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综合练(五) (含解析)—2024高考化学 考前冲刺综合练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题综合练(五) (含解析)—2024高考化学 考前冲刺综合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乙醇可发生反应,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中子数为9的氧原子:eq \\al(17, 8)O
B.乙醛的结构式:
C.H2O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形
D.基态Cu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
2.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O2和H2人工合成淀粉,分子式为(C6H10O5)n,是纯净物
B.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使用的新型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硅酸盐材料
C.海水淡化可以缓解淡水供应危机,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D.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使用的滑雪板,其复合层用玻璃纤维制作,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3.某溶液中含有下表中的五种离子,且阳离子浓度均为0.5 ml·L-1,阴离子浓度均为1 ml·L-1,下列有关该溶液的离子组合正确的是( )
A. Al3+、Fe3+、Cl-、NOeq \\al(-,3)、I-
B.Na+、K+、Cl-、SOeq \\al(2-,4)、OH-
C.Na+、Mg2+、NHeq \\al(+,4)、Cl-、NOeq \\al(-,3)
D.Na+、NHeq \\al(+,4)、H+、K+、COeq \\al(2-,3)
4.已知O2与焦性没食子酸(含KOH)反应很快,利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选择①装置制备氧气
B.选择②装置干燥和收集氧气
C.选择③装置探究焦性没食子酸(含KOH)与氧气的反应
D.选择④装置分离MnO2和K2MnO4
5.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乙烷所含分子数为NA
B.25 ℃时,pH=14的NaOH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2NA
C.2 ml SO2和1 ml 18O2充分反应,产物中含18O原子数为2NA
D.78 g苯和立方烷()的混合物中,C—H键数目为6NA
6.黑磷具有与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黑磷中既存在非极性共价键又存在范德华力
B.黑磷的熔点高于白磷
C.黑磷中P原子杂化方式为sp3
D.第三周期只有Cl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P的
7.将SO2气体不断通入Fe2(SO4)3溶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至浅绿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K2Cr2O7溶液,溶液又变成棕黄色(还原产物为Cr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性:Cr2Oeq \\al(2-,7)>Fe3+>SO2
B.标准状况下,若有6.72 L SO2参加反应,则最终能消耗0.1 ml K2Cr2O7
C.通入SO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Fe3++2H2O===SOeq \\al(2-,4)+2Fe2++4H+
D.随着上述操作的进行,溶液的酸性越来越强
8.绿原酸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在体内能将蛋白质灭活,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原酸与氢化绿原酸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
B.一定量的氢化绿原酸分别与足量Na、NaOH溶液反应,消耗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5∶2
C.1 ml绿原酸可与4 ml 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氢化绿原酸
D.1 ml氢化绿原酸与足量饱和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22.4 L CO2
9.化合物(WY2Z4·X2Z)中的四种元素X、Y、Z、W为前20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和Z位于同周期的不同主族,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是检验YZ2气体的常用试剂,该化合物的热重分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W四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W(XYZ3)2
B.200~400 ℃阶段热分解将失去1个X2Z
C.400~600 ℃热分解后生成的固体化合物是XYZ3,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过程最终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10.甲、乙、丙、丁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反应条件及其他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eq \x(甲)eq \(――→,\s\up15(+丁))eq \x(乙)eq \(――→,\s\up15(+丁))eq \x(丙)
A.若甲是AlCl3溶液,则丁可能是NaOH溶液
