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文件包含上海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docx、上海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论语》)
(2) ,何时可掇?(﹝东汉﹞曹操《 》)
(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综合来看,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 , , 。只要对外展示出持续开放合作的诚意,中国就依然是吸引外资的最大热土,中国和外资双赢的传奇故事就有可能继续上演。
①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②中国拥有数量庞大且素质很高的劳动力
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
④以及由此支撑的巨大消费市场
A.②①④③B.②④①③C.①②④③D.①②③④
(2)以下是校刊为一篇校友通讯加的编者按语,其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2分)
【甲】本文作者是86届校友。【乙】他在校就读期间,目睹了母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丙】正在焕然一新的面貌。【丁】而今事业有成的他感念往昔与母校共同成长的一段岁月,写了这篇通讯。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段一】
①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
②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
③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
【文段二】
①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
②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
③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灵感等敏悟能力。
【文段三】
①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
②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
③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
3.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B.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
C.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D.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4.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 。(限20字内)(2分)
5.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的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
B.“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
C.“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
D.“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的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
6.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7.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既见君子:蜉蝣之羽
张定浩
①《凯尔特的薄暮》开篇,叶芝提到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叫做帕迪·芬林的小老头,“从他的双眼中总能察觉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
②因为人和动物都是有死之身,所谓乐生哀死,然哀乐和生死本都是一体两面,“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
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
蜉蝣突然见世间,细麻衣服白如雪。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处是归宿。
③《蜉蝣》,是曹风的开篇。曹是小国,地界在鲁卫之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为春秋列国中最先覆灭者,马瑞辰言:“曹亡而春秋降于战国,世变之愈下也。”这首《蜉蝣》约作于曹昭公时期,离亡国尚有一百多年,彼时曹国尚被左近的五霸之一宋国荫护,君臣安逸,寡于患难。
④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解诗者的深心;但在诗学的层面,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但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对他来讲,一首诗从来不会因为难读才变得珍贵,它珍贵,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
⑤蜉蝣是何种生物,古人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视之为类似金龟子和天牛一样的土生甲虫,另一种以为是水生昆虫,但都语焉不详,也影响了对这首诗的理解。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此处的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水生有翅昆虫。大体上,蜉蝣的一生包含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它春夏之际聚集在水面之上交配,产卵于水中,稚虫遂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总体上以穴居为主,样子有一点点像蟋蟀,有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的挖掘足,在水底泥沙中挖掘洞穴,或栖息于植物表面和石块缝隙,也有的种类是在水面浮游而生。稚虫期数月至数年不等,其间可以蜕皮数十次,当稚虫充分成长后,它会浮升到水面,待日落之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已经有足够发达的翅,只是和成虫相比,那翅还未得透明,体色也较灰暗,亚成虫再经过约一天的时间,就会再次蜕变为美丽轻盈的成虫。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在昆虫世界中最为独特。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
