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39份)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5讲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5讲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阶段分析,要点梳理,课标要求,知识链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思维延伸,特别提示,《申报》创刊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讲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考点1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1.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早于无产阶级产生,而近代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2.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在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西方列强侵略刺激下产生的。
考点2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人民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发展趋势。
(2023·广西)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
A.科举制度的废除B.中华民国的成立C.五四运动的爆发D.“双百”方针的提出
【解析】本题为图表类选择题,解读图表内容可知,1909年的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迅速增加,这是因为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故A项正确。
备考练习 第15讲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2023·北海模拟)清末民初,江苏南通人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毅然弃官从商,创办大批近代企业,成为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下列企业,属于张謇创办的是( )
A.大生纱厂B.轮船招商局C.汉阳铁厂D.湖北织布局
2.(2023·桂林模拟)歌曲是时代的反映。《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歌曲谱写了下列哪一时期的最强音(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2023·贵港模拟)一些学者形象地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比作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B.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C.二战期间进入“黄金时代”D.沿海沿江地区发展整体上较落后
4.(2023·崇左模拟)下图为1940年9月7日《申报》刊登的国货广告《国产“抵羊(洋)牌”优等绒线》。该广告反映了当时民族企业( )
A.主要集中在轻工业B.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C.打破了外资垄断地位D.宣传抗日爱国思想
5.(2023·北京)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6.(2023·梧州模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等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旨在( )
A.提高民众生活水平B.推动社会习俗变迁C.推动资本主义发展D.破除封建迷信活动
7.(2023·玉林模拟)张之洞提道:“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8.(2023·柳州模拟,有改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60—80年代,广州教育主要是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的官学和书院,同时官办的洋务学堂兴办日益增多,其中60年代创办的广州同文馆一开始就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80年代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为广东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军事和科技人才。——摘编自《近代广州教育轨辙》
材料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影响的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1901年,朝廷下令将书院改为高等、中等和初等学堂,近代学校系统的建设从此开始。——摘编自《近代广州教育轨辙》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时代背景。
【答案】变化:官办的洋务学堂日益增多;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近代学校系统的建设开始。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吞噬颠覆,国家民族处境险恶。一些知识分子曾通过变法救国图存,但爱国愿望破灭。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为遏止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派学生赴洋。但留日学生在学习日本和西方的过程中进一步觉醒,走上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摘编自丁焕章《试论留日学生运动》等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
【答案】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戊戌变法失败使更多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清政府试图通过学习日本君主立宪制进行改革以遏止革命;留日学生在留学过程中更多受日本、欧美民主文化影响,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主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七十,纺织业,官僚资,本主义,轻工业,握手礼,自由平等,同文馆,北洋西,京师大学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福建省中考历史专项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5课时+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考点梳理,张謇兴办实业,世纪六七十年代,①洋务运动的诱导,②外商企业的刺激,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 12 讲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单元框架,中考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