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53089/1-17140168963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53089/1-17140168963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53089/1-17140168963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53089/0-17140168939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53089/0-17140168939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53089/0-171401689405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
- 专题13:名句默写+名著导读+文言文阅读(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重点强训(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4:课外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6:作文训练(成长经历类)【写作指导+范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7:期中模拟测试卷(基础巩固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8:期中模拟测试卷(能力提升卷)【全国通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原卷版docx、专题15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7分)(21-22七年级下·广东汕头·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1.(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
(2)众兄弟既成诵( )
(3)温公尝言( )
2.(2分)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2分)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_______。
【答案】1. 担心 已经 曾经 2.D 3.“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解析】1.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句意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患:担心;
(2)句意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既:已经;
(3)句意为:司马光曾经说。尝:曾经。
2.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本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读书时刻苦背诵,读过背过的书终身不忘,收获很大,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见本文主旨是“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故选D。
3.考查拓展能力。勤学苦读的故事很多,考生写一个典型的即可。
如: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一个夏夜,他看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如灯一样。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8分)(20-21七年级下·广东阳江·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4.(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
(2)以所爱良弓赠之( )
(3)飞由是益自练习( )
5.(2分)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 贫 拾 薪 为 烛 诵 习 达 旦 不 寐。
6.(4分)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4. (1)爱好,喜欢 (2)拿,把 (3)更加 5.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6.少有大志,文武皆有天赋,而且勤学苦练不止。
【解析】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的句意是: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好:爱好,喜欢。
(2)“以所爱良弓赠之”的句意是: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以:介词,把。
(3)“飞由是益自练习”的句意是: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益:更加。
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的意思是:家里比较清贫,拾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从“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可以概括出:少有大志。
从“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可概括出:天资聪颖,擅长背诵经典。
从“家贫,拾薪为烛,通习达旦,不寐”“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可以概括出:勤学苦练。
【点睛】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拾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向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射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13分)(21-22七年级下·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⑤曷若:怎么像。
7.(6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久之能效人言
(2)但能效数声而止
(3)鸟俯首而惭
(4)及鲁肃过寻阳
(5)愿为市鞍马
(6)康肃笑而遣之
8.(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9.(3分)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7.(1)仿效,模仿;(2)只;(3)低下;(4)到了……的时候;(5)买;(6)打发。 8.(1)哪能像我这样自己表示自己的意图啊。
(2)老翁在一旁看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中八九,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 9.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7.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久而久之,便能模仿人说话。效:仿效,模仿;
(2)句意:只能模仿几句罢了。但:只;
(3)句意:八哥听了低下了头,非常惭愧。俯:低下。
(4)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了……的时候。
(5)句意: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市:买。
(6)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
8.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曷,怎么;若,像。
(2)中重点词语有:见,看见;但,只是。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它知道蝉说的是对的,蝉批评它虽然学了人的话,但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像没说一样。故其“俯首而惭”的原因是: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这个故事通过蝉批评八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鹦鹉学舌。
【点睛】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南方人张网捕捉它并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就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就是那么几句。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了讥笑它。蝉对八哥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很好,可是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说话一样。怎么比得上我在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听了低下了头,感到非常惭愧,以后再也不模仿人说话了。
(8分)(20-21七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①。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②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宗:主要的②世祚:指国运③政:只,仅仅
10.(2分)解释加点的词意。
(1)俄而惊起( ) (2)向梦见伏羲( )
11.(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12.(4分)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0. (1)不久,一会儿 (2)刚才 11.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作为根本。(意对即可) 12.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解析】10.考查文言虚词。
(1)句意:不久突然醒了过来。俄而:不久。
(2)句意:刚才我梦到了伏羲。向:刚才。
11.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乃:于是;博览群籍:广泛阅读书籍;以:把;宗:根本,可理解为“主要的”。
12.考查对文本的理解的概括。根据“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得出:博览群书;根据“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得出:梦中诵书。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例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书籍,把《易经》当作最主要的。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不久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刚才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做梦的时候在朗诵。
(10分)(20-21七年级下·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①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②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注】①适:改嫁。②戚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
