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同步讲义 第二章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649714/0-17139492600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同步讲义 第二章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649714/0-171394926010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同步讲义 第二章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649714/0-1713949260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同步讲义 (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优秀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优秀学案,共16页。
1.早期开发利用方式
(1)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2)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其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2.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面临的困难
(1)开发困难的原因eq \b\lc\{\rc\ (\a\vs4\al\c1(海面上: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
(2)开发困难的表现: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3.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点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意义及条件
5.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
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6.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拓展延伸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
厦门新机场造地选址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利用周边海域淤泥吹填造地。2019年11月18日,厦门新机场填海造地工程报表公布,总填海造地面积约15.6平方千米,主要工程包括护岸、围堰、陆域形成、地基处理工程,以及场地排水、流溢口等临时工程等。
1.[地理实践力]人工造陆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 围海造地和填海造陆两种。
2.[地理实践力]海洋交通与通信,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利用方式有哪些?
答案 其主要利用方式有建造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桥以及铺设海底光缆等。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空间利用就是将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中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A.海上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海底石油储存罐
2.下列各项中属于海上生产空间的是( )
A.海上机场、海底隧道
B.工业人工岛、海上牧场
C.海上石油城、海上油库
D.海上电站、海底电缆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海上钻井平台开发的资源虽然在海底,但属于海上作业平台。海水淡化工厂是对海洋水体的利用。潜艇为水下交通工具,是对海洋水体的利用。海底石油储存罐属于对海底空间的利用。第2题,工业人工岛、海上牧场、海上石油城、海上电站属于海上生产空间;海上机场、海底隧道、海底电缆属于海上交通、通信领域;海上油库属于海上储藏领域。
下图示意荷兰于2018 年8月建造的世界首个“漂浮农场”,它漂浮在鹿特丹港海面上,吃水深度约1.5米,有走廊与陆地连接。“漂浮农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装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其他四面为透明玻璃墙。上层为奶牛放养区,下层有牧草区(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牛奶生产区、牛排泄物处理区等。据此完成3~5题。
3.建造“漂浮农场”的最基本条件是当地拥有( )
A.宽阔的较深水域
B.先进的技术水平
C.充足的光照条件
D.便捷的交通运输
4.荷兰政府鼓励发展“漂浮农场”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劳动力
B.促进生态循环
C.缓解土地紧缺
D.应对全球变暖
5.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
A.投入成本更低B.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
C.产品质量更优D.对环境没有污染
答案 3.A 4.C 5.B
解析 第3题,“漂浮农场”吃水深度约1.5米,故建造“漂浮农场”的最基本条件是当地拥有宽阔的较深水域,荷兰是个临海国家,有广阔的海域,为建造“漂浮农场”提供了最基本条件,A对;建设漂浮式建筑难度不大,技术要求并不高,B错;牧草采用LED照明控温种植,不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且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光照条件差,C错;交通条件是普遍性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很多地方都具备,不是建造“漂浮农场”的最基本条件,D错。故选A。第4题,“漂浮农场”不能节省劳动力;材料中没有体现生态循环及全球变暖;荷兰是填海造陆大国,人多地少,“漂浮农场”建在海面上,不占用陆地土地资源,故主要目的是缓解土地紧缺。故选C。第5题,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牧草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小,所以其生产的突出优势是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故选B。
目标2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和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海洋国土
(1)概念: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
(2)权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国的内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而对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国土并不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只享有某些事项的管辖权和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内容
拓展延伸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域的划分
连线 请将下列海洋空间资源与其所对应的国家安全作用进行连线。
答案
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位于海南省东部沿海,优越的海湾自然环境使之成为鱼虾产卵、索饵、越冬的主要场所。潮间带滩涂养殖、浅海浮筏式养殖和小网箱养殖,是该地近海养殖的传统方式。该类养殖高度集中于养殖条件较好的海湾地区,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养殖方式逐渐显现的弊端,传统捕捞业收益急剧下降,并逐渐进入困境。近年来,海南省提倡深水网箱养殖,即在水深15米以上的沿海开放性海域设置大型网箱养殖。该地渔民在西沙永乐群岛附近约200公顷海面上投资建设深水网箱,养殖龙胆石斑鱼、龙虾等名贵海产。图1为海南省琼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2为深水网箱养殖景观图。
1.[区域认知]分析海南渔场成为鱼虾产卵、索饵、越冬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答案 位于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暖流流经,水温适宜;河流入海口,营养物质丰富,饵料充足;浅海大陆架,生存空间广阔。
2.[综合思维]深水网箱养殖相较传统海洋养殖方式有何优点?
