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含解析第1页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含解析第2页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含解析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含解析,共11页。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喀山大学竖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
    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826年2月11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是“非欧几何诞生日”。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
    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如此写道,同时强调这篇论文“不值得科学院注意”。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笑话”,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
    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1792年,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到了1817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宁可少些,但要成熟些”“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同时,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会影响自己作为“数学王子”的尊严和声望,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内心是矛盾的,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献——创立非欧 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尽管饱受非难,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即使已经双目失明,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
    历史是最公允的,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相关链接
    ①1830年夏天,瘟疫席卷俄国,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整个大学只有16人丧生。(《罗巴切夫斯基传略》)
    ②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数学分支巡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喀山大学为罗巴切夫斯基竖立塑像,是因为他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
    B.作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在当时是不容挑战的权威,暗示罗巴切夫斯基宣布非欧几何有点操之过急。
    C.作品插入罗巴切夫斯基整理物品和当“向导”这两件事情,既丰富了传主形象,也突出了他兼顾管理与科研这两项工作的难能可贵。
    D.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这表明非欧几何理论在当时饱受争议。
    E.罗巴切夫斯基和哥白尼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各自在科学上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我们对宇宙的奥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解析:EC A项,“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并非为其竖立塑像的原因。B项,“暗示……有点操之过急”错误。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是说明当时的人们对非欧几何理论的不理解。D项,“争议”不妥,当时是一面倒的否定、责难和嘲讽。(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罗巴切夫斯基是如何成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注意按时间顺序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①中学时代迷上数学,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②1826年发表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宣告非欧几何诞生;③担任校长后发表论文《几何学原理》并送交圣彼得堡科学院进行评审和鉴定;④始终未曾动摇对非欧几何的坚定信念,晚年在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巨著《论几何学》;⑤经过时间的考验,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终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赞美,就此成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3.罗巴切夫斯基事业取得成功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解析:本题针对人物形象设题,注意要从科研精神、生活态度、工作作风、为人处世等角度考虑。此题的迷惑性在于“事业”不仅指“科研工作”,也指“管理工作”,后者容易被忽略。
    答案:①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敢于向公理挑战,敢于为真理献身;②有科学创新精神,能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日常经验的束缚;③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认真专注,勤奋严谨,持之以恒;④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亲力亲为,尽职尽责,待人接物富有热情;⑤在遇到重大考验时,处事果断,采取科学的方法。(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5点给6分。)
    4.本文为什么详细介绍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一事?这件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8分)



    解析:作为人物传记,这篇文章所重点体现的是罗巴切夫斯基(传主)在非欧几何方面的作用,文中所有出现高斯的地方,实际上都在凸显罗巴切夫斯基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围绕这个核心,找出事例,加以分析。
    答案:①以高斯的怯懦来反衬传主的坚毅,突出传主孤军奋战的无畏气概,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1分)②指出高斯力求稳健、追求完美的作风,既可能促进科学的研究,也可能妨碍科学的发展与传播;(1分)③侧面表明当时的科学界甚至社会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新生事物缺乏宽容。(2分)
    启示:①不要让已有的荣誉成为前进路上的负担。(1分)②要勇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的压力而犹豫退缩。(1分)③要重视理论尚未完全成熟或现实意义尚未显露的科研成果。(1分)④应当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对科研创新较为宽容的社会环境。(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二、导学号 8720210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谷立立
    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与其早期经历息息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靶标,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①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的身份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飞来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②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中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注】①阿尔及利亚战争:上世纪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②昔日的战友:指萨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影响他一生,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局外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无动于衷,小说的叙述冷静克制。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鼠疫》是加缪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的主旨。
    D.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这让他选择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阿尔及利亚战争。
    E.加缪后来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现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解析:EB C项,“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并不是《鼠疫》的全部主旨,“只要一息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也是《鼠疫》的主旨;A项,肺结核“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与原文矛盾;D项,“他选择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不正确。
    6.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加缪“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6分)



    解析:解答本题,可抓住关键词“人类处境之荒诞”“非否定主义”,联系上文“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从他对荒诞世界的认识与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①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他的《局外人》等作品,都体现了他的这一哲学。(2分)②生活中的加缪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他满含热情介入生活,以手中之笔唤醒众生。(2分)③与荒诞的抗争,是加缪创作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2分)
    7.简要概括加缪与萨特在政治观点上的不同之处。(6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体现加缪与萨特持不同观点的语段,然后提炼出相关语句概括作答。例如第五段,“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最后一段“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可从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和对待阿尔及利亚战争问题这两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①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萨特支持,加缪反对;(3分)②萨特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加缪希望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3分)
    8.作者为什么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8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从加缪的人物形象、人物精神、加缪的身份与命运、加缪的思想观点等角度阐述加缪作为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的具体表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肺结核几乎失学。②由于政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被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③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的身份自居,但他又是白人移民后裔,“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④法国殖民者和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方均对加缪的和平主张无法认同,加缪腹背受敌。⑤加缪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沉默无为。(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相关试卷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 辨析病句 专题集训2 含解析:

    这是一份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 辨析病句 专题集训2 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3 连续性文本阅读人物传记(讲义):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3 连续性文本阅读人物传记(讲义),共6页。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这是一份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文件包含专题12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doc、专题12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