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精品教案全册
第1章 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1.2 食物的消化精品教案(冀少版七下)
展开
这是一份第1章 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1.2 食物的消化精品教案(冀少版七下),共5页。
食物的消化第1课时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课时目标1.阐述消化的概念及形式,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2.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习重点: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学习难点: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过程。课时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回忆,吃馒头时大口、快吃和细嚼慢咽的区别,发现吃馒头时细嚼慢咽会有甜味。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哪些结构参与了这种变化?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分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口腔中哪些结构或物质参与了消化过程,分析可知唾液、牙齿和舌都参与了馒头的消化过程;然后,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三种因素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师生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先探究唾液的作用,再探究牙齿和舌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要提醒学生遵循设计实验的4个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防止偶然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还要提醒学生思考,如何尽量地还原口腔中的环境,如怎样控制温度为37度、如何模拟牙齿的作用等。设计意图: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是本节的重点。设计并完成实验模拟口腔中的消化过程,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馒头中的淀粉被消化(淀粉被消化后,滴加碘液不变蓝),深入地理解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问题: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和牙齿、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一样吗?教师组织学生结合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阅读课本,理解消化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并结合理解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理解消化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牙齿和舌的作用只是将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让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这种消化过程属于物理消化;而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结构更简单的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还可以继续分解为结构最简单的葡萄糖,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消化方式属于化学消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消化过程,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多媒体播放龋齿的形成过程的视频引发思考,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青少年由于习惯不好,出现了龋齿,影响健康。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牙齿、预防龋齿?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了解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方法。让学生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关注牙齿保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一章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1.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馒头由大块变成小块,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物理消化)2.唾液的作用(含有唾液淀粉酶):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化学消化)当堂练巩固性作业:《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课时目标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2.说出各个消化器官分泌的主要消化酶和各自的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列举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起始部位和分解产物。3.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4.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合作意识。5.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学习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小肠内的消化。学习难点:对消化道、消化酶、乳化等概念的理解;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课时活动设计以“蛋糕的奇妙之旅”或“西瓜种子历险记”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较多,新名词也多,学生不易理解。以“蛋糕的奇妙之旅”或“西瓜种子历险记”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能让学生学习的时候思路更清晰,更便于理解知识。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通过抢答的形式快速讲解消化系统各结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正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结构图,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增强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通过抢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化系统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以“蛋糕的奇妙之旅”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思考:蛋糕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在经过消化道的时候哪些成分能被消化,被消化成了什么物质,最终又是在哪被彻底消化的,彻底消化的产物是什么呢?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什么。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蛋糕的奇妙之旅”为主线,让学生自学之后,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及想象力。在观察、分析、猜想中归纳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过程,最后用表格的形式总结此部分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发现: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小肠,小肠有一系列适于消化的特点。师生归纳总结:小肠长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中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多种消化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的。胃肠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联系今日所学和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一日三餐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的饮食习惯比较健康,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胃肠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教师强调:不同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混合性食物在胃里停留4~5小时,这也是一日三餐的生理依据;常吃零食会扰乱胃的正常生理活动;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暴饮暴食会影响消化。因此,要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饭后,消化器官的消化活动增强,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因此,饭后应该休息一段时间,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第一章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过程当堂练巩固性作业:《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消化道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口腔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麦芽糖咽——食道蠕动—胃蠕动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蠕动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蛋白质→氨基酸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大肠——肛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