答案 抗风浪、海流等灾害能力增强;养殖容量大;水质较好,污染小,利于水产品品质的提高;养殖空间充足,可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减轻近海的环境压力。
3.[区域认知]近年来,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我国南海不断挑起事端,南海问题不断升级,指出南海争端不断的可能原因。
答案 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历史问题;大国势力的干扰等。
4.[综合思维]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南海的执法力度,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阐述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大意义。
答案 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增加渔业、油气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读“江苏省海岸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连云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 ②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 ③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 ④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潮汐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江苏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连云港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①正确;海水淡化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成本较高,不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②错误;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③正确;以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潮汐能,④错误。故选C。第2题,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为鱼类的繁殖、恢复提供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选B。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读图,回答3~4题。
3.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4.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
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
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
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从图文信息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故A、C错误。河多沙厚不利于建港,故D错误。岛屿众多可以削弱风浪,利于建港,故B正确。第4题,填海造陆可以增加陆地面积,有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故D正确。
(2022·广东汕尾期末)漂浮式海上风电站,由风力发电机和漂浮式平台组成,可用于开发水深超过50米海域的风力资源。2017年全球首座商业化运行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在英国北海沿岸正式投用。2025年,我国或将迎来首个可商业化运行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据此完成1~2题。
1.漂浮式海上风电站与传统固定式海上风电站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
A.发电量更大 B.适用范围广
C.安装便利 D.无海洋污染
2.与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开发漂浮式海上风电站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
A.市场 B.技术
C.海域面积 D.灾害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全球海上风力资源主要分布在水深更深的远洋海域,对传统固定式海上风电站是巨大的挑战。漂浮式海上风电站适合布局在范围更广、风能资源更丰富的深远海地区,同时也适合布局在地质较差的浅海区,因此适用范围广是其优势所在,故选B。第2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增大,市场较为广阔,A错;技术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B错;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广阔,C错;西北太平洋台风多发,与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开发漂浮式海上风电站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台风等海上气象灾害,故选D。
下图示意连接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设计避免干扰飞向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的飞机航线,并为国际航运留出通行水道。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叙述不符合图文信息的是( )
A.该跨海工程采用了公路和铁路合用的设计
B.东侧的海底隧道比西侧的跨海大桥短
C.该工程由海底隧道、人工岛和跨海大桥组成
D.该工程连接重要海港丹麦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马尔默
4.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建设成本 B.利于海空交通
C.避免破坏景观 D.保护海洋生物
5.萨尔特岛是丹麦的自然保护区,植被以草为主,野生鸟类在岛上筑巢。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该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A.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提高通行速度
答案 3.B 4.B 5.A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东侧的跨海大桥比西侧的海底隧道长,选B。第4题,由题干材料可知,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利于保障哥本哈根机场航班安全,且为国际航运留出通行水道,故选B。第5题,由材料“野生鸟类在岛上筑巢”可知,新建人工岛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A正确。
(2022·安徽省“江淮十校”质量检测)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用“一箭九星”的方式,以“德渤三号”动力船为发射平台,在黄海海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读图完成6~7题。
6.海上发射运载火箭具有诸多优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移动的平台,能够选择最有利的发射地点
B.选在赤道附近发射,能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
C.海上空间广阔,任意选择火箭发射窗口期
D.人类活动较少,将提高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7.海上火箭发射需要有稳定的发射平台,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的是( )
A.强烈的太阳辐射 B.强劲的水平气流
C.较高的海水盐度 D.较大的空气湿度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航天任务的进行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海上发射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且海平面的气象变化极度复杂,发射的时机转瞬即逝。所以这对担任指挥的部门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海上发射的火箭发射窗口期更难把握,C说法不正确。故选C。第7题,海上发射火箭需要一个相对风平浪静的海况,在火箭测试、起竖和加注燃料等发射准备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一个平稳的环境,较强劲的水平气流运动会扰动海水,形成风浪,海面的晃动造成发射平台的不稳定,B正确。太阳辐射、海水盐度和空气湿度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A、C、D错误。
(天津文综)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8~9题。
8.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
A.船舶制造与维修 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 D.远洋货物运输
9.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2),其目的主要是( )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
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
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答案 8.B 9.A
解析 第8题,根据景观图名称可知,四处景观都是与海洋有关的旅游景点,因而可判断当地着力发展的是海洋文化旅游,B正确。船舶制造与维修应在船厂内进行,图示四处景观没有涉及船厂,A错误。水产养殖与捕捞、远洋货物运输都需要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而图示四处景观主要位于沿海陆地上,C、D错误。第9题,海水涨落潮的过程中,位于滩涂上的人工礁石和盐生植物能降低潮流速度,减少海流侵蚀、促进泥沙沉积,A正确。放置人工礁石并不能恢复生态,B错误。滩涂本身就是湿地,放置人工礁石后湿地面积并没有增加,C错误。这些措施是以保护而非开发为主要目的,D错误。
(2022·山东烟台模拟)半岛工程是指通过桥梁、海堤及促淤造地等方式,将海岛与陆地相连接的综合工程。20世纪50年代,海堤的建成让厦门岛成为半岛,铁路和国道得以连入厦门。21世纪以来,由于港口规模较小,温州全面启动了以深水港建设为核心的温州半岛工程,推进连岛兴港、围涂造地。2010年,厦门启动拆堤建桥工程。图1示意厦门岛位置,图2示意温州半岛工程位置。据此完成10~12题。
10.温州半岛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工业转型 B.增加城市功能
C.增加城市用地 D.促进旅游业发展
11.温州半岛工程两段海堤建成后,甲海域( )
A.滩涂淤积增强 B.盐度明显下降
C.深水泊位增加 D.海水污染减轻
12.厦门拆堤建桥是为了( )
A.改善交通安全 B.降低维护成本
C.促进海洋运输 D.修复海洋生态
答案 10.C 11.A 12.D