B.若甲是Fe,则丁可能是Cl2
C.若丁是CO2,则甲可能为Mg
D.若丁是O2,则乙、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相差16
11.下列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
12.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2C(g),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Ⅲ表示n(A)随t的变化
B.0~2 min内,v(B)=0.25 ml·L-1·min-1
C.4 min后,加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可以使n(C)增大
D.若4 min后升高温度,n(C)增大,则该反应ΔH>0
13.我国学者利用催化剂催化丙烷氧化脱氢的历程如图(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历程中第一步化学反应为决速步骤
B.催化剂改变了丙烷氧化脱氢的焓变(ΔH)
C.过渡态物质的稳定性:过渡态2小于过渡态1
D.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
14.天然溶洞的形成与水体中含碳物种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已知Ksp(CaCO3)=10-8.7,某溶洞水体中lg c(X)(X为HCOeq \\al(-,3)、COeq \\al(2-,3)或Ca2+)与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HCOeq \\al(-,3),曲线③代表Ca2+
B.a=-4.35,b=-2.65
C.由图中的数据计算得Ka2(H2CO3)=10-10.3
D.pH=10.3时,c(Ca2+)=10-6.5 ml·L-1
15.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绿色环保“全氢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附层a发生的电极反应:H2-2e-+2OH-===2H2O
B.离子交换膜只允许Na+通过
C.一段时间后右极室pH增大
D.“全氢电池”将酸碱反应的中和能转化为电能
选择题综合练(五)
1.乙醇可发生反应:2CH3CH2OH+O2eq \(――→,\s\up14(Cu),\s\d5(△))2CH3CHO+2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中子数为9的氧原子:eq \\al(17, 8)O
B.乙醛的结构式:
C.H2O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形
D.基态Cu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
解析 H2O分子中的中心O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2+eq \f(6-1×2,2)=4,O原子采用sp3杂化,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为四面体形,C错误。
2.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O2和H2人工合成淀粉,分子式为(C6H10O5)n,是纯净物
B.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使用的新型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硅酸盐材料
C.海水淡化可以缓解淡水供应危机,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D.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使用的滑雪板,其复合层用玻璃纤维制作,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解析 淀粉分子式为(C6H10O5)n,淀粉是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新型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不是硅酸盐,故B错误;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等,故C正确;玻璃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错误。
3.某溶液中含有下表中的五种离子,且阳离子浓度均为0.5 ml·L-1,阴离子浓度均为1 ml·L-1,下列有关该溶液的离子组合正确的是( C )
A. Al3+、Fe3+、Cl-、NOeq \\al(-,3)、I-
B.Na+、K+、Cl-、SOeq \\al(2-,4)、OH-
C.Na+、Mg2+、NHeq \\al(+,4)、Cl-、NOeq \\al(-,3)
D.Na+、NHeq \\al(+,4)、H+、K+、COeq \\al(2-,3)
解析 溶液中含五种离子,且阳离子浓度均为0.5 ml·L-1,阴离子浓度均为1 ml·L-1,再结合溶液呈电中性进行分析。A项,Fe3+与I-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错误;B项,离子可以大量共存,但不符合溶液呈电中性,错误;C项,Na+、Mg2+、NHeq \\al(+,4)、Cl-、NOeq \\al(-,3)五种离子能共存,且溶液呈电中性,正确;D项,H+与COeq \\al(2-,3)反应产生气体,不能共存,错误。
4.已知O2与焦性没食子酸(含KOH)反应很快,利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A.选择①装置制备氧气
B.选择②装置干燥和收集氧气
C.选择③装置探究焦性没食子酸(含KOH)与氧气的反应
D.选择④装置分离MnO2和K2MnO4
解析 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可采用“固+固,加热”制气装置(①装置)制备氧气,A正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与碱石灰反应,则选择②装置干燥和收集氧气,B正确;已知O2与焦性没食子酸(含KOH)反应很快,则可进行喷泉实验,故选择③装置可探究焦性没食子酸(含KOH)与氧气的反应,C正确;MnO2和K2MnO4都不升华,不能用④装置分离,D错误。
