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08 稳态与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展开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 单元练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等物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起过敏症状。下列有关过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组胺等物质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抗体的受体
D.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答案】B
【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详解】A、过敏原相当于抗原,其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
B、组胺等物质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当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说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抗体的受体,C正确;
D、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之特异性结合,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B。
2.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
B.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某人长期熬夜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
D.熬夜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升高
【答案】D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通过“光周期信号→松果体→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说明褪黑素可以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褪黑素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抑制性腺的发育。
【详解】A、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不能感受到外界光照信号,所以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具有维持性腺发育及保持相应形态的功能,故可抑制卵巢的发育,B正确;
C、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正确;
D、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D错误。
故选D。
3.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末梢经突触小泡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未发生作用的NE可在Na+浓度梯度驱动下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E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NE通过自由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C.Na+进入突触前膜可能会引起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
D.NE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的过程需消耗能量
【答案】B
【分析】在机体内,往往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例如,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均可升高血糖,它们通过作用于不同环节,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而胰岛素则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相抗衡。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NE是神经递质也可以是激素,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正确;
B、自由扩散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NE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B错误;
C、Na+内流可导致形成动作电位,Na+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后膜都可能会引起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C正确;
D、NE可在Na+浓度梯度驱动下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说明NE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的过程需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
4.下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的电流计;图乙为某一神经元上记录到的膜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刺激A处,M记录的动作电位示意图,②处的膜电位将变为外正内负
B.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A点,放药点应分别在B、C点
C.刺激A处,N的指针偏转两次
D.只刺激B处,若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上未兴奋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图乙为刺激A处记录的动作电位示意图,但动作电位测的是膜内外的电位情况,故M记录的不是动作电位示意图;②处的膜电位将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错误;
B、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A点,放药点应分别在B、C点,若把药物放在B点,刺激A点,M、N均发生偏转;若把药物放在C点,刺激A点,M发生偏转,N不发生偏转,即可证明,B正确;
C、由于图甲的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特殊,且构成一个循环路径,刺激A处,若N的指针偏转,说明A处的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经过循环路径兴奋能多次传导到B处,导致N的指针发生多次偏转,C错误;
D、刺激甲图中A处,M、N的指针均发生偏转,而刺激B处,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B。
5.研究发现“哭泣”可以给情绪降温,泪腺的活动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但是副交感神经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副交感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泪腺构成了效应器
B.“憋”住不流泪,是泪腺受大脑皮层分级调节的结果
C.情绪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消极情绪积累会产生抑郁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答案】C
【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而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泪腺构成了效应器,A正确;
B、控制泪腺流泪的低级中枢“泪腺核团”位于脑干,下意识地“憋”住不流泪,是泪腺受大脑皮层分级调节的结果,B正确;
C、语言、学习和记忆、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D正确。
故选C。
6.如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的膜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
B.乙区域的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
C.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
D.将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详解】A、据图可知,丁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一定是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A正确;
B、乙区域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B正确;
C、甲区域或丙区域的膜电位都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而乙为动作电位,说明甲、丙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正确;
D、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与Na+的浓度无关,所以静息电位将不变,D错误。
故选D。
