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堂检测
展开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繁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2.古代中国的地方官职机构名称各有出处。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比如铁面无私的包拯,他在北宋嘉祐初年被任命权知开封府事。这种“权知某府事”体现了宋朝皇帝( )
A.牢牢控制军队B.逃避管理责任C.实现地方分权D.加强中央集权
3.下表为1067年北宋财政收支表。据此可知,北宋财政( )
A.收入增长乏力B.支出结构合理C.危机业已显现D.运行过程改善
4.宋真宗采纳孙何的建议,“择儒臣有方略者统兵”,把武臣的势力范围或权力范围转让给了文臣。这体现了宋朝(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政治风气比较保守D.皇帝牢牢控制着军队
5.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中心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下图形象的反映了( )
A.汉代设置刺史制度B.隋唐三省六部制
C.北宋重文轻武政策D.明朝废除丞相制
6.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7.宋朝科举考试开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采取该措施的目的是( )
A.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促进南北地方官员的流动
C.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8.熙宁六年(1073年),武将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崛等五州,拓地两十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能为此次军事大捷奠定基础的是( )
A.商鞅变法奖励军功B.孝文帝迁都洛阳
C.王安石推行保甲法D.忽必烈注重农桑
9.王安石变法以后,北宋“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升了行政效率
C.使北宋政治局面焕然一新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此项变法( )
A.使北宋逐步走向衰亡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D.触犯官僚地主利益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实施的影响。
材料二 赵普答太祖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落实赵普建议的具体措施。
12.阅读下列材料:
裁撤冗员、整顿吏治是我国当代大力反腐、实现强国之路的重大内容。
材料一: 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牵制……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把晚唐五代时权宜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改革?它对于国家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此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危机?它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写的是唐太宗;“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描写的是宋太祖。故选:D。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古代中国的地方官职机构名称各有出处。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可知,宋朝以中央官员暂代处理地方政务,体现出皇帝将地方的权利收归中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军队,排除A项;逃避管理责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措施并未分化地方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067年,北宋财政收入是6300—6800万缗,支出高达7120缗,这说明北宋财政危机业已显现,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1067年北宋财政收入情况,没有其他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得知“收入增长乏力”,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北宋财政危机业已显现,没有反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运行过程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宋真宗采纳孙何的建议,把武臣的势力范围或权力范围转让给了文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每个封建王朝都有的特征,宋朝内重外轻,排除A项;重文轻武并不能说明政治风气比较保守,且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把武臣的势力范围或权力范围转让给了文臣。”皇帝牢牢控制着军队并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中围绕权力的指针偏向了文官,这说明文官的权力远远超过了武将,这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汉代设置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选项是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削弱,宋朝与少数民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科举考试开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南北分卷和名额分配措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南方的教育文化水平高于北方,所以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科举制追求公平,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科举制追求公平,未体现南北地方官员的流动,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科举制追求公平,未阐述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熙宁六年(1073年)”处于北宋宋神宗时期,能为此次军事大捷奠定基础的是王安石推行保甲法,C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时期,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发生在北魏时期,排除B项;忽必烈注重农桑发生在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可知,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化中央集权、提升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AB项;北宋政治局面焕然一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维持治安”可知,前者体现的是武装力量后备役,后者体现的是强化地方治安,这两方面均体现出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有利于加强北宋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保甲制度,它加强了统治,不能体现减少中央财政支出、触犯官僚地主利益,排除BD项。故选C项。
11.答案:(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开创科举制等。巩固了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2)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制其钱谷: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等。
12.答案:(1)宋朝(北宋);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2)财政支出大,入不敷出。材料一是原因,它致使官员冗多,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解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的政治制度改革。北宋的政治改革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知,此时中国出现了财政支出大,入不敷出。第二问依据两则材料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自太祖赵匡胤立国以来,官僚队伍人数就开始不断迅速增加。到了仁宗皇祐年间,增至二万多人。官员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耗竭国帑,给国家财政带来巨额的负担。所以,材料一是原因,它致使官员冗多,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
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
官俸
约1200万缗
/
皇室
约720万缗
/
祭祀
约325万缗
/
祭祀
75万两绢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3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后练习题</a>,共8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3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2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后复习题</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