5.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乙烷所含分子数为NA
B.25 ℃时,pH=14的NaOH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2NA
C.2 ml SO2和1 ml 18O2充分反应,产物中含18O原子数为2NA
D.78 g苯和立方烷()的混合物中,C—H键数目为6NA
解析 标准状况下氯乙烷不是气体,22.4 L氯乙烷的物质的量不是1 ml,A错误;溶液体积未知,无法确定溶液中所含微粒数目,B错误;SO2与O2反应生成SO3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所以产物中含18O原子数小于2NA,C错误;苯和立方烷的最简式均为CH,且每个C原子均形成一个C—H键,78 g混合物即78 g的CH,物质的量为eq \f(78,13) ml=6 ml,则含有6 ml C—H键,数目为6NA,D正确。
6.黑磷具有与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黑磷中既存在非极性共价键又存在范德华力
B.黑磷的熔点高于白磷
C.黑磷中P原子杂化方式为sp3
D.第三周期只有Cl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P的
解析 黑磷中P与P之间存在非极性共价键,层与层之间存在范德华力,A正确;黑磷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白磷,黑磷的熔点高于白磷,B正确;黑磷为空间立体结构,故P原子杂化方式为sp3,C正确;第三周期中Ar与Cl的第一电离能都大于P的,D错误。
7.将SO2气体不断通入Fe2(SO4)3溶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至浅绿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K2Cr2O7溶液,溶液又变成棕黄色(还原产物为Cr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氧化性:Cr2Oeq \\al(2-,7)>Fe3+>SO2
B.标准状况下,若有6.72 L SO2参加反应,则最终能消耗0.1 ml K2Cr2O7
C.通入SO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Fe3++2H2O===SOeq \\al(2-,4)+2Fe2++4H+
D.随着上述操作的进行,溶液的酸性越来越强
解析 将SO2气体不断通入Fe2(SO4)3溶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至浅绿色,说明Fe3+被SO2还原为Fe2+,SO2被氧化,则氧化性:Fe3+>SO2,然后向溶液中滴加K2Cr2O7溶液,溶液又变成棕黄色,说明Cr2Oeq \\al(2-,7)将Fe2+氧化为Fe3+,所以氧化性:Cr2Oeq \\al(2-,7)>Fe3+,则三者的氧化性:Cr2Oeq \\al(2-,7)>Fe3+>SO2,A正确;标准状况下,6.72 L SO2的物质的量为eq \f(6.72 L,22.4 L·ml-1)=0.3 ml,完全被氧化为SOeq \\al(2-,4)共失去0.6 ml电子,整个过程中Fe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所以最终这些电子被K2Cr2O7得到,Cr元素化合价由+6价变为+3价,所以0.1 ml K2Cr2O7刚好可以得0.6 ml电子,B正确;通入SO2时Fe3+被SO2还原为Fe2+,SO2被氧化为SOeq \\al(2-,4),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SO2+2Fe3++2H2O===SOeq \\al(2-,4)+2Fe2++4H+,C正确;通入SO2时发生反应SO2+2Fe3++2H2O===SOeq \\al(2-,4)+2Fe2++4H+,加入K2Cr2O7时发生反应Cr2Oeq \\al(2-,7)+6Fe2++14H+===6Fe3++2Cr3++7H2O,1 ml Fe3+参与反应的过程中,生成2 ml H+,消耗eq \f(7,3) ml H+,消耗得更多,所以溶液酸性越来越弱,D错误。
8.绿原酸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在体内能将蛋白质灭活,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绿原酸与氢化绿原酸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
B.一定量的氢化绿原酸分别与足量Na、NaOH溶液反应,消耗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5∶2
C.1 ml绿原酸可与4 ml 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氢化绿原酸
D.1 ml氢化绿原酸与足量饱和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22.4 L CO2
解析 氢化绿原酸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因此不能使溴水褪色,A错误。1个氢化绿原酸分子中含1个—COOH,5个—OH,它们可与Na反应,1 ml氢化绿原酸最多可以消耗6 ml Na;氢化绿原酸分子中含有的—COO—、—COOH都可与NaOH反应,所以1 ml氢化绿原酸最多可以消耗2 ml NaOH,消耗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1,B错误。1个绿原酸分子中含1个苯环和1个碳碳双键,它们能够与H2发生加成反应,1个苯环可与3个H2发生加成反应,1个碳碳双键可与1个H2发生加成反应,故1 ml绿原酸最多可与4 ml H2发生加成反应而生成氢化绿原酸,C正确。1个氢化绿原酸分子中含1个—COOH,1 ml —COOH与足量饱和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1 ml CO2气体,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 L,但题中没有指明在标准状况下,D错误。
