 关汉卿 秋思之祖
素养通关
1.示例:一棵被干枯的藤蔓缠绕着的老树上,不时飘落几片叶子,夕阳下的乌鸦正飞回巢。小桥下面的小溪清澈见底,桥旁还有几户人家,他们家的烟囱里冒出一缕缕炊烟。
2.这两句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断肠人”的思乡愁绪。
3.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心境。
5.B
第23首 夜雨寄北
【文学常识】《夜雨寄北》,作者 ,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诗现存有600余首,多写对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其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 ”。
【素养通关】
1.请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用法作简要赏析。
2.首句的两个“期”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4.诗歌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三、四句却设想未来的相逢,在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在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诗人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的,“共剪”是对未来欢聚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话题。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李商隐 小李杜
素养通关
1.示例:“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雨灌注秋池的自然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
2.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使诗人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3.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妻子团聚的北方。
4.用想象中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谈的话题,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真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5.A
第24首 水调歌头
【文学常识】《水调歌头》,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素养通关】
1.这首词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恐”字妙在何处。
3.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4.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下片写词人“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感悟,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明诗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文“何事”一问。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东坡乐府笺 苏轼 东坡居士
素养通关
1.“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片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片内容。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高度概括了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思念。
2.“恐”字把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3.“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4.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6.A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点明远离故乡的背景,暗含诗人旅途的奔波及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是“潮平”的结果,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宽广无边的空间感;“悬”指笔直高挂的样子,描绘出广阔的江面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场景描绘出来了。
描绘画面: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顺且和,这时一艘小舟在大江中平稳航行,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这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好时节呀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炼字和修辞:“生”“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春天已悄然而至。
哲理: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于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作用:这两句紧承前三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旨: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自己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内容理解:前两句用12个字勾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图,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了一层荒凉感。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运用白描手法,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后面的“夕阳”等景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断肠人”凄苦的情感寓于景物之中。静景和动景相映衬,处于动态的“流水”和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环境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衬,道路更显苍凉,“小桥流水人家”与“游子”相映衬,使漂泊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感:“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写“断肠人”做铺垫。“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漂泊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主旨:这首散曲运用白描手法,用10种景物、4个镜头勾勒出一幅冷清凄绝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抒发了一个漂泊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容: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中,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炼字:“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雨灌注秋池的自然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深重。“秋”字点明季节,是诗人羁旅情绪的写照,营造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怆愁苦的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都是虚写,是诗人对未来相聚时的情形的设想,更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孤寂感。“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表现得更有力。“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的场景来凸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
画面描述:想象几年后回家,诗人和妻子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回忆当年巴山雨夜时的思念之苦,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和妻子团聚的思想感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之苦,以及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内容:“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片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片内容。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高度概括了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思念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修辞:开篇设问,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对明月强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表现手法: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炼字:“恐”字把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心理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修辞、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哲理、情感:前两句蕴含人生总会有遗憾,我们要有豁达的胸襟的哲理,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婵娟”指月亮,“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及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首词借明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及无限热爱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习题精练专题32:诗歌鉴赏之思乡怀人类(含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考点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32:诗歌鉴赏之思乡怀人类【习题精练】(原卷版+解析),共25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边塞征战类和思乡怀人类专项练(有答案解析),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