13.(2分)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共有两处)
以 母 在 时 方 贫 其 后 虽 贵 非 宾 客 不 重 肉。
14.(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5.(4分)范仲淹谥号“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从选文来看,范仲淹能获此高度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3.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14.(有时范仲淹)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当食物度日,别人不能忍受,(但是范仲淹)却不觉得苦。 15.从小有志向,学习努力,自立自强,孝顺母亲。(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13.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是按时间顺序陈述两种情况,中间可断开,“非宾客不重肉”是前面出现的结果,其前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14.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重点词:
食:食物。给:充足。以:用。糜粥:稀粥。堪:忍受。
1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少有志操”的意思是:范仲淹从小有志向节操。从中可知他年少时就有高远的志向与节操;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的意思是: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当食物度日,别人不能忍受,(但是范仲淹)却不觉得苦。从中可知他勤奋好学,不惧贫苦;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的意思是: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从中可知:他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
“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的意思是: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从中可知:他对自己节俭,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以上就是他被后人敬仰,获高度评价的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当食物度日,别人不能忍受,(但是范仲淹)却不觉得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亲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6分)(20-21七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③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6.(2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谓可将兵十万 谓:认为
B.泥古者愚 泥:学习
C.沟洫甫成 甫:刚刚,才
D.恒独步庭院 恒:总是,常常
17.(2分)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A.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B.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C.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D.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18.(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羽冲学古书兵法,自我感觉深得要领,可是实战不堪一击。
B.刘羽冲依古法治水,却使良田被大水淹没,人们只好都去捕鱼。
C.刘羽冲至死都没明白自己为何屡屡失败。
D.何文勤先生曾教导纪昀,饱读经书会妨害做事,一无所知也会妨害做事,关键在于人的领会。
【答案】16.B 17.D 18.B
【解析】16.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谓:认为。
B.句意:拘泥于古代成规的人是愚蠢的。泥:拘泥。
C.句意:沟渠刚挖成。甫:刚刚,才。
D.句意: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恒:总是,常常。
故选B。
17.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制,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应断句为: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故选D。
18.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结合第①段“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可知: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而不是选项中所说“人们只好都去捕鱼”。B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制,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若干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地方土匪军队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时的人怎么会欺骗我呢?”像这样每天读个几千几百遍,只读这六个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拘泥于古代成规的人是愚蠢的,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呢?
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一卷书都没有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所以说:‘要真正明白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8分)(20-21七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②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③,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④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⑤,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⑥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甓(pì):砖。②检摄:自上面下去检查管理。③佃:解放前农民向地主租地耕种。④籍:叠记。名词作动词。⑤正会:年初一集会。⑥桓温:东晋时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19.(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向其故 故:原因。
B.终日敛膝危坐 危:端正。
C.聊取之耳 聊:随便。
D.执而鞭之 鞭:鞭子。
20.(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A.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B.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情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C.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D.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21.(2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之所以让自己辛劳,是因为他致力于收复中原,唯恐过分安逸之后,不能承担大事。
B.陶侃认为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C.陶侃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对于那些不种田或者在稻田里玩耍的人,严惩不贷。
D.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惜分阴,劝农工,平时不忘“物尽其用”。
22.(2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
【答案】19.D 20.B 21.C 22.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解析】1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为:让人捉住他,鞭打他。鞭:用鞭子打;
故选D。
20.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叙述大禹对于时间的态度,中间应断开;“至于众人”“当情分阴”强调普通人应该如何对待时间,中间应断开;“岂可逸游荒醉”是反问句,应在“岂可”前断开;
正确划分为: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情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故选B。
2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C.有误,“而戏贼人稻”意思是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并不是“对于那些不种田或者在稻田里玩耍的人,严惩不贷”;
故选C。
2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及,等到;以,用;贮,保存。
【点睛】参考译文:
陶侃在广州刺史任上比较空闲,常常早上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把砖运回书房里。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复中原,过于清闲安乐,以后恐怕担当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劳累罢了。”
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营区里许多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没有稍微的空闲时间。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曾经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6分)(20-21七年级下·湖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痴人卖羊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辩①,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面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②膻③,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④,面孔即作橘皮皱。”
(选自《启颜录》)
【注释】①词辩:辩论的言词。②宁馨:这样。③膻(shān):羊肉的气味。④皂荚子: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状如豆角,这里指羊的角。
23.(2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频卖不售 频:多次B.还谓是其旧羊 谓:认为