7.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发症多样,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的主要死因。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脑卒中死亡的诱因之一
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重要原因
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A正确;
B、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错误;
C、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C正确;
D、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D正确。
故选B。
8.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某些因素会导致横纹肌溶解,肌细胞的内容物如肌红蛋白等进入血液,引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和机体代谢功能紊乱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
B.超负荷的训练可能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C.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滤过治疗
D.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不会改变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横纹肌溶解,肌细胞的内容物如肌红蛋白等进入血液,引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则肾的排泄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A正确;
B、超负荷的训练会导致骨骼肌和心肌代谢增强,则可能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B正确;
C、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则肾脏的排泄功能减弱,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滤过治疗,C正确;
D、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会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和机体代谢功能紊乱等症状,则可能改变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D错误。
故选D。
9.研究发现,叶片中的光敏色素(PFR和PR)是感受光周期变化的光受体。在红光下,PR变为PFR,而在远红光下,PFR变为PR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昼越短)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反之,夜越短(昼越长),PFR变为PR就较少,剩下的PFR也越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是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的蛋白质
B.PFR的形成需要红光来激发,PFR还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
C.夜间给长日照植物补充红光,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
D.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PFR/PR比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
【答案】D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分生组织的细胞中含量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回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中,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分布在分生组织的细胞中,A正确;
B、有些种子必需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而莴苣种子通常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红光照射才能萌发,而在红光下,PR变为PFR,因而可推测,PFR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B正确;
C、夜间给长日照植物补充红光,PR变为PFR,PFR也越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C正确;
D、题中显示,PFR变为PR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即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短到一定长度时,PFR/PR比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D错误。
故选D。
10.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1,当PD-1与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
B.T细胞上有PD-1分子说明只有T细胞含有合成PD-1分子特有的基因
C.使用无PD-L1效应的药物结合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会降低免疫治疗的效果
D.增加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上的PD-1,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排斥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T细胞表面的PD-1与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而一些肿瘤细胞表面也带有PD-LI,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从而躲过T细胞对其进行的杀伤。
【详解】A、部分T细胞在其表面的PD-1与PD-L1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T细胞上有PD-1分子,是PD-1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它体细胞中也都有该基因,B错误;
C、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PD-1结合,将阻碍PD-1与PD-L1的结合,避免T细胞“自杀”,会提高免疫治疗效果,C错误;
D、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所以可降低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D。
11.科研人员选取15年生的莱星和鄂植8号油橄榄品种进行实验,每个品种随机选取3株作为1个样本,重复3次。如图表示盛花期后20d(5月15日)开始,果实膨大期(莱星7月中旬—8月中旬、鄂植8号6月中旬—7月中旬)直至油橄榄果实成熟(10月15日)叶片内源激素3-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含量的测定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莱星叶片IAA峰值的出现与枝条快速生长相对应
B.9月15日—10月15日莱星叶片内GA的含量明显高于IAA的含量
C.IAA和GA在两油橄榄品种体内起传达信息、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D.GA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果实快速膨大期GA含量快速上升
【答案】B
【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IAA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莱星叶片IAA峰值的出现与枝条快速生长相对应,A正确;
B、根据纵坐标的含量值分析,9月15日-10月15日莱星叶片中IAA的含量高于GA的含量,B错误;
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IAA和GA在两油橄榄品种体内起传达信息、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
D、GA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莱星7月中旬-8月中旬、鄂植8号6月中旬-7月中旬进入果实快速膨大期,GA含量快速上升,D正确。
故选B。
12.谚语讲“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如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春化作用体现了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B.实验室夏季种植冬小麦时,可合理使用冷库,诱导小麦开花
C.“淀粉—平衡石假说”可以解释春化作用的机理
D.冬小麦对低温逆境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由题意可知,春化作用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A正确;
B、冬小麦的开花离不开春化作用,实验室夏季种植冬小麦时,可合理使用冷库,创造适宜的低温条件诱导冬小麦开花,B正确;
