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75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讲第一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2课时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课时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第2课时辽夏金元的统治 试卷 0 次下载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表唐诗,可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据所学,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据所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
2.(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C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解析] 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3.(2022·江苏·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D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解析] 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
4.(2020·全国Ⅰ卷·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C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 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
5.(2020·全国Ⅱ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C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解析] 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历史传承,而不是来自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
6.(2020·海南高考·3)如表唐诗(摘录),可见( D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解析] 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5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佛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