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5654607/0-1714046723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5654607/0-17140467233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课时跟踪检测+综合检测含答案
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测试题,共5页。
1.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三段,每段的电阻率是原来的eq \f(1,3)
B.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纯金属的电阻率比合金的电阻率大
D.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电阻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好
解析:选B 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则每段的电阻都是原来的eq \f(1,3),但是电阻率是不变的,故A错误;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故C错误;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同等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导体,电阻率越大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导电性能越差,故D错误。
2.一根均匀电阻丝阻值为R,在以下哪些情况下,阻值仍为R( )
A.长度变为一半,横截面积增大一倍时
B.横截面积变为一半,长度变为二倍时
C.长度和横截面积都变为原来的2倍时
D.直径变为一半,长度变为原来的eq \f(1,2)时
解析:选C 根据电阻定律R=eq \f(ρl,S)=eq \f(4ρl,πd2)可知,长度变为一半,横截面积增大一倍时,阻值变为eq \f(R,4),A错误;横截面积变为一半,长度变为二倍时,阻值变为4R,B错误;长度和横截面积都变为原来的2倍时,阻值仍为R,C正确;直径变为一半,长度变为原来的eq \f(1,2)时,阻值变为2R,D错误。
3.如图所示,为A、B两电阻的U-I图线,则关于两电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电阻A的阻值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电阻B的阻值不变
B.在两图线交点处,电阻A的阻值等于电阻B的阻值
C.在两图线交点处,电阻A的阻值大于电阻B的阻值
D.在两图线交点处,电阻A的阻值小于电阻B的阻值
解析:选B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eq \f(U,I),由图可知,随电流的增大,电阻A的图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大,故A的电阻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同理,电阻B阻值不变,故A错误;两图线的交点处,电流和电压均相同,则由欧姆定律可知,两电阻的阻值大小相等,故B正确,C、D错误。
4.甲、乙两个电阻阻值之比为2∶1,在相同时间内流过甲的电荷量是乙的2倍,则甲、乙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
A.4∶1 B.1∶4
C.2∶1 D.1∶2
解析:选A 在相同时间内流过甲的电荷量是乙的2倍,由I=eq \f(Q,t)可知,甲、乙中的电流之比为2∶1,由欧姆定律可得U=IR,代入数据可得,甲、乙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4∶1,故选A。
5.有一段长1 m的电阻丝,电阻是10 Ω,现把它均匀拉伸到长为5 m,则电阻变为( )
A.10 Ω B.50 Ω
C.150 Ω D.250 Ω
解析:选D 设电阻丝原来的横截面积为S1,长度原来为L1,拉长后横截面积为S2,长度为L2,由体积V=SL得,V不变,L与S成反比,长度之比L1∶L2=1∶5,则S1∶S2=5∶1。根据电阻定律R=ρeq \f(L,S)得,R2∶R1=25∶1,则电阻变为250 Ω。故D正确。
6.如图所示,R1和R2是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均为正方形的导体,R1边长为2L,R2边长为L,若R1的阻值为8 Ω,则R2的阻值为( )
A.4 Ω B.8 Ω
C.16 Ω D.64 Ω
解析:选B 设导体材料厚度为h,根据电阻定律可得R1=ρeq \f(2L,h×2L)=eq \f(ρ,h)=8 Ω,R2=ρeq \f(L,h×L)=eq \f(ρ,h)=8 Ω,B正确。
7.[多选]如图所示的滑动变阻器中,A、B、C、D是它的四个接线柱,P是滑片。现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并要求滑片P向接线柱C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则接入电路中的接线柱可能是( )
A.A和B B.A和C
C.B和C D.B和D
解析:选CD 要使滑片P向C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则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电阻应增大,电阻丝的长度应变长。滑片P与接线柱C、D之间没有电阻,所以接入电路中的一个接线柱必须是C或D;在滑片P向C移动时,只有B、P之间的电阻丝在变长,所以接入电路的另一个接线柱只能是B。可见,接入电路中的接线柱可能是B和C,也可能是B和D,故C、D正确。
8.“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定量关系”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a、b、c、d是四种不同的金属丝,现有几根康铜合金丝和镍铬合金丝,其规格如下表所示。
(1)电路图中四条金属丝应分别选上表中的__________(用编号表示);
(2)在相互交流时,有位同学提出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只要将图中P端分别和触点1、2、3、4相接,读出电流,利用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也能探究出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你认为上述方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选电阻丝时要注意尽量选择有相同参数(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从题述材料可以看出,B、C、E横截面积相同,B、C、D材料相同,C、D、E长度相同;故应选BCDE。