C、“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C错误;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冬小麦对低温逆境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以碘和酪氨酸为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合成的一种甲状腺激素,当T3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3在细胞核内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B.图示细胞应是下丘脑细胞
C.T3含量升高会抑制TSH的合成和分泌
D.测定血清中T3的含量可用于诊断甲状腺疾病
【答案】B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致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据图可知,T3的受体TRs在细胞核内,故T3在细胞核内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A正确;
B、图示细胞能合成TSH(促甲状腺激素),应是垂体细胞,B错误;
C、“×”表示抑制,T3含量升高会抑制TSH的合成与分泌,即T3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由于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因此测定血清中T3的含量可用于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故选B。
14.凝血酶原是由肝细胞合成的重要凝血蛋白因子,其活性可用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PT 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Ca2+和组织凝血活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凝血酶原的加工与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关
B.凝血酶原以胞吐的形式进入内环境,该过程不需要膜蛋白参与
C.若肝细胞损伤严重,PT将延长
D.PT可作为临床诊断肝炎的重要指标
【答案】B
【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凝血酶原是血浆中的重要凝血蛋白因子,属于分泌蛋白,其加工与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关,A正确;
B、凝血酶原以胞吐的形式进入内环境,该过程需要膜蛋白参与,B错误;
CD、若肝细胞损伤严重,合成的凝血酶原减少,凝血酶减少,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PT)将延长,故PT可作为临床诊断肝炎的重要指标,CD正确;
故选B。
15.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C.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D.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①⑤⑥分泌减少
【答案】A
【分析】由图可得, a为胰岛B细胞, b为胰岛A细胞, c为肾上腺,d为垂体,e为肾小管,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胰岛素,③为胰高血糖素,④为肾上腺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下丘脑在神经调节中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又能分泌各种释放激素参与激素调节,故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A正确;
B、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相同的作用,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相反的作用,激素②胰岛素降低血糖、④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两则之间为拮抗作用,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产热,维持体温,两则之间为协同作用,B错误;
C、c分泌的激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且能维持体温,该激素为肾上腺素,故c为肾上腺细胞,d表示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e表示肾脏中肾小管和集合管,能重吸收水分,C错误;
D、寒冷条件下,机体的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逐渐增加,提高代谢,增加产热,寒冷条件下,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加,①抗利尿激素减少。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⑥(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多,从而可促进⑦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如图为运动员在比赛中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初到室外,人体会产生寒冷的感觉,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人体产生寒冷感觉的过程 。图中的激素A是 ,激素B和激素C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具有 关系。因为较长时间的运动,体温会略微上升,此时机体通过 和汗腺分泌增加来增加散热。
(2)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消耗较多,其原因是 ;此时激素D分泌增加,激素D是由 细胞分泌的,该激素作用于肝脏后引起肝细胞发生的相应的主要生理变化是 。
【答案】(1) 低温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促甲状腺激素 协同 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
(2) 运动过程中需要较多的ATP,ATP来自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底物主要是葡萄糖(血糖) 胰岛A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分析】分析题图:A由垂体释放且作用于甲状腺,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B由甲状腺分泌且能使代谢活动加强,则B为甲状腺激素;C由肾上腺分泌且能使代谢活动加强,则 C为肾上腺素。
【详解】(1)人体产生寒冷感觉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具体过程为:低温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肾上腺素,激素B和激素C在体温调节过程中都具有升高体温的作用,故两者具有协同关系;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
(2)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机体需要较多的ATP,ATP来自细胞呼吸,而细胞呼吸的底物主要是葡萄糖(血糖),因此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消耗较多;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消耗较多,血糖浓度下降,此时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17.伤害性因素(如刀割、高温、内脏绞痛等)刺激机体组织,会引起组织产生致痛物质(组胺等),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最终引起痛觉。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如下图所示,R为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相关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 (填信号)形式传递至大脑皮层,从而形成痛觉,该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2)芬太尼与 (填R物质名称)结合可促进K+外流,进而抑制 ,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最终产生镇痛效应。
(3)在引起痛觉的同时,伤害性因素刺激会引起机体产生逃避反应(痛反应),这对机体产生的积极意义是 。
【答案】(1)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不属于 反射弧
(2) 芬太尼受体 Ca2+内流
(3)可使机体对来自伤害性因素刺激引起的疾病等作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保护措施减轻伤害,有利于机体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给分,2分)
【分析】图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可打开钠离子通道,促进钠离子内流。
【详解】(1)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需要多个神经元传递信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由于痛觉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分析题图可知,芬太尼与芬太尼受体特异性结合可促进K+外流,使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抑制Ca2+内流,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进而产生镇痛效应。