解析 第10题,温州半岛工程建设与工业转型无关,故A错误。城市功能包括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温州半岛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土地面积,但不会增加城市功能,故B错误、C正确。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断温州半岛工程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故D错误。第11题,海堤建成后,甲海域海浪侵蚀减少,堤内滩涂淤积增强,故A正确。海堤建成后,甲海域水流不畅,海水污染会加重,海水盐度会明显增加,故B、D错误。海堤建成后,堤内淤泥越积越多,越垒越高,深水泊位会减少,故C错误。第12题,海堤建成后,水流不畅,堤内淤积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厦门拆堤建桥是为了修复海洋生态,故D正确。
13.(2022·江苏苏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260多个岛礁及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下面图甲为三沙市地理位置和南海诸岛示意图,图乙为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示意图。
红树林地区是生态脆弱区,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非常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市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发现,由于多年来盐场建设、围海造田、水产养殖等活动导致红树林大量枯萎。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1)列举南海地区可以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4分)
(2)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对西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大意义。(6分)
答案 (1)海洋渔业资源;石油开采;海水淡化;海洋运输;海底锰矿等资源开采;波浪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开发;海上飞机场建设。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8分)
人工棕榈岛这个想法源于迪拜酋长,他认为石油终会耗尽,迪拜需要一个备用计划继续发展,应该在海面上建三个岛,为高档房产和奢华酒店提供土地。朱美拉棕榈岛是最小的岛,从2007年开始使用。人工棕榈岛建成只用了4年,用了1 200万磅石头和5 300万磅沙子。“世界”岛设计得看起来像一幅世界地图。
(1)人工岛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一种形式。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空间有哪些优点?(6分)
(2)如果你是某海上城市的总设计师,你在进行设计时将重点考虑哪些问题?(6分)
(3)港口作为传统的海岸工程设施,在21世纪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适应未来人们关于海岸与港口开发的理念,港口的筑港区位将有哪些变化?(6分)
答案 (1)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好;海中温度、压力稳定。
(2)海上要抵御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此外还要考虑海水的强腐蚀性和海冰的巨大破坏性等。
(3)①综合考虑对海底性质、海岸侵蚀、泥沙运动、生态环境变化与海洋污染等的影响,以利于海岸带的可持续开发;②综合规划填海造地工程,将交通、工业区、港口和沿港湾海岸风景区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为达到保护海岸和不破坏生态系统且具有观赏性的目的,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人工礁(宽幅潜堤)及缓坡护岸等结构将取代传统的护岸、海堤等结构形式。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海上的环境特点,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特点。2.运用示意图,列举各类型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3.结合实例,分析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和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4.通过社会调查或观看影像,说明我国海洋国土资源现状,学会分析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意义与解决海洋利益争端的途径。
优点
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
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
海底隐蔽性好
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主要方式
利用空间
形式
优点
缺点
生产场所
海岸滩涂、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
盐田、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
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规模;不与粮争地,无须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水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利于开展海洋娱乐活动和人类居住
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仓储场所
海底
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交通运
输场所
海岸、海面及水体
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生活场所
海岸滩涂、海面及水体、海底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军事场所
海岸、海面及水体、海底
军舰航行、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原因
危害
分布
典例
保护措施
海洋
环境
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自身
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
日本“水俣病”;石油污染
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海洋
生态
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环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海岸带
赤潮
海平
面上
升
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海岸带,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
荷兰、孟加拉国以及热带的一些小岛国
影响
具体体现
对国家
资源安
全
拓展陆地生存空间,改善陆地空间的通达性
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
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提供危险资源储藏场所,减少对陆地的威胁
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不仅可以节省陆上土地资源,又可以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对国家
海洋国
土安全
维护国家领土安全
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
引发海洋争端问题
随着各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的扩大,相关国家之间产生海洋利益争端的概率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在争议海域进行的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
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发展现状
战略措施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农耕文明的影响,海洋意识薄弱,重陆轻海,错失海洋大发展机遇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盐生产、海洋水产等传统产业长期居世界第一位,海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海洋产业增长迅速。但是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相对较小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海域划界做好两手准备:一是友好协商,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运用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在“多赢”基础上解决争端。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维护自身海洋主权和利益
保护海洋环境
我国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时有发生
我国现已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位置
范围或宽度
权益
内水
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
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
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领海内沿海国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
毗连
区
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
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
架
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超过350海里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等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专属
经济
区
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国家享有部分主权权利及其他管辖权的海域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沿海国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的行为必须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规章
公海
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精品导学案,共15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优质导学案,共16页。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优质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