C.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 为:为了D.向者宁馨②膻然 向:从前
24.(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
A.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B.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
C.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D.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
25.(2分)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生虽然略有口才,但是由于不认识羊,结果遭到了众人的戏弄。
B.书生虽然把猕猴当作了羊,但是没有看到羊角,气得连脸色都变了。
C.书生认为羊角被市人扭掉了,不过苦于找不到证据,只好忍着不作声。
D.书生把猕猴牵回家后特地为此吟了一首打油诗,足见他果然是个痴人。
【答案】23.C 24.D 25.B
【解析】23.考查文言实词。
C.错误。句意: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口。为:因为;
故选C。
24.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有人送他一头公羊,(他)就用绳子拴住羊的脖子,牵进集市打算卖掉它。“有人饷其一羝羊”主语是“有人”,“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主语都是书生,故断句: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
故选D。
2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错误。“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面目顿改”意为书生见到了猕猴之后,还以为是他原来的羊,只是因为它没有犄角,面貌改变而感到奇怪。并非“气得连脸色都变了”;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梁朝时有一个书生,性格痴呆却稍微有些辩论的口才,从来不认识羊。有人送他一头公羊,(他)就用绳子拴住羊的脖子,牵进集市打算卖掉它。(别人)开价不高,(书生)卖了很久也没有卖出去。市场上的人知道他痴呆愚钝,于是大家用一只猕猴来(偷偷)换走了羊。
书生见到了猕猴之后,还以为是他原来的羊,只是因为它没有犄角,面貌改变而感到奇怪。(他)又看看猕猴手脚动个不停,就认为是市场上的人扭去了羊角,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口,不可以验证,就忍住没有说。(他)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吟咏道:“我有一只奇怪的动物,能变胖也能变瘦。(它)以前有这样的羊腥味,现在又如此地发臭。(我)几次牵着(它)进入集市,卖了许多天也还是不能出售。(可是它)头上却丢掉了皂荚果实一般的犄角,脸孔变得像橘子的皮一样的皱了。”
(6分)(20-21七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注】①搦管:握笔。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④姻友:亲戚、朋友。⑤夥(huǒ):多。
26.(2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聘楚士训其子 训:教训
B.书一画 书:写
C.其子辄欣欣然掷笔 辄:就
D.父趣之 趣:催促
27.(2分)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A.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B.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C.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D.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28.(2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舍翁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家世代都不识字。
B.楚地的读书人从拿笔描红开始教田舍翁的儿子写字。
C.田舍翁的儿子才学到三个字,就要求父亲辞掉先生。
D.田舍翁准备邀请他的亲戚喝酒,叫他儿子晚上先写个状子。
【答案】26.A 27.B 28.D
【解析】26.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
A.聘楚士训其子: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训:教育,教导。
故选A。
27.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意思是“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害得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故知,“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和“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是因果关系,需停顿。“天下姓字夥矣”与“奈何姓万”是转折关系复句,也需要停顿。“自晨起至今”是“才完五百画也”的时间状语,停顿表示强调。于是可停顿为: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故选B。
28.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田舍翁准备邀请他的亲戚喝酒,叫他儿子晚上先写个状子”表述错误。从“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可知,田舍翁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不是“写状子”。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财主,家产很多,但是几辈子都不识字。有一年,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这位先生开始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形于色地扔下笔跑回家里,告诉他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快把他辞了吧。”他父亲一听很高兴,就照他说的办了。准备好了钱打发走了这位先生。
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写完,便去催促。这孩子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害得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世上求学的人偶然懂得一点,就自夸已经学有所得,不想再进一步学习上进,大概像田舍翁之子这般人吧。
(8分)(20-21七年级下·吉林长春·期中)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望梅止渴
魏武①行役②,失汲道③,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④,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⑤。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魏武帝。②行役:带有任务而跋涉路途,这里指代部队行军。③汲道:取水的道路。④饶子:指果实很多。⑤前源:前面的水源。
29.(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失汲道
(2)士卒闻之
30.(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31.(4分)“望梅止渴”,往往形容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读罢此文,你还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29.(1)不见,消失 ②听见,听说 30.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 31.围绕“心理暗示的激励作用;遇事不慌张;做事要机智灵活,善于思考”回答即可。
【解析】2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失去水源。失:不见,消失;
(2)句意:士兵听到后。闻:听到,听说。
3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闻,听到;之,指曹操的话;口,嘴;皆,全、都;乘,凭借;及,到。
3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启示能力。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中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因为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由此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点睛】参考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时,失去水源,全军都很渴,于是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梅可以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用这个办法(让部队)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世人说:魏武帝足智多谋,不是胡乱的评论啊。
(10分)(20-21七年级下·贵州贵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其三)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①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⑤,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俗称“窝棚”。③顾:然而,可是。④豕:猪。⑤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32.(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令不可去 去:
(2)负之以归 负:
33.(2分)翻译下列句子。
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34.(3分)用文中原话回答屠户面对狼的进攻所采取的反击方法。
35.(3分)你认为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32.(1)离开(2)背 33.狼全身胀得像牛,大腿直伸不能弯曲,嘴张着合不上。(意对即可) 34.“捉之,令不可去。”“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35.机智、勇敢、果断。
【解析】32.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不让它离开。去:离开。
(2)句意为:把它背回去了。负:背。
33.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股:大腿;屈:弯曲;合:合上。
3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
根据“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的内容可知,屠户面对狼从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时,做的反击就是抓住了狼的爪子,所以可以筛选“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一句;根据“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的内容可知,屠户无法杀死狼时,想到的办法是吹猪的办法吹狼,所以可以筛选“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一句。
