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75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2课时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1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2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53讲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3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54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试卷 0 次下载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0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0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解析] 根据地图中物种传播路线可知,一条由西亚向东亚、欧美地区传播,另一条由东南亚向美洲、非洲等地传播,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这两个物种分别是小麦和甘蔗,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后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起源地不符,排除A、B两项;水稻起源于中国,与图示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
2.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B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解析] 根据“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说明家庭有了较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当时采集和渔猎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开始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口迅速增加,排除D项。
3.下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B )
A.东亚成为欧洲殖民的中心
B.马铃薯经海路传入亚洲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
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中国台湾、菲律宾、日本,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殖民的中心在亚洲,排除A项;通过马铃薯传入亚洲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D项。
4.(2023·浙江6月·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C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3·海南·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C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22·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
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况)
[解析] (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
(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时间
概况
16世纪末
荷兰人将马铃薯传入中国台湾
16世纪后半叶
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到菲律宾
1601年
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日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20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十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共6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十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2讲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4广东联考]有学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