⑥在《蜉蝣》中,倘若理解了蜉蝣的一生,理解其中令人震动之处,也几乎就理解了这首诗。
⑦诗中唯一难解的两个字,是“掘阅”。虽然水生昆虫也存在一个在水底挖掘洞穴的稚虫期,但这种挖掘,和土生的蝉类昆虫破土而出的挖掘行为不同,并不直接指向蜕变和羽化,蜉蝣稚虫蜕变羽化为亚成虫乃至成虫的过程,是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掘阅”的“掘”,似乎确和挖掘无干,还是依据说文,作“堀”解比较好,也就是突然的意思。至于“阅”字,各家几乎都是做通假字来解,只是通假对象不同,而作本义来解的,我唯在钱澄之《田间诗学》里见到:“掘阅,兼起灭二义,言突然间已阅人世一度,犹云石火电光也。”单就诗意而言,我倒是觉得田间老人解得别有风味,毕竟他是诗人。
⑧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里的阅,是虫豸于水面之上的蜕变,是从晦暗躯壳里解脱出来,羽化成脆弱美丽的生命;却也是它突然从水底洞穴走出之后的阅历,目睹外面灿烂的世界,也凝视自己石火电光的生命。麻衣如雪,相对于之前的衣裳楚楚和采采衣服,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
⑨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种忧,起于对外物的观看,和随之而来的对自我的凝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
(为方便理解,命题者增加了《蜉蝣》译文,与原作者无关,仅供参考)
8.第①②段作者多次提及的词语“忧郁”,请解释其含义。(3分)
9.赏析第④段画线句。(4分)
10.第⑥段说“理解了蜉蝣的一生”就“理解了这首诗”,安安同学说,读完此文有了模糊认识,但仍讲不清楚,请你以同学身份给安安分析这首诗的内涵。(4分)
11.末段呼应篇首,先指出人为何会有“心之忧”;再以水边夕阳下人的凝视这一意象引发思考。“我们”是否知道“他最终的归宿”?请根据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评判。(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___日再寄
【唐】晁采
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
12.标题空格处应填入的是(1分)
A.秋B.冬C.人D.元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悲凉B.深沉幽怨C.清丽冲淡D.平实自然
14.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请加以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梅巢居士行述
[清]夏逢夔
①居士讳光洛,字禹书,草堂前有梅一株,花放时架巢其上,故自号梅巢居士。年十七,补弟子员,十九,食饩①,试辄高等。然未一入棘闱,戚友强之,皆不应,以诸生终。
②居士至性过人,以礼自牧。先大父没后,与母相依,家事悉听长兄幻斋公经理,事之若严父然。幻斋公命居士居桃江肄业,久未归省。一日,见故衣破坏处,泣数行下,曰:“此吾母补痕也。今复破坏而色笑久违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不可得矣。”明日告归,时年已二十矣。
③自幼以来,频遭惨故,生事葬祭,虽可无憾,而居士常若有不慊然于心者。惟好游,遇一丘一壑、一山一水,辄怡然终日。间值好友盘桓,则相与开怀,扺掌欢呼不倦。
④居士萧然自远,构翼亭于山顶。亭中布帘纸壁,酒碗茶铛,蒲团石磐,宝剑瑶琴,与图书并列左右。居士晨起吟烟,更深啸月;春掇幽芳,冬踏积雪。一时高人韵士,咸乐从之游焉。而居士亦以此自遣,不问人间得失矣。
⑤居士性乐恬退,无事业表见于天壤。顾居士一生,苦志纯行,务自韬晦,若遂泯灭不表白于世,其何以发幽潜之德而致思慕之情。故敢综述生平,据实陈词,存其梗概。伏惟当世仁人君子,怜其志而吊其行,赐之传诔,以垂不朽,则居士虽死犹生矣。
(有删改)
【注】①食饩:生员享受廪膳补贴,此指成为廪生。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礼自牧( ) (2)构翼亭于山顶(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居桃江肄业( )
A.查验 B.劳作 C.剩余 D.学习
(2)务自韬晦 ( )
A.隐藏 B.包容 C. 宽缓 D.收纳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用“ /”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今复破坏而色笑久违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不可得矣。
18.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然未一入棘闱,戚友强之,皆不应,以诸生终。
19.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0.结合全文概括第⑤段所说“幽潜之德”的具体内涵。(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借阁记
【明】金之俊
①借松风鸟语以为吾耳,借江山云树以为吾目,借翕张吐纳以为吾口,借花馨草馥以为吾鼻,借三坟五典以为吾腹,借古今人物成败得失一切可悲可舞可法可戒者,以为吾之心思智虑。人生天壤间,无一而非借也。
②借则灵,否则块然而已矣。张旭善借而能书,米颠善借而能画,坡仙善借而能文,庄周善借而能为逍遥游,无之乎弗借也。无之弗借则无之弗灵也,此吾友姜开先之所以有借阁也。
③开先缃帙①满胸,云烟满楮②,四方贤豪满座,千秋气谊满眉宇,其□得于借者深乎。若夫野月来眠,邻花恣闯,此仅可以摹借阁之景,而借之之义则浩浩乎、落落乎,吾不得而涯际之矣。倘有能明乎其义,则愚公之山不必徙;娲氏之天不必补;鹤之巢,鸠不必夺;蜂之膳,人不必烹;不必城市,不必丘壑。登斯阁也,盖有快焉至足而无憾于天地间者也。
④开先唯唯,遂借余言记之。
【注释】①缃帙:泛指书籍。②楮:指纸张、作品。
21.第③段方框□处的文字有污损(如图),该字应是(1分)
A.绐B.骀C.诒D.殆
22.以下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所借之物多为可以尽情享用但不会消耗的东西。
B.第②段所借之物多为艺术创作的技法、素材、灵感等。
C.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这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
D.懂得“借”的要义的人,在城市或者山野都可以安身。
2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说理上的效果与不足。(3分)
24.第④段收束全文的方式很巧妙,请加以赏析。(5分)
三 写作 7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文件包含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docx、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上海卷01)(考试版),共9页。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上海卷01)(解析版),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