35.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奔入伏焉”的内容可知,屠户占据有利的地势,可见屠户的机智;根据“屠急捉之,令不可去”抓准了时机,可见屠户的勇敢;“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运用了自己的长处处理问题,可见屠户的果敢。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8分)(20-21七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义以德教代刑罚
(于义①)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乡。于是德教大治。以德化人,其皆此类也。
(选自《隋书·于义传》)
注释:①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北周宣帝时为刺史等职,后仕隋朝,为隋文帝平叛王谦之乱有功,拜潼州总管、上柱国等显职。
36.(2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安武太守 迁:升官
B.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 讼:打官司
C.不尚威刑 尚:崇尚
D.其皆此类也 类:标准
37.(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
A.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
B.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
C.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
D.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
38.(2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义为官不喜欢用威严刑罚,只喜欢用道德教化人。
B.张王二人为钱财打官司,于义将他们的家财平分,一人一半,并没有治罪。
C.于义教育张王二人后,两人羞愧,移居他乡。
D.此案过后,安武郡大兴品德教化之风。
39.(2分)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
【答案】36.D 37.C 38.B 39.这是我当太守的品德菲薄不能胜任的缘故,不是他们的罪过。
【解析】36.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为:都是这类事。类:相似。
故选D。
37.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于是取出自家的财物,翻倍地给两人,教育一番而放他们回去。“于是”是连词,“取”是谓语,“家财”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倍于”为谓语,“二人”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正确的断句应为: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
故选C。
3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于是取家财,倍于二人,喻而遣去”的内容可知,于义是取出自家的财物,翻倍地给两人,教育一番而放他们回去。选项“于义将他们的家财平分,一人一半,并没有治罪”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B。
39.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薄:菲薄;其:代词,他们;罪:罪过。
【点睛】参考译文:
于义多次升官任职为安武太守,专力推崇道德教化,不喜欢用威严刑罚。有安武郡百姓张善安、王叔儿争论财产来打官司,于义说:“这是我当太守的品德菲薄不能胜任的缘故,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取出自家的财物,翻倍地给两人,教育一番而放他们回去。张善安等人都满怀羞愧之心,迁到别乡去了。于是品德教化之风大盛,他以品德化人,都是这类事。
(10分)(20-21七年级下·福建南平·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0.(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性质讷而好学 好:
(2)有人从学者 从:
(3)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辞:
(4)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及:
41.(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42.(2分)文中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董遇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40.(1)爱好(2)跟随,跟从(3)推辞(4)等到 41.(1)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2)请教的人说:“(您说得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42.从学者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解析】40.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人朴实敦厚喜欢学习。好,喜欢,爱好;
(2)句意:有人想要跟他学习。从,跟随,跟从;
(3)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推辞;
(4)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等到。
4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义,含义;见,同“现”,显现;
(2)重点词有:从学者,跟从学习的人,请教的人;云,说;苦渴,苦于;无日,没有时间。
42.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苦渴无日”可知,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来学习;
根据当以‘三余’”和“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董遇认为要善于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多利用空闲的时间来从事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有人想要跟他学习,他不肯教,说:“一定要先读书上百遍”,他又说:“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2分)(21-22七年级下·湖北襄阳·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莹偷读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①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好学耽书③,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俟④父母寝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选自《魏书·祖莹传》)
【注】①范阳遒: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④俟(sì):等待。
4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好学耽书 好:
(2)常密于灰中藏火 于:
(3)以衣被蔽塞窗户 以:
(4)恐漏光明 恐:
44.(2分)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B.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C.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D.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45.(2分)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6.(4分)祖莹读书时为防止“为家人所觉”,他的做法是“”,因为这样,他“声誉甚盛”,他的“声誉”是“”。
【答案】43. 好:喜爱 于:在 以:用 (拿) 恐:恐怕(害怕、担心) 44.B 45.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读书,但还是不能阻止他读书。 46. 以衣被蔽塞窗户 圣小儿
【解析】43.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喜爱学习酷爱读书。好:喜爱。
(2)句意: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于:介词,在。
(3)句意: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以:介词,用。
(4)句意:担心漏出明亮的光线。恐:恐怕、担心。
44.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出光线照亮,被家里人发觉。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因此可断句为: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故选B。
45.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恐,害怕、担心;成,因,成,这里可译为患得;疾:动词做名词,疾病;之,代词,指祖莹读书这件事;止,使……停止。
46.考查内容理解。
由“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可知,祖莹读书时为防止“为家人所觉”,他的做法是“以衣被蔽塞窗户”。
由“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可知,他的“声誉”是“圣小儿”。
【点睛】参考译文:
祖莹偷读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郡遒县人。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省的学生。他喜爱学习酷爱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出光线照亮,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4:课外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课外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原卷版docx、专题14课外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名句默写+名著导读+文言文阅读(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重点强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名句默写+名著导读+文言文阅读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原卷版docx、专题13名句默写+名著导读+文言文阅读限时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题组训练与综合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写作-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十二写作-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十二写作-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重点强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