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一)赠友送别诗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一)赠友送别诗,共12页。
第1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 ,字太白,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素养通关】
1.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2.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3.“杨花落尽子规啼”—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5.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点明节令。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早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暗含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B.第二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要跋涉穷山恶水到达的龙标,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诗人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C.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大地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友人。
D.结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李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素养通关
1.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鸣也往往是在暮春时节。
2.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点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以“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子规”常鸣“不如归去”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3.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4.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5.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请明月陪伴友人而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6.A
第2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学常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 ,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
【素养通关】
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
2.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有何作用?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王勃在长安送别朋友杜少府到四川去上任时写的送别诗。
B.首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首联中“望”字后的内容是诗人的想象,即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巧妙地传达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王勃 初唐四杰
素养通关
1.“五津”可“望”,是诗人的劝慰之语,也是诗人的想象。因为可“望”,所以便不必为离别而忧伤。“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营造出开阔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中,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友人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整首诗基调明朗乐观,不落俗套。特别是颈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积极乐观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诗却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扫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两句诗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千里,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目中“送”的地点;紧承颈联,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5.D
第3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学常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 , 代诗人,被誉为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素养通关】
1.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2.请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4.诗歌是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的?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心理。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了冰雪覆盖的沙漠,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C.全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奇丽景色,抒写离愁和乡思,令人感到伤感。
D.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岑参 唐
素养通关
1.以“雪”为线索。四幅雪景图: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2.示例: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既写出诗人对此景的惊奇,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3.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送别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异域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诗人与友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4.诗人抓住典型事物,不断变换角度,主要从侧面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由夜晚帐内到白天帐外,最后又写到辕门外。作用: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5.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诗人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远去的怅然心情。
6.C
第4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文学常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 ,字梦得, 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素养通关】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3.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限心酸,也流露出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诗人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及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也是在与友人共勉。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刘禹锡 唐
素养通关
1.运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2.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暗含虽身世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之意,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这两句还暗含社会发展规律,即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3.诗人的情感经历了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对老友已逝、人事全非的悲痛怅惘,到重新面对生活的乐观旷达的变化。
4.“巴山楚水”“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抑还是扬,“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5.A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内容: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次句叙事,记叙了王昌龄被贬赴任之地路途的险远。这两句表达了李白对友人遭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炼字:“尽”字写柳絮已经飘尽,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杜鹃的叫声哀婉,带有悲凉之意。这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烘托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杨花”“子规”有暗示季节、诗歌意象和情感象征三层深意。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切之情。
炼字:“愁”字既有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懑不平
主旨: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内容: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修辞、炼字:写景起兴,对仗工整,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这两句于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情感:千古名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改以往送别诗低沉、伤感的基调,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情感: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歧路”照应送别之意,诗人以豪迈之语相送,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分离
主旨: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友人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即”字表明边塞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讶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
炼字:“忽如”写出“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雪之骤和雪之大,也写出了诗人对此的惊奇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表现手法:烘托,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转向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结构: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渲染送别的氛围。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在恶劣环境下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送别营造了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氛围。
描绘画面:浩瀚的沙漠冰雪遍地,纵横交错的地方凝结着百丈厚的坚冰;万里长空,浓云密布,阴云惨淡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表现手法:渲染,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送别的场景和氛围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表现手法:从视觉角度描写狂风中飞舞的白雪和红旗,动静结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运用反衬的手法,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层暖色,反衬严寒的浓烈;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僵硬地挺立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不仅写出了边塞的奇寒,而且用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红旗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炼字:“掣”字真实地表现了红旗被冻硬,北风狂吹也不飘动的情状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情感:写轮台东门送别的场景,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炼字: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悠长。“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处境的恶劣,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主旨: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炼字: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情感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修辞:用典。前一句运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故人已逝的伤痛;后一句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被贬谪的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怅惘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修辞、表现手法:比喻、对比。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一洗伤感低沉的情调,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乐观。
哲理:这两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描绘画面: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情感:点明酬赠题意,表现出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主旨: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懑不平的心情,以及面对仕宦沉浮和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时训练,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共9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新中考二轮语文专题导练考点08 古代诗歌-诗,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新中考二轮语文专题导练考点08古代诗歌-诗解析版doc、备战2023年新中考二轮语文专题导练考点08古代诗歌-诗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