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3 连通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3 连通器教学设计,共5页。
章节名称
9.3连通器
课
时
1
时间
教学目标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知道连通器的原理,船闸的工作原理,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及突破
知道连通器的原理,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辨认出连通器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的原理
课标要求
联系生活实际,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
近3年中考考点
选择题:区分大气压强与连通器
填空知识点:连通器原理
预习任务清单
1.连通器
(1)定义:上端___、下部___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特点: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
(3)生活中的应用:茶壶与壶嘴、锅炉与外面的水位计、水塔与自来水管等等都是连通器。
2.船闸
(1)船阀由闸室和上、下游闸门以及上、下游阀门组成。
(2)船闸的工作原理-一连通器。船闸工作过程中,闸室分别跟上游水道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用来调节水面落差,使船通行。
教
学
流
程
预习(复习)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预习清单完成情况
完成任务清单,并在课本勾画对应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出示学习目标,施标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三峡大坝的照片,提问:下游的船只如何行驶到上游?
思考:(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如何调节?利用了什么原理
(2)什么是连通器呢?
利用三峡大坝这个例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自主学习,课中独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连通器的定义。展示各种各样的连通器模型。
提供思路:利用液体压强以及受力平衡的角度思考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对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下端相连通的容器
学生观察连通器中的红墨水:发现红墨水静止后各个容器中的液面等高。
提出问题:为何连通器液面相平?
小组合作讨论,连通器液面相平的原因
通过先对书上定义的勾画,再来给出实物,印象更加深刻。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供思路:利用液体压强以及受力平衡的角度思考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补充完善。
应用举例: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播放多媒体视频图片,认识在生活中运用到的连通器)
假设连通器底部有一液片,液面静止后,液片平衡对这个液片进行受力分析:向左的压力与向右的压力相等,进而由液体压强的知识点可以推导得左右液体高度相等。
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动脑逻辑思维能力。
成果展示,闯关达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船闸是如何工作的呢?给出船闸的模拟动图
多媒体演示,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程
学生思考船闸的工作过程,试着与同桌交流分享。
观看演示中的船闸的工作流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结检测,点拨升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监督学生完成当堂检测
完成课堂检测
( )
1.(连通器的概念)某同学对连通器有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连通器内各处压强相等
B.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端相连的容器
C. 三峡船闸是连通器
D. 连通器装有同种液体时,静止时各液面相平
2. (连通器原理)如图所示,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里面灌入适量的水(水中无气泡),两人各持管的一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当水静止时,在与水平面相平的位置做出标记,这样做利用了 原理,目的是保证两点在
3. (连通器原理的应用)下列工具或设备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
A. 高压锅 B.热气球 C. 三峡船闸 D. 飞机升力
巩固知识
作业设计
完成对应的章节小测试,写本节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连通器
定义: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道路中的涵洞
教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3 连通器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3 连通器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实验器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3 连通器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连通器的定义,探究,连通器的应用,船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