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训练
展开(2023·青海西宁期末)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 )
A.①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B.②为植物的固碳作用
C.③为海洋的碳排放
D.④为水圈与大气圈的碳交换
2.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可能导致( )
A.珠穆朗玛峰雪线下降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C.亚寒带针叶林向低纬度地区扩展
D.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威胁
下图为“西伯利亚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4.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下移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6.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有(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湖北孝感期末)“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示意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含预计)。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碳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且碳排放峰值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公众、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B.固碳技术水平较落后
C.能源消费量大且结构不合理
D.工业生产方式落后
8.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 ②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
③积极推广生物固碳技术 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⑤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023·宁夏银川月考)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10.2000~2010年,鄱阳湖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使气候变暖 B.增加土壤肥力
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
11.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巴伦支海大部分区域处于70°N以北,却被称为“北冰洋暖池”,每年3月底、4月初海冰面积最大。读“巴伦支海4月多年平均海冰分布图”,完成12~13题。
12.4月巴伦支海的海冰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
①极地东风 ②纬度 ③盐度 ④离陆地远近 ⑤洋流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④⑤
13.近年来,北极及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呈变小趋势,将会导致( )
A.陆地海岸线变长
B.全球变暖
C.有利于北极生物生长
D.北极地区地面辐射增强
14.(2023·陕西延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主线,每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产业正向脱碳加氢方向转型。下图为三次能源转型与工业革命示意图(含预测)。
(1)据图说出三次能源转型方向。(3分)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2)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6分)
(3)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4分)
15.读“1978~2005年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反映了1978年到2005年全球气温呈__________趋势。(2分)
(2)根据全球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以下选项填入对应的序号处。(4分)
A.极冰融化 B.沿海低地被淹
C.毁林 D.燃烧矿物燃料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
(3)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列举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8分)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B 2.D [第1题,①表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气体浓度,A错误;②为植物的固碳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B正确;③由大气指向海洋,指海洋固碳,为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C错误;④为火山活动排放二氧化碳,D错误。第2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增强温室效应,珠穆朗玛峰积雪融化更多,雪线上升,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B错误;全球气温升高,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C错误;二氧化碳增多会引起气候变化,导致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受到威胁,D正确。]
3.A 4.B [第3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A正确。第4题,据图可知,CO2含量在增加,导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B正确、D错误;西伯利亚纬度较高,不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A错误;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C错误。]
5.C 6.A [第5题,材料中的现象指的是全球变暖,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由于全球变暖,海洋水温升高,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体现了鱼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C正确。第6题,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也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①②③正确。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会引起经济倒退、失业人数增多等问题,不可行,④错误。故选A。]
7.C 8.B [第7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占比较小,使得我国争取达到“碳达峰”目标时间相对滞后,碳排放峰值较高,C正确。第8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应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两个方面努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部分高耗能产业,完全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不现实,①错误;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关系不大,⑤错误;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广生物固碳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选B。]
9.B 10.A 11.D [第9题,读表可知,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为负值,且绝对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都为正值,是主要的碳源区,A、D错误,B正确;草地的碳排放量仅为-0.16~-0.13,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较少,不是主要的碳汇区,C错误。第10题,读表可知,2000~2010年,鄱阳湖区碳排放总量增加较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鄱阳湖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促使气候变暖,A正确;与增加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会降低生态安全,C错误;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第1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耕地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B、C错误;鄱阳湖区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
12.B 13.D [第12题,巴伦支海东南部海冰集中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较弱,且洋流挟带的海冰受到其东南部岛屿的阻挡,海冰汇集;巴伦支海北部海冰集中主要是因为纬度高、水温过低。故选B。第13题,北极及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减少,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D对。]
14.(1)第一次:以木柴为主转向以煤炭为主。第二次:以煤炭为主转向以油气为主。第三次:以油气为主转向以新能源为主。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
(3)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进一步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碳;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任答4点)
15.(1)上升
(2)C D A B
(3)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解析 (1)读图可知,1978年到2005年北冰洋海冰范围呈减小趋势,反映了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2)①导致二氧化碳增多,②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同时也释放热量,由此可知,①为毁林,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②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也释放了热量;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所以③为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④为沿海低地被淹。(3)低碳经济即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可以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年份/年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碳排
放总量
碳源与碳汇的比值
2000
44.05
-27.75
-0.16
-10.58
426.31
-0.03
431.85
12.21
2005
43.53
-28.24
-0.15
-10.65
752.89
-0.03
757.35
20.39
2010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7
31.52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1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8页。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