(3)逃避反应的产生可使机体对来自伤害性因素刺激引起的疾病等作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保护措施减轻伤害,有利于机体的生存。
18.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 (填“双向”或“单向”)的。
(2)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 。
(3)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 ,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4)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 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 ;② 。
【答案】(1) 属于 双向
(2)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升高
(4) 相互对照和自身对照 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 (ACTH的治疗)停药后不反弹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
(2)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4)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显然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总之,ACTH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强。
19.盐生植物长叶红砂对盐渍荒漠具有极强的适应性。采用野生长叶红砂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对长叶红砂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1)植物激素是由特定部位 ,运输到作用部位,通过与受体结合,起 作用的信息分子。
(2)当幼苗长到20天,株高为10 cm左右时,用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
表 NaCl处理7天后的株高及相对生长率
注:表中数据均为5次测量平均值。
据表可知, 为长叶红砂生长的最适NaCl浓度,判断依据是 。
(3)脱落酸(ABA)是长叶红砂在逆境条件下迅速产生的、以适应环境的一种激素。据图1可知,与其他浓度相比,在NaCl浓度为80 mml·L-1时,ABA的含量 ,根据图2可知,在相同NaCl浓度下,IAA的含量约是对照组的 倍。
(4)依据实验结果,请提出提高植物耐盐能力的新思路 。
【答案】(1) 产生 调节
(2) 80mml·L-1 此NaCl浓度下,株高和相对生长率最高
(3) 最低 3/三
(4)适当降低内源ABA含量,提高内源IAA含量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1)植物激素是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必须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对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2)由表格可知,当NaCl浓度为80mml·L-1时,长叶红砂的株高和相对生产率最高,故80mml·L-1为长叶红砂生长的最适NaCl浓度。
(3)由图1可知,与其它浓度相比,在NaCl浓度为80mml.L-1时,ABA的含量最低,根据图2可知,在NaCl浓度为80mml.L-1时,IAA的含量约45ng/g·FW,是对照组的3倍左右。
(4)分析上述实验,当NaCl浓度为80 mml·L-1时,长叶红砂的株高和相对生产率最高,为长叶红砂生长的最适NaCl浓度;而在NaCl浓度为80mml·L-1时,ABA的含量最低,IAA的含量比对照高,故想得到耐盐植物可适当降低内源ABA含量,提高内源IAA含量。
20.新冠病毒属于一种带有包囊膜的RNA病毒,其通过包囊膜上的S蛋白(棘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随后包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完成感染过程,如图1所示,图2表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膜融合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这属于 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2)图2中IL-2可能是 ,其可以促进③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
(3)新冠病毒经灭活处理后制成的疫苗是我国进行新冠预防接种的主要类型。病毒灭活处理可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是 (至少答出2点)。
(4)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感染者可以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清进行治疗,原因是 。但是某些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以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医生判断其出现了 。
【答案】(1) 流动性 非特异性 免疫防御
(2) 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3) 抗原性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
(4) 康复病人的血清中含有与新冠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过敏反应
【分析】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其包囊膜上的棘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随后包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衣壳与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
图2中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其分泌的抗体可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
【详解】(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图1中的膜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位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可吞噬消灭部分病毒,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清除外来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2)图2中IL-2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促进③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进而增强免疫能力。
(3)病毒灭活处理可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抗原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有: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
(4)因为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与新冠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故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清有助于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感染者的治疗,但是某些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以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这些都是机体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NaCl浓度/(mml·L-1)
CK(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胁迫后株高/cm
13
14.6
15.4
17.1
18.7
16.2
13.3
10.5
相对生长率/%
100
112.31
118.46
131.54
143.85
124.62
102.31
80.77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单元检测卷07变异与进化原卷版docx、单元检测卷07变异与进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通关卷30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考点通关卷30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30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30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通关卷28+免疫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考点通关卷28+免疫调节-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8免疫调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8免疫调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