9.化合物(WY2Z4·X2Z)中的四种元素X、Y、Z、W为前20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和Z位于同周期的不同主族,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是检验YZ2气体的常用试剂,该化合物的热重分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X、Y、Z、W四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W(XYZ3)2
B.200~400 ℃阶段热分解将失去1个X2Z
C.400~600 ℃热分解后生成的固体化合物是XYZ3,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过程最终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解析 Y和Z位于同周期的不同主族,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是检验YZ2气体的常用试剂,故W为Ca,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是Ca(OH)2,YZ2是CO2,即Y为C,Z为O;根据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知X2Z为结晶水,X为H,该化合物为CaC2O4·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46。H、C、O、Ca四种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Ca(HC2O4)2和Ca(HCO3)2,A错误。200~400 ℃阶段该化合物的质量保留百分数不变,不发生质量减少,B错误。当温度为400 ℃时,质量保留百分数为87.67%,相对分子质量为146×87.67%≈128,失去了一个结晶水,此时剩余固体为CaC2O4;当温度为600 ℃时,质量保留百分数为68.49%,相对分子质量为146×68.49%≈100,剩余固体为CaCO3,对比可知失去了CO,碳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当温度接近1 000 ℃时,质量保留百分数为38.36%,相对分子质量为146×38.36%≈56,剩余固体为CaO,是碱性氧化物,D正确。
10.甲、乙、丙、丁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反应条件及其他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eq \x(甲)eq \(――→,\s\up15(+丁))eq \x(乙)eq \(――→,\s\up15(+丁))eq \x(丙)
A.若甲是AlCl3溶液,则丁可能是NaOH溶液
B.若甲是Fe,则丁可能是Cl2
C.若丁是CO2,则甲可能为Mg
D.若丁是O2,则乙、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相差16
解析 若甲是氯化铝溶液,氯化铝和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和过量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符合转化关系,故A正确;若甲是铁,丁是氯气,铁在氯气中燃烧只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氯气不反应,不符合转化关系,故B不正确;若丁是二氧化碳,甲是镁,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符合转化关系,故C正确;若丁是O2,甲是碳,碳和少量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故D正确。
11.下列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D )
解析 某铝热剂中加入盐酸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铝热剂中还可能含有四氧化三铁,故A错误;向水中加入NH4NO3固体,溶液温度降低,因为NH4NO3固体溶于水是吸热的,不能说明铵盐水解是吸热的,故B错误;因为没有向水解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故溶液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淀粉未水解,故C错误;因为Na2S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肯定是硫酸钡沉淀,则能说明Na2SO3固体已经变质,生成Na2SO4,故D正确。
12.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2C(g),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曲线Ⅲ表示n(A)随t的变化
B.0~2 min内,v(B)=0.25 ml·L-1·min-1
C.4 min后,加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可以使n(C)增大
D.若4 min后升高温度,n(C)增大,则该反应ΔH>0
解析 根据反应2A(g)+B(s)2C(g)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的比例,可以推测出曲线Ⅱ代表反应物A,曲线Ⅲ代表反应物B,曲线Ⅰ代表生成物C,A项错误;反应物B为固体,不能用来表示反应速率,B项错误;恒容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不影响气体的浓度,平衡不移动,n(C)不变,C项错误;4 min时已经是平衡状态,升高温度,n(C)增大,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方向为吸热方向,该反应ΔH>0,D项正确。
13.我国学者利用催化剂催化丙烷氧化脱氢的历程如图(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反应历程中第一步化学反应为决速步骤
B.催化剂改变了丙烷氧化脱氢的焓变(ΔH)
C.过渡态物质的稳定性:过渡态2小于过渡态1
D.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
解析 化学反应的决速步骤是慢反应,而活化能越大,反应的速率越慢,由题图可知能垒(活化能)最大的是C3H8到过渡态1的过程,故第一步化学反应为决速步骤,A正确;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ΔH),B错误;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故过渡态2更稳定,C错误;由题图可知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D错误。
