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63604/1-1714223532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63604/1-17142235328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63604/0-17142235313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63604/0-17142235313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案:C
原文: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选项混淆因果。
2.答案:A
原文:“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也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A选项与原文表述意思一致。
B选项原文为“传承文化,……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冲开一切传统”表述有误。
C选项原文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原文道统并非仅指“体用贯通的道统”。
D选项原文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选项表述绝对。
3.答案B
材料二第四段明确“两个结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只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4.答案:D
“最基本的特征”表述过于绝对。B.“很大一部分是文学”错误,文学是承载“道”的具体器物。C.“相关性较小”错误,材料、原文没有谈及二者相关性。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方向。
②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关注当代社会审美追求和价值观,捕捉新语言、人物和形象。
③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每点两分。)
6.答案:B
师弟变盲的经历也是插叙。
答案:D
“借”字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
8.(1)善良仁慈。同情并收养藏书楼主之子,并传授其全部技艺。(2)舍生取义。师弟为保护古籍,选择自戳双眼,体现师弟的爱国、珍视古籍。(3)以人为本。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4)技艺精湛。“他”不放心技艺高超的徒弟修书,坚持要让师弟修书,并声称修书“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任答2 点给4分,任答3点给满分。)
9.
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每点2分。)
答案:CFH
“彼见”不能表示完整含义,“孔子为师”与“圣人传道”是整句,因此A、B两处不能断开,C、E必须断开,“必授异才”才能表达完整含义,故G处不能断。
11.答案:B
B“颜、闵之徒”的“之”翻译为“这”,与“郯子之徒”的“之”同义。“是寡人之过也”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A.正确。“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为“最后,最终”。C.正确。D.正确。“推陈出新”的“陈”,意思是陈旧。“暗度陈仓”中“陈仓”为地名。
12.答案:C
A.颜渊,与孔子同时代,春秋末期鲁国人。B.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而非称名。D.《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13.答案:C
选项“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能合四人的长处,以此交换自己长处,这值得做。”与原文“ 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冲突。
A项,根据材料一中王充对“世儒学者”的批判以及第二段举出的例子和分析可知,该项理解正确。B项,根据材料一在对孔子及其七十弟子行为心理的剖析,并将其与皋陶对比可知,分析正确。D 项,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分析正确。
14.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翻译:社会上的儒生、求学的人,喜欢迷信老师,认为古人都是正确的,认为圣贤说得都没有错。(学者:求学的人,1分;是:认为……正确,1分;以为:认为,1分。句意通顺1分。)
(2)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翻译:夫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天下求学的人,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俟:等待,1分;距:拒绝,1分;是以:因此,1分。句意通顺1分。)
15.答案:D(语已多,情未了 是直抒胸臆而非融情于景。)
16.
(1)借代。以“绿罗裙”借代自己,既见女子的青春美丽,也见其含蓄羞涩。
(2)联想。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表现女子期待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
(3)善用语言描写。行人已去,女子犹回首叮嘱,可见眷恋之殷。
(4)语序倒装。女子本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绿罗裙,词句以倒装句式呈现,强化情感。
(每点两分,任答3点给满分。)
17.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重点字:庠、悌)
(3)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重点字:中)
(4)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重点字:阙)
18. 答案:A
第一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新路。比喻另创一种新方法或新风格。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是说董其昌另创了一种风格的画风,故选另辟蹊径恰当。第二空,统摄:统辖。统制:统领制约。此处是说金陵画派统领了南京的画坛,故选统摄恰当。第三空,天崩地裂:天塌下,地裂开,形容声响强烈或变化巨大。地动山摇:地被震动,山被摇撼。形容震动强烈或声势浩大。此处是说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故选天崩地裂恰当。第四空,孤傲:孤僻高傲。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极其骄傲。此处是说八大山人的画所凸显的高傲、超然的画风,故选孤傲恰当。故选A。
19.答案: C
原句错误:一是搭配不当,应把“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改为“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把“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改为“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二是语序不当,应先说“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再说“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故选C。
20. 答案:A
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B.破折号是表示转折。C.破折号表示原因。
D.破折号表示转移话题。
21.
答案:①造纸原料多样化。②据传薛涛以芙蓉皮为原料。③这种造纸法并没有广泛运用。
解析:①结合“……是反映造纸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与魏晋南北朝主要以麻料为造纸原料相比,隋唐时所用造纸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等,竹纸也在这时初露头角,还出现了一些混合原料纸”,可见此处应填写的内容是“造纸原料的多样性”。②结合原文“芙蓉树皮含59.75%纤维,可供造纸。_______,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诗笺。人们依其姓名,将这种诗笺称为‘薛涛笺’”,可见此处要填的是“据传薛涛以芙蓉皮为原料”。③结合原文“因为这要使大片观赏植物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不如以野生植物为原料更好,所以隋唐五代所造皮纸仍以楮皮纸和桑皮纸为大宗”,可见此处讨论的是“薛涛笺”的局限性。所以此处应该填“这种造纸法并没有广泛运用”。
22.答案:B
B选项为借代,用颜色借代花。
作文评分标准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材料一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大事不会做,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灭身的道路。材料二从反面指出不能和不为的生命状态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极为不利。
综上,材料是在讨论“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二者存在辩证关系,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能”“不能”“为”“不为”之间可以构成多组思辨关系。
(1) “能而为之”:当客观能力达到一定条件时,“当仁不让”“在其位谋其政”“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内核之一。
(2)“能而不为”:“不为”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根据材料指向,主要在于主观意愿的消极懈怠与逃避,联系当下的啃老族,躺平族等现象,值得我们警醒深思。
(3) “不能而为”:需要我们辩证地来看待。一方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极大地调动激发着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纵向时序看,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事迹沸腾着我们的民族热血,新时期一代又一代先锋人物攻坚克难让沧海桑田、天堑通途、上天下海……无数不可能的“神话”成为现实;从横向来看,一个个平凡的生命诉求聚拢起来成就了举世瞩目的盛世宏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实在是考生行文极好的切入口。另一方面,当人类盲目自信到狂妄自大,强行“逆天”而为,必将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比如“疫情”“山火”“全球变暖”“霸权”……需要我们重拾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4) “不能而不为”:当客观能力实在不足以支撑对目标的追求,不妨暂且“善刀而藏之”,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为将来蓄力。
在诸多角度中,可以集中对一组概念进行思辨,也可以勾连他组多角度立意。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为“不能”,何为“不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
2.我们应该有所为。
3.勇担重任,将“不能”变成“能”。
4.“不能”是客观限制,“不为”是主观逃避。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社会上的儒生、求学的人,喜欢迷信老师,认为古人都是正确的,认为圣贤说得都没有错。社会上的儒生、求学的人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起来,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闵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
材料二
子夏问孔子说:“颜渊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渊比我诚信。”子夏问:“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比我聪慧。”子夏说:“子路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比我勇毅。”子夏说:“子张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比我庄肃。”于是子夏离开座位问道:“既然这样,这四个人为什么奉您为先生?”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颜渊诚信却不知变通,子贡聪慧而不懂得妥协,子路勇毅却没有度,子张庄肃而不懂得应和(他人)。把四人的长处合起来交换我的长处,我也是不干的。(那些)所说的极其圣贤之人,一定能看到进退的好处,能屈能伸的作用。”
东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旁弯曲的木材多,好医生门前病人多,磨刀石的旁边钝器多。夫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诗经》说:‘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河湾深几许自是不可见底,芦苇丛生蒹葭苍苍多茂密。’所以说真正广博的人身边,是没有什么不能容纳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