(2)接不同的电阻时,电流不同,故电阻分得的电压不同,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前提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
答案:(1)BCDE
(2)不正确,因为P端分别和触点1、2、3、4相接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一定相同,只有电压不变时,利用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才能探究出导体的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eq \a\vs4\al(B)组—重应用·体现创新
9.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时,通过的电流是I,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eq \f(U,2) B.U C.2U D.4U
解析:选D 根据电阻定律可得:拉长后电阻变为R′=ρeq \f(2l,\f(1,2)S)=ρeq \f(4l,S)=4R,所以根据欧姆定律可得eq \f(U,R)=eq \f(U′,R′)=eq \f(U′,4R),故U′=4U,所以D正确。
10.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A和B,其长度分别为L和2L,串联在电路中时,其电势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为5∶2
B.A和B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为1∶2
C.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3
D.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3
解析:选C 由图像可知,导线A长度为1 m,两端电压UA=6 V;导线B长度为2 m,其两端电压为UB=4 V,所以A导线和B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为3∶2,A、B错误;两导线中电流相等,即eq \f(UA,RA)=eq \f(UB,RB),可得eq \f(RA,RB)=eq \f(UA,UB)=eq \f(3,2),根据电阻定律R=ρeq \f(l,S),可得两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eq \f(SA,SB)=eq \f(lA,lB)×eq \f(RB,RA)=eq \f(1,3),D错误,C正确。
11.新能源汽车采用锂离子电池提供能量,电池充电时的额定电压为220 V,充电电流恒为32 A,锂离子电池对电压非常敏感,当充电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90%时,保护电路将自动断开而无法正常充电。某地用电高峰期充电桩的输出电压仅为210 V,已知常温下铜导线的电阻率为1.8×10-8 Ω·m,充电线缆中单根铜导线的横截面积S=5mm2,不计插口处的接触电阻,要能够正常充电,使用的充电线缆的最大长度为( )
A.100 m B.80 m C.52 m D.30 m
解析:选C 根据题意可知,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不得低于U=220 V×90%=198 V,充电线缆上允许损失的电压为U1=210 V-198 V=12 V,则每根充电线缆上的电阻为R=eq \f(1,2)·eq \f(U1,I)=0.187 5 Ω,根据电阻定理得R=ρeq \f(l,S),解得l≈52 m,故A、B、D错误,C正确。
12.如图所示,P是一个表面镶有很薄电热膜的长陶瓷管,其长度为L,直径为D,镀膜的厚度为d,管两端有导电金属箍M、N。现把它接入电路中,测得它两端电压为U,通过它的电流为I,则膜的电阻为多少?镀膜材料电阻率为多少?
解析:由欧姆定律可得R=eq \f(U,I),沿着L的方向将膜层展开,如图所示,则膜层等效为一电阻,其长为L,横截面积为管的周长×厚度d。
由电阻定律R=ρeq \f(L,S)可得
R=ρeq \f(L,2π\f(D,2)·d)=eq \f(ρL,πDd),则eq \f(U,I)=eq \f(ρL,πDd),解得ρ=eq \f(UπDd,IL)。
答案:eq \f(U,I) eq \f(UπDd,IL)
13.如图所示,相距40 km的A、B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 800 Ω,如果在A、B间的某处发生短路,这时接在A处的电压表示数为10 V,电流表示数为40 mA。求发生短路处相距A有多远?
解析:A、B间距离l=40 km,导线总长2l,总电阻R=800 Ω,设A与短路处距离x,导线总长2x,总电阻Rx,由欧姆定律得Rx=eq \f(U,I)=eq \f(10,40×10-3) Ω=250 Ω,
由电阻定律得R=ρeq \f(2l,S),Rx=ρeq \f(2x,S),
所以x=eq \f(Rx,R)l=eq \f(250,800)×40 km=12.5 km,
即短路处距A有12.5 km。
答案:12.5 km
编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镍铬合金
0.8
0.8
B
镍铬合金
0.5
0.5
C
镍铬合金
0.3
0.5
D
镍铬合金
0.3
1.0
E
康铜合金
0.3
0.5
F
康铜合金
0.8
0.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课后测评,文件包含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课时分层作业10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含答案docx、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课时分层作业10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优秀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达标测试,共6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