14.天然溶洞的形成与水体中含碳物种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已知Ksp(CaCO3)=10-8.7,某溶洞水体中lg c(X)(X为HCOeq \\al(-,3)、COeq \\al(2-,3)或Ca2+)与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曲线①代表HCOeq \\al(-,3),曲线③代表Ca2+
B.a=-4.35,b=-2.65
C.由图中的数据计算得Ka2(H2CO3)=10-10.3
D.pH=10.3时,c(Ca2+)=10-6.5 ml·L-1
解析 碳酸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H2CO3H++HCOeq \\al(-,3)、HCOeq \\al(-,3)H++COeq \\al(2-,3),以第一步为主;随着pH增大,平衡右移,先是HCOeq \\al(-,3)浓度增加,随后COeq \\al(2-,3)浓度增大,随着COeq \\al(2-,3)浓度增大,溶液中Ca2+浓度降低,故曲线①代表HCOeq \\al(-,3),曲线②代表COeq \\al(2-,3),曲线③代表Ca2+,故A正确。曲线②和曲线③交点可根据碳酸钙的溶解平衡进行计算,根据CaCO3(s)Ca2+(aq)+COeq \\al(2-,3)(aq)可得,Ksp(CaCO3)=c(Ca2+)·c(COeq \\al(2-,3)),交点处两离子浓度相等,即c(Ca2+)=eq \r(KspCaCO3)=eq \r(10-8.7)=10-4.35,则a=-4.35;由曲线①和曲线②的交点可知,c(COeq \\al(2-,3))=c(HCOeq \\al(-,3))、pH=10.3,可得Ka2=eq \f(cCO\\al(2-,3)·cH+,cHCO\\al(-,3))=10-10.3,当pH=8.6时,c(COeq \\al(2-,3))=10-4.35 ml·L-1,即c(HCOeq \\al(-,3))=eq \f(cCO\\al(2-,3)·cH+,Ka2)=eq \f(10-4.35×10-8.6,10-10.3)=10-2.65 ml·L-1,则b=-2.65,故B、C正确。pH=10.3时,c(COeq \\al(2-,3))=c(HCOeq \\al(-,3))=10-1.1 ml·L-1,根据Ksp(CaCO3)=c(Ca2+)·c(COeq \\al(2-,3))可得,c(Ca2+)=eq \f(KspCaCO3,cCO\\al(2-,3))=eq \f(10-8.7,10-1.1)=10-7.6 ml·L-1,故D错误。
15.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绿色环保“全氢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吸附层a发生的电极反应:H2-2e-+2OH-===2H2O
B.离子交换膜只允许Na+通过
C.一段时间后右极室pH增大
D.“全氢电池”将酸碱反应的中和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 吸附层a吸收H2,作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H2-2e-+2OH-===2H2O,吸附层b释放H2,作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H+在吸附层b参加反应,离子交换膜还允许H+通过,B错误;右极室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一段时间后,pH增大,C正确;将正、负电极反应叠加可知,实际发生的是H++OH-===H2O,“全氢电池”工作时,将酸碱反应的中和能转化为电能,D正确。
阳离子
Fe3+、K+、Al3+、NHeq \\al(+,4)、Na+、Mg2+、H+
阴离子
Cl-、SOeq \\al(2-,4)、I-、COeq \\al(2-,3)、NOeq \\al(-,3)、OH-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某铝热剂中加入盐酸后再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铝热剂中一定含有氧化铁
B
向水中加入
NH4NO3固体
溶液温度降低
铵盐水解是吸热的
C
将稀H2SO4滴入淀粉溶液中,加热一段时间,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溶液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D
取少量Na2SO3固体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Na2SO3固体已经变质
阳离子
Fe3+、K+、Al3+、NHeq \\al(+,4)、Na+、Mg2+、H+
阴离子
Cl-、SOeq \\al(2-,4)、I-、COeq \\al(2-,3)、NOeq \\al(-,3)、OH-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某铝热剂中加入盐酸后再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铝热剂中一定含有氧化铁
B
向水中加入
NH4NO3固体
溶液温度降低
铵盐水解是吸热的
C
将稀H2SO4滴入淀粉溶液中,加热一段时间,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溶液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D
取少量Na2SO3固体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Na2SO3固体已经变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十(含答案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五(含答案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八(含答